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息时间全乱了,不分了日月,不辨了昼夜;醒了就写,疲了就睡;醒来有时是黑夜,睡去有时正黄昏。妻子进屋也轻手轻脚,我在床上横着或在桌前竖着……</h3><div> 回了西河,刚到了研究会坐下,又有一群伙计进了来。虽有些惓意,却生生地如暗里添了一盏灯,立时亮堂了起来。来者中衣衫不整不洁的一位看不见椅子上有些灰尘,屁股便坐了下来。风儿里带着些土腥味,仿佛砂尘里趴出个半拉脑袋,露了白牙儿。这种笑像一阵冷嗖嗖的风,扑入六月里的阳光。</div><div> 这副尊容也曾高贵,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与富家子弟扯上半毛钱关系。他说房子算个屁之类的话,听了不止一次。这种性格,不知是否与他曾经的拥有有关呢?</div><div> 他叫“松”,是我家常客,就住在我的屋子后面。那时的“花屋”还在,屋子里的“老人”还在;“花屋”并不显得破烂不堪,“老人”也常聚在一起。“花屋”与“老人”品相相差无几,也都怀着少妇般的风光。有太多的“老人”并非原配,“花屋”的主人也换了几茬。</div><div> 厨房的水缸边有一口盗洞,洞中塞了几块厚厚的坟砖。说是砌了万字斗又填了泥土的墙,才使盗贼没能“登堂入室”。到了我八九岁的样子,常常听得蛐蛐儿的叫声从那儿发出来。</div><div> 这是正屋防火墙外的一堵培屋,墙上开了一个小门,过门槛出行五十米就是他的“居室”了。</div><div> 一女一男常常从我这穿屋而过。女的是“松”的母亲,一身陈旧的中式衣衫与不常整理的短发,却也是乱而不乱,是那种忙里偷闲且透着一丁点儿衰老女人的味道。她有时也搭理一下屋子里的人,说上几句话,而且是边说边走的那种。我偶尔也去她的“居室”,一栋破旧的低矮瓦屋。瓦是青墨色的,不甚高,跳起来够得着檐上腐朽的藤蔓。好在屋前有遮挡,拐进巷子就瞧不见了“花屋”了。几棵枣树郁郁葱葱把屋前的视线挡得严严实实,正好又蔽去了“花屋”翘起的马头墙。这是个恰好的居所,于见与不见中慢慢期待着……</div><div> 探头向她的居室内张望,晴朗的天里只见桌子底下躺了一些微懒的光。暗处的她走了来,露了一丝丝的笑,似乎是刚用水浇灭的水气,有些温渡,笑也就在一瞬间“蒸发”了。</div><div> “松”的姐嫁了下下下村,两村十来里路程,因为我母亲生在那,于两地总能见到她的影子也就不稀奇了。于远处望着,横竖都像一块残缺的云儿,飘过来飘过去,有时便令人起了幻影。她叫“爱”, 有“心”的。“爱”也玉立亭亭,只是风与柳样的秀发正遇着了“晚秋”。“爱”冲我一笑,像张着疲软而凌乱的翅膀,像一片黑色的雾霭掠过。“爱”又去了另处,又有悲悲的语声癫于风中……</div><div> 天井有冰凉的感觉,横七竖八躺了不少;本也挺享受的,何时得了“寒包火”、“脑热”诸症,于是生气地立起了“云梯”,把那些碍眼的木雕脑袋都拧了下来。一颗砸向了我的顶,生疼。从此也讨厌这些人不人,鬼不鬼的“面孔”了。</div><div> “爱”却捡了起来,像第一次做了“女人”,抱走了被“遗弃”的“孩子”样。于是,好久没见了她。</div><div> 很少去正厅,除非有“热闹”。蛐蛐的声音一夜没叫唤,我便觉无味去了。大厅响着灯,放出被烧后嗞嗞声的气体,又一阵单鼓夹竹的声音,“瘸子”跳将起来。</div><div> “瘸子”瞪了双珠子,吼着盘丝洞里的妖怪出来了。大厅又挤进了不少的“锦袄”,像挨着横着的大肚皮蜘蛛。我看见了“松”,他死劲地扯了几根胡苗苗儿。听完了都昌评书,再找“松”已不知去向了。</div><div> 记不起“松”的母亲何年何月何日去世的,我猜她一定放不下曾经属于她的东西。也许对“松”有所交待,不得而知。“松”的母亲去世后,他在离村子一里许的地方搭了一座土墙茅舍。</div><div> 茅舍的四周有许多的古墓,剩下便是星星和月亮了。晚上经过时偷眼看了一下,很难看见微光下的影子,只有门隙里轻轻地探出油灯的微亮。</div><div> ……</div><div> “花屋”里的人又换了一茬,“孙孙们”成家了,也有了四五岁的孩子了。“东厢房”急匆匆地来告诉我,“上堂”要收回余氏祖宅“花屋”了。我回他说收不回去的。</div><div> “东厢房”瞪我道:“不一定,他们上边有人!”</div><div> “收回就收回呀,物归原主不是更好吗?”