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人,为什么要续家谱?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
✦到底“我是谁”?✦
你有没有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从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你姓xxx,你是xxx人......”,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约有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
✦家谱包含有哪些内容✦</h3><h3> 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家训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家谱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也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h3><h3>1、老照片;</h3><h3>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h3><h3>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h3><h3>4、故居/村庄图。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h3><h3>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br></h3> <h3>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br></h3> <h1><b>中国人为什么要有家谱?</b></h1><h3><b><br></b><b>阎戈庄图书馆<br></b><b>2017-06-08<br></b><b>关注</b><b><br></b><b><br></b><b><br></b><b><br></b><b>过年(春节)祭祖和清明上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祖宗和先人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的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b></h3> <h1><b>中国有好些人把家谱弄丢了</b></h1><h3><b><br></b><b>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b><b><br></b><b>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b><b><br></b><b>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家有孝悌传承,然后国家才有忠良,这是古今不破的原理。</b><b><br></b><b>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b><b><br></b><b>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b></h3> <h1><b>敦亲睦族,凝聚族亲</b></h1><h3><b><br>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br>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br>“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家谱亲情的连系,对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家谱的还一个功能是<br><br></b></h3><h3></h3><h1><b>齐家治国,教化子孙</b></h1><b><h3><b><br></b></h3></b><h3><b>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报效国家、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b></h3><b>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b> <h1><b>人无家谱,犹如国无历史</b></h1><h3><b><br></b><b>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与规范,塑造着人格和精神,维系着社会之秩序。</b><b><br></b><b>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b><b><br></b><b>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b><b><br></b><b>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的大事。</b></h3> <h1><b>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b></h1><h3><b><br>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它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家庭文化,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处?</b></h3><h3></h3><h3><b> 古语说得好,衣食足知荣辱。首先,家谱的作用是 </b></h3><h3><b>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b></h3><b>“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br>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br>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br></b><h1><b> <br></b><b> 寻根问祖,承前启后</b></h1><h3></h3><b><br></b><h3></h3><h3><b>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b></h3><b>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br>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br>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br>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b> <h1><b>传承历史,问祖凭证</b></h1><h3><b><br></b><b>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b><b><br></b><b>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期望全中国的人们都来关心国家、民族的历史、政治及文化的传承,关心各族系、各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文化的传承。</b><b><br></b><b><br></b><b><br></b><b>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均以修撰家谱为盛事。当下国运昌盛,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凝聚族的大好时机。</b><b><br></b><b>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春节时举行家祭及在清明节前往塋祭,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b><b><br></b><b><br></b></h3><h3><b><br></b></h3><h3><b> </b><i>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内容由田园笠翁编辑处理,个别文法语句略有改动,在此引用时因原文没有署名,本文无奈因之。</i></h3> <h3>阎氏始祖 泰伯</h3> <h3>昌乐世家 明入藉始祖 阎公 讳均大偕妇人绣像</h3> <h3> 家谱的意义</h3><h3> (《阎氏宗卷编后》3600天的感悟节选题目是编者加的)</h3><h3> 续谱有什么意义呢,这么说吧,作为我们——阎氏望族昌乐均大世家,可能身在其中不觉得,当你接触到旁门或外姓家谱时,他们有的只知十七、八世往后的(以前的烧了), 前边的丢了;还有的只从清末才有记载个十世八世;更有那只知父祖而不知其曾祖为谁者!十几户几十家居然没有家谱!他们也是从上古炎黄、三皇五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一代一代地走来,可他们什么记载也没有。已经过去的历史,一旦丢失便无法挽回﹗是的,他们照常日出照常日落,照常吃饭穿衣,可人活在世上就只为这些吗?那么“明世系知终始“”衣食足知荣辱”怎么讲?“你家是从哪里来的﹖你的后代应怎样发展﹖我们的家族史有无可借鉴处﹖”老祖宗时就要我们“农桑耕读、惟忠惟孝”,为什么我们有的人直到现代还只会“土里刨食”?为什么我们有些族人稍有温饱便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为什么有些人就只知道读书谋生而不想到读书报国、读书济世?当您与人談古说今时,说到我们家族的历史,谈到周武王封泰伯仲奕,谈到承训祖葬大明湖西,谈到广德祖葬青州谈到均大祖迁昌乐,谈到迁善祖来潍水建立阎戈庄,谈到潍水阎氏因修水库移民播撒近半个中国的省份,以及那些求学创业留洋海外、移居欧美的人的时候,谈到那些曾经为中国历史做出影响和贡献的族人时,您难道感觉不到一种自豪感油然升起吗?您还认为你和你的孩子不可能做到吗?读书上进创业成才,是我们大家族的主流,谁不愿意出人头地?谁不愿意展现自我?连一点民族自豪家族自豪感都没有,又怎么能成为家族的主流、民族的主流呢?更怎么敢入主流人群呢?冰雪中的洁白才算皎皎,楷模中的楷模才称得上真正英雄。读家谱而恍然醒悟,原来,从老祖宗时就教育子孙,活在世上除了吃饭谋生,还要读书进取、明德齐家、报国济天下。否则,即便能吃上饭,也难以立身成事作成人上人。那么,族中史上有人做到,过去有人做成,今日多有成功,我虽未成,我的孩子定能做成。愿我族人皆有如此气概﹗那么,修谱读谱的意义,您该明了了吧。</h3><h3> 3600天,十阅寒暑,其中苦辣酸甜、个中滋味只有个中人知。潍坊市博物馆历史专家孙敬明研究员说“《昌乐阎氏家乘》…自康熙…至民国…三百年间,数罹战乱兵燹,几遭鼎革变故,迭遭人祸天灾,凡此四版仍得完壁天壤间,岂阎氏祖孙承泽有序而诚动天地鬼神欤﹖欣逢世纪之初,阎氏一乘,功成八代,五谱四续,并臻不朽。凡此不惟昌乐东鲁阎氏,而深至关乎潍上齐鲁,乃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之大格局。由此五谱可知一人之史,一家之史,一国之史,天下之史也。故续修有功,厥功至伟。” 我们昌乐阎氏世家潍水分支家谱——《阎氏宗卷》就是“ 并臻不朽” 的《阎氏家乘》的一部分。我们怎么不为之骄傲?<br></h3><h3> 孙研究员称我们《昌乐阎氏高标北海》 <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今六百年间一门清廉,四辈尚书,五世进士。七传科举,而今廿代流风,倍显出蓝之概”其“四大标征” 之四 “ 建宗法而重谱牒,昭穆辩世系明,同生共荣,修身齐家,甚臻至治国平天下者 ” ,他极力推崇阎氏 “ 建宗法重谱牒 ”,笔者有幸参与 “ 五修四续 ” 的第五次大续修,深感责任重大,以至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沉入其中,不能自拔,被家人嗤之以 “ 走火入魔 ”。今谱已成,又得孙研究员为《阎氏家乗》高赞而序,心中激动不已,虽不敢称呕心沥血,可也认真执着了。</span></h3><h3> 笔者忽生一念,何不把这续修的甘辣总结,告之于后来之人,为以后再次续修时,参考借鉴少走弯路,岂非善事?<br> 我昌乐世家播迁广布,人口繁荣,无论历史怎么变迁,续谱自有后来人……<br><br></h3><h3><br></h3><h3><i> 摘自《阎氏宗卷》附编之3600天的感悟</i></h3> <h3>犹太人建立的</h3><h3>世界家谱网站上的</h3><div>《阎氏家谱网站》的首頁</div> <h3>阎氏始祖 泰伯神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