<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歌曲:醉相思 苏家玉</p> <h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学生时期是我人生旅程中的重要阶段,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远去,对校园生活的记忆慢慢的消退,有的事忘记了,有的事模糊不清,有的事虽然难忘,也是些零散的印象。</h3><div><br></div><h3>我的学生时光只有八年,小学六年,初中二年。上学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全国停办高中大学,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分配到铁路车辆段。与同学匆匆一别就是四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h3><h3><br></h3><div>上班十五年后,我自学高中课程,考取了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学的人事管理专业,边工作边学习,两年后电大毕业,取得大专学历。</div><div>我在铁路车辆段工作了四十四年,上班那年十六岁,退休时六十岁。</div><h3>退休后常常回想起学生时代,八年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时常在眼前浮现。</h3> 小时候父亲在石家庄铁路分局工作,家住石家庄第34铁路宿舍,石铁三小就在34宿舍的中心,我在那里上了三年小学,随着父亲工作调动,小学四年级转学到了邯郸铁小,在四年级二班。<div><br></div><div>邯郸铁小在铁路大院的中心地段,校门朝北,操场很大,检阅台在操场北边,房舍都是瓦顶平房,进校门东侧的二排平房是一到三年级,西侧的二排平房是老师办公室,操场西侧的几排平房是四到六年级。小学生自己背着书包步行上下学,没有家长接送。学校的房舍四周种了很多芙蓉树,树上开满粉红色的芙蓉花,教室和办公室掩映在树萌下,绿树成荫空气清新。</div><div><br></div><div>转学到邯郸铁小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里停课闹革命,到处都是大字报,很多老师被学生批斗,学生不学习,小小年纪戴着红卫兵袖章到处乱跑,荒废了学业。</div><div><br></div><div>文革中我家受到冲击,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邯郸机务段锅炉组劳动,被造反派抄家游街批斗,我成了走资派子女,不能佩戴毛主席像章和红卫兵袖章,不能参加学校里红卫兵的‘革命’活动,每天到学校报到,不上文化课,看大字报,看红卫兵造反闹革命。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六八年七月小学毕业,走完了小学阶段的人生路程。</div><div><br></div><div>小学毕业时我们班没有留下毕业照,已经忘记了多数同学的姓名,同学转发给我一张铁小七连三排小学毕业照,是同届同校不同班的小学校友,其中有几人在初中成为我的同班同学。照片上的日期是1968年5月18日,同学们左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右手紧握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紧贴在胸口,身穿单调颜色的衣服,女生扎着典型的两条小辨子,在这张当年的小学集体毕业照片上,留下了文革时期的特殊年代特征。</div><div><br></div><div>邯郸铁路地区有铁小和铁中两所学校,小学毕业那年,铁小开办初中,改名为铁一校,铁中改名为铁二校,应庙小学毕业生一部分留在铁小读初中,另一部分到铁中读初中。那时的铁路中小学校,把年级称为连,教学班称为排,小学升初中时,我分到了邯郸铁中三排。</div> <h3>我的中小学同学都是铁路子弟,住在铁路家属宿舍,叫铁路大院,分为七个排,就是七个居民小区,居住的铁路职工家属有几万人。铁路大院的房舍是一排排的青砖小平房,只有一座二层青砖小楼,是曰伪时期的日军司令部,现在是铁路电务段机关。</h3><div><br></div><div>铁路大院有托儿所、小学、中学、浴池、医院、单身宿舍,有国营百货商店、副食店、粮站、煤厂,有俱乐部、图书馆、蓝球场,露天电影操场,有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建筑段等机关单位,职工上下班方便,生活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社会。</div><div>铁路大院南邻砂轮机厂和沥青搅拌厂,西邻邯钢和孟仵村,北邻沁河,东邻京广线邯郸火车站。