我这样说是有底气的,因为西下堂及西陪屋一百多平方米是我爷爷花钱买下的,收回去也得对我有个交待,与“东厢房”以贫雇农的身份所得是有区别的。“东厢房”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div><div>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回收“花屋”的“批示”还没下来,“上堂”已胸有成竹了。</div><div> “松”来了,对“上堂”说:“哥啊,都是邻里乡亲,不收回了,过去的都让他过去。再说我一个单身汉要房子干什么?”</div><div> “上堂”吃惊地望着“松”,吼道:“你傻呀,那是你的房子,房子归你了我也得搬去出!”</div><div> “松”的胡苗苗儿变胡茬茬儿了,看着挺扎人,眉一挑有股凌然气,道:“是呀,这都是我不愿看到的,你们住与我住没什么区别。只要你们爱护保护好就行了!”</div><div> “上堂”气得色衰,呼呼地离去。</div><div> ……</div><div> 一个月都在下雨,滴水把地面穿了几个窟窿,我为“松”修剪了胡须,突然想起以前的事自已先乐了:</div><div>“松,我还记得是拿你‘第一个头’做试验的?”</div><div> “松”噗嗤大笑起来,说:“剃得跟狗啃了似的,走哪哪人都笑,我都不敢出门了。哈哈,哈哈哈……”</div><div> 没办法下手了,笑得前俯后仰,我干脆坐了下来,听“松”又说了句:“是不是屋漏?翻一下要多少工钱?”</div><div> “上月自已翻的,没请师傅。”我又把剃刀在“松”的脸上“刨”去。</div><div> “那可不行,那多危险,不行不行,我跟你说,没钱请师傅我给。听见没有,下次不许你上房了!”</div><div> 我很感动,但我不会听他的。前些时“花屋”屋脊与门廊脊上的祭红瓶被人盗去,“松”难过了好一阵子。</div><div> 俗话说的好,家贼难防,盗祭红瓶的人是村里人。“松”说:“别追讨了,都一个村的,脸挂不住。”</div><div> “松”整了整衣袖,又转移了话题:“土夫死了,知道不?”</div><div> “知道。”</div><div> “我意思是说‘白头发老倌’要死了,怎么办?”</div><div> “松”看我时很烦,怨我听不懂他的言下之意。</div><div> ……</div><div> “白头发老倌”真的死了,抬尸的时候我看见了“松”。后来大家顺理成章也就请“松”了。</div><div> ……</div><div> 西河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我去下下下村,“松”在砌一家的围墙,是“松”先喊我的。离家二十三年第一次看见“松”,忙问:“你可好啊?!”</div><div> “好,好啊!”</div><div> 我乐了,又瞧见了他一嘴的胡茬茬儿:“你还是那样!”</div><div> “松”从来就笑,没见他烦过。这里离他姐家不远,我又问:“你姐还好吗?”</div><div> “松”接过我递去的烟,抽了一口喷了出来,“还那样,就是老相多了。”</div><div> “哦,人会老的。”我说。见“松”没言语什么,我打算离开,道:“过几日去会里坐坐?”</div><div> “嗯嗯,我正要找你呢……”</div><div> ……</div><div> 研究会内,“松”又吞吐着烟,叹道:“如果花屋和词堂没拆就好了!”</div><div> “祠堂的柱子有一抱多围,生产队拆了中间的大柱子锯了板,换了边上的。梁子都雕了花,还有戏台也雕了花。”“松”的话使我愕然,我也没见过,在场的人也没见过。</div><div> “松”又问我:“祭红瓶是谁造的?”</div><div> “不知。”我晃晃头。“松”指的是被盗去的祭红瓶,“松”又说:“我家在景德镇八卦图和半边街有三座瓷窑,祭红瓶就是我家造的!”</div><div> “还有,人家说我家是一场大水冲了上游窑柴关发了财,这是乱说!”</div><div> 还不见“松”生气,我却生气了。</div><div> 回到景德镇,我把“松”的话给记录了下来。这一夜未眠,好像水缸边的蛐蛐又叫了起来。不管“花屋”在与不在,魂却落在了那不见影的有盗洞的雕梁画栋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