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果与你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实属巧合,因误读而产生的一切问题,作者概不负法律责任。――讷言</h3> <h3>第二十二章 推沙备料<br></h3><div><br></div><div> 不知道是什么朝代,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发明了车子。从此,车子就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不知道有多少男子汉用它来彰显自己的力量,不用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要用车子,就连解放后至80年代国家的建设都离不开车子,莱城里的建筑工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车子帮的身影,他们的工作就是从郊外的山上运石料,从砖厂里运砖,从大汶河里运沙子,他们成了堆积起城市里最初的高楼大厦的主力军。有的人推的东西,一过秤有1500多斤,再一趟就有推1600多斤的,沙子比重大,看着不很多,一过磅就不少,据说,推沙子最多的能达到1800多斤,真了不起。</div><div> 县城里的各个单位也都有了汽车,但汽车忙不过来,有的单位买了一辆双排车,舍不得拉这些粗货,领导还留着当轿车坐呢!有的地方由于道路的限制,汽车还用不上。由于种种原因,决定了只能用推脚的车子帮的人来运输。农村里也有人家买了拖拉机,贩运砖的就是用的拖拉机。但是,为了节省开支,该用推车子的时候,还得尽量用推车子。</div><div> 我有了推车子,过日子方便多了,对盖房子的帮助更大。盖砖房子垒砖要用沙子,我们村南的沙窝沟里就有,是青沙。不过,最近几年来由于盖砖房子的户数的增加,沙的用量加大,青沙也已面临枯竭的危险。</div><div>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条沙窝沟里的沙子是深不见底的,外村的生产队里地瓜育苗都来这里推沙。现在我要盖房子了,它却面临枯竭了。一些勤快的村民只好趁着一早一晚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从沟边的地头上土层下埋藏着沙的地方去推,生怕被土地的户主看见了不愿意。我盖这座房子,本来就牵强的很,资金更是严重缺乏,不缺的只有自己的一身蛮力气――它不仅不缺,而且不会枯竭,就像井里的水,歇一会儿就又会有,并且不值一分钱,完全不用珍惜。我也只好向勤快的人学习,趁着早晨天不亮,或者天黑下来了人家回家吃晚饭的时候,偷偷地推几车。盖砖房子虽然用沙多,但也经不住这么日积月累,只要坚持,滴水能把石穿透,过了不多久,自己家会盖房子的两个泥巴匠二叔,就估摸着那堆沙盖一座房子,已经是超超有余了。</div><div> 盖房子,光有力气还是远远不行的,还要有资金,资金就靠玉秀喂猪卖钱来解决。</div> <h3> 本来地瓜干也是可以卖钱的,并且村里也常年有收购的,随时可以卖。然而,这个时候村里敛集资提留也逐年增加,那点地瓜干除了平常卖一点,购买一些油盐酱醋和买一身衣服外,年底几乎就得一呼啦嘎卖掉,全部用于交集资提留了。这个时候,大队书记整天扯着嗓子在高音喇叭里呼喊:“自古以来,上缴皇粮国税,天经地义……”<br></h3><div> 高音喇叭的声音震得村民的脑仁儿都疼,但凡能交上,有谁会不交呢?有个别交不上的,竟然挨了村书记的拳头,我们村的领导毕竟还好,打你一下算个警示。据说泰安那边的一些村庄,晚上把你弄到村委办公室里,关了灯,就打了你的攒捶。挨了毒打不算,集资提留还少不了一分。</div><div>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微笑都不正常了,变成了苦笑,开的玩笑都成了苦不堪言中寻个刺激。</div><div> 一天,村民六月从沙窝沟里到自留地里去间芫荽,在沟底里见到媳妇在上面干活,想跟她开个玩笑,就藏在堰下,捏着鼻子说:“他二婶子,六月干什么去了?”</div><div> 没想到媳妇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说:“你就甭狂了,喇叭里刚喊呼了,这就又敛集资提留,修建人民路,每人30元,5天完成。”</div><div> “哎呀,我那娘哎!你怎么说这个?你说啥不好,怎么说敛集资提留,我就害怕这个。”</div><div> “谁不害怕这个?你害怕这个,还狂得跟我开玩笑?”</div><div> 集资提留逐年增加,人们苦不堪言。有的村上级来人就大吃大喝,有来透环的,有来放电影的……天天不断流儿,又怕敛集资提留没有名堂,就人为制造没厘头的工程――让拖拉机拉土填湾坑。</div><div> 集资提留负担沉重, 盖房子的进度明显放缓了,卸下来的砖瓦在工地上闲置了好几年了,也丝毫看不到人们要盖房子的迹象,人们在无奈中正默默地做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准备。我也不例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