</div> 邯郸铁中座落在铁路大院东南角,大门朝北,进大门东边是二层办公楼,西边是二层教学楼,教学楼西边是一排平房,楼房和平房都是干打垒建筑,就是用白灰水泥和火车炉渣灰盖起来的房舍。<div><br></div><h3>办公楼和教学楼坐北朝南东西走向。楼房南面是操场,操场上有蓝球场足球场和单双杠等简易体育设施。教学楼每层中间是走廊,教室在走廊南北两侧,每侧有三个教室,楼梯设在东西两端。</h3><div><br></div><div>毛主席给清华大学工宣队送芒果后,工宣队进驻了邯郸铁中,队员是从铁路各单位选调的员工。工宣队接管学校后,成立了学校革命委员会,工宣队队长冯风程任革委会主任。</div><div><br></div><div>我所在的铁中三排,两年时间换了三任班主任。第一任班主任是黄老师。第二任班主任是王庆锁老师,是车务段选派的工宣队员。第三任班主任是刘功廉老师,是机务段选派的工宣队员,说话天津口音,风趣幽默,与同学关系融恰,总是乐呵呵的,深受同学们喜爱,是我们班最后一任班主任。</div><div><br></div><div>我们班在二楼南侧第二个教室,向阳面,采光通风好,宽敞明亮,西墙上用水泥抹的黑板,下边是讲台。东墙是学习园地,房顶上吊着六组四十瓦的曰光灯。教室里摆放着四十多个课桌和椅子。</div><div><br></div><div>班里有四十三名同学,男同学21人,女同学22人,分为六个小组。班委会由五名同学组成,班主任指定我为排长,张爱庭为副排长,另有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和体育委员。班干部只是掛个名,班里的事大部份是班主任做,班委帮班主任做些辅助工作。小组设小组长,主要任务是做值日打扫教室卫生,小组轮流做值日,一组周一值日,二组周二值日,依此类推。<br></div><div><br></div><div>我上初中时正处在文革时期那个特珠年代,正规的教程课本被废除,代之而行的是工业基础和农业基础两门课程。每周上学六天,每天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一节自习课,没有晚自习。每周一课时英语,没有英语课本,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记。体育美术音乐每周各一个课时,周日休息一天。</div><div><br></div><div>每天晚上八点整,同学们在家里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当年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两报一刋社论和重要新闻都在这档广播节目中首播。每当新闻播出毛主席最新指示时,铁路俱乐部马上开启高音喇叭反复播出,同学们迅速到铁中集合按班整队,敲锣打鼓,有节奏的挥舞毛主席语录,呼喊革命口号,走出校门与各单位的游行队伍汇合,在铁路大院马路上庆祝游行。那时候晚上经常进行这样的庆祝游行活动。</div><div><br></div><div>上初中时我们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性别观念很强,界线分明,男女生很少在一起单独说话,课间休息时和上下学路上,男生找男生,女生找女生,男女生各说各的话,各玩各的游戏,各走各的路,从不搭混在一起,对男女情感之事懵懂无知,十年后有一对同班同学结为夫妻,是我们班唯一成了的一对!</div><div><br></div><div>班里按同学的身高,由低到高由前到后排座位,一个小组一竖行,相隔一段时间调整一次座位,竖行整体平行移动,前后座位基本不动,同桌同学变换不大。谁是自己的同桌,很多同学已经想不起来了。我的同桌是位女生,朝暮相见,对她有一种敬畏之情,挨着座位,却感觉很远。</div><div><br></div><div>座在教室后排的几个高个子同学喜欢开玩笑,经常趁课间老师不在时,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给同学画漫画,旁边写上调侃的粉笔字,听到上课铃响马上擦掉,被调侃的同学在座位上生闷气,别的同学哈哈大笑,班里的气氛很活跃。</div><div><br></div><div>六八年十月至六九年一月,铁中有个警卫班,是由男生班干部组成的。警卫班有三个组,每组四人,我在第三组。各组轮流住校值夜,晚上八点上岗,次日早上七点下岗,每天一换班。教学楼西边的那排小平房最东头的一间是警卫班值班室,屋内有四张床是上下铺。第二间是‘牛棚’,有两位被批斗的老师住在里边,交待问题写检查,第三间住着两位看管老师。警卫班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巡逻护校,保卫学校财产安全。协助看管老师,看护被关禁闭老师的人身安全。</div><div><br></div><div>父亲摘掉‘走资派’帽子被‘解放’后,派到铁中成为工宣队队员。父亲性格耿直工作负责,对学生很好。有几名学生自制了一枚手雷,父亲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教室没收。晚上在销毁手雷时,不幸炸伤右手,送铁路医院治疗摘除了右手,造成终生残废。父亲失去了右手,换回了同学年轻的生命。</div><div><br></div><div>初中时期上文化课时间不多,没学多少文化知识,大部分时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走‘五七’道路,学农学工学军。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在学校搞军训挖地道。接受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再教育,到农村和工厂参加各种社会劳动。</div><div><br></div><div>我们曾经在学校操场挖地道,请部队教官来学校军训,训练列队走正步徒手翻越障碍,爬墙头等基础项目。军事拉练步行到邯郸县停泗头村。</div><div>我们曾经到邯郸县百家村,接受抗战历史教育,请百家村村民讲述百家村惨案。</div><div>我们曾经用谷慷蒸窝头,用野菜做汤吃忆苦思甜饭。</div><div>我们曾经打着行军包,步行到永年县南贾阁村收麦子,到铁路机务段、电务段、工务段参加劳动,到新坡阳邑煤矿下矿挖煤。</div><div>我们曾经参加建设邯钢六二零高炉劳动,参加建设邯郸市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劳动,</div><div>我们曾经参加邯郸市纺机厂,国棉四厂火灾后恢复清理劳动。</div><div>我们还参加了许多其它的社会活动。</div><div><br></div><h3>初中毕业是在1970年夏天。1970年7月15日,班主任刘功廉老师带领三班同学,在邯山照相馆拍的毕业照。班里43名同学中,有一名女同学半年前被选调进邯郸平调落子剧团,有三名男同学没去照相,因此初中毕业照片上是39名同学。</h3><div><br></div><h3>毕业那年满16周岁的同学,在8月份被分配参加工作,几名岁数小的同学读高中。三排同学分别被分配到财贸,纺织,五七钢厂,铁路等行业,从此告别了初中学生时代走向社会,那年我十六周岁。毕业后与多数同学再无联系,虽然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却未曾见过一面。我们各自为工作生活和家庭,忙忙碌碌大半生直到退休。</h3>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初中毕业四十七年后,老同学在去年喜相聚,夕阳路上重相逢。回忆少年同窗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人生可以再聚首,没有岁月可回头。再也回不去的八年校园生活,受文革冲击影响而虚度的学生时光,令人惋惜感叹!<div><br></div><div>学友武少庄为《我的学生时光》写了一首诗,情深意切,耐人寻味,作为本文的结尾。</div><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书生八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初沏新茶笔未动,案头长卷起大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十四层拍天浪,校园八年是书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师恩深重未敢忘,诚心珍存发小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求他人常念我,我思同学默无声。</div><div><b> </b></div><div><h3><b> 2018.6.11</b></h3></div> <h3>70届邯郸铁中三班同学录</h3><h3>班主任 刘功廉<br></h3><h3>班 长 郑国林 张爱庭</h3><h3>女生21人</h3><h3>宋淑风 吴秀芹 杨改芝 卓金枝 郝淑英</h3><h3>梁爱玲 张焕芹 王景芬 祁雅丽 张云雪</h3><h3>李秋荣 张爱庭 王惠玲 田秀芹 张 慧</h3><h3>王风芹 于巧珍 郭丽萍 魏秀荣</h3><h3>于桂花(病逝)刘英娜(病逝)</h3><h3>男生22人</h3><h3>张成福 梁顺宝 武少庄 贾仲利 徐建新</h3><h3>郑国林 张名哲 苑育田 王 军 耿广英</h3><h3>张同会 高贵和 范 强 唐闻生 刘路华</h3><h3>王玉亮 申学生 张晓亮 李连生 石平利</h3><h3>方道平 刘增元(病逝)</h3><div><br></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