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知青遇上了“傻狍子”

会飞的鱼

<h3>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数十万复转官兵和知识青年,进驻人称“北大荒”的黑龙江省白山黑水之间,开垦荒原,囤垦戍边。我们家就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九团(现垦区国营五九七农场)的养鹿连。<br></h3><div>当年,北大荒的艰苦荒凉程度,也让乐观的建设者们描绘成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美好诗句,在民间广泛流传。</div><div>狍子是一种长年生活在东北原始山林和荒原上的四条腿野生动物,属鹿科。和鹿是近亲,站在一起,如同一对儿双胞胎,好多人都难以辨别清楚。于是也就有了“东北的狍子白腚儿沟”的说法。</div><h3>鹿的臀部是白色的,远远望去,如同屁股上贴了一枚洁白的牡丹花瓣儿,格外耀眼。</h3><div>青山绿水间,群鹿嬉戏跑跳起来,就如同万只白色的蝴蝶在舞动。轻盈飘逸,欢畅妩媚。</div><div>狍子则不同了,臀部与腚沟之处只有一溜儿白色的毛,运动起来不那么明显靓丽。</div><div>鹿生性胆儿小,感知危险迅速逃离;而狍子却天生好奇,一脸的呆萌相。还傻大胆儿。</div><h3>感之危险后,狍子会先逃离十几米远。</h3><h3>然后又想弄明白刚才是什么情况,便蹓跶一圈儿又回到原地看个究竟。</h3><h3>这种傻样儿,最终不是被猛兽擒获,就是被猎人猎杀。</h3> <h3>  鹿儿不敢干的事儿,狍子都敢去尝试一番。<br></h3><h3>它甚至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地蹓跶进连队职工食堂,像坐在自己家里一样儿,美餐一顿。</h3><h3>它还会在知青们午休的时间,用嘴拽开门,偷偷溜进宿舍里,看个究竟。</h3><h3>一不小心,一个大喷嚏还会打到你脸上,将你从睡梦中惊醒。</h3><h3>只有这时,傻狍子才会感到大事不妙,想要逃跑。</h3><h3>却因屋子窄小,调不开身体,最后蹦到了你的床上,踩得你嗷嗷大叫。等你完全醒盹儿,它早已逃之夭夭。</h3><h3>不过,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头好奇的傻狍子,还会自己回来,观察动静,看你过的还好吗。</h3> <h3>  上世纪的1973年的夏天,中午下班后的知青小刘,正在林中简易的淋浴间,用脸盆从缸里舀水冲澡。“哗哗”的响声,引得一个毛绒绒的嘴从底下伸了进来,当时把小刘吓了一跳。他蹲下身子仔细一瞧,看到了狍子那张好奇的傻脸和它的四条细腿儿。<br></h3><div>四目相对,小刘满头肥皂泡儿的惊恐面相,也把傻狍子吓了一跳,扭头就跑。</div><h3>小刘知道这个傻家伙用不了多久,还会回来。便穿好衣服,准备了个木棍,吹着口哨在里面耐心地等待。他要让这只偷看自己洗澡的傻东西,尝尝棍棒的厉害。</h3> <h3>  果不其然,没一袋烟工夫,傻狍子真的又回来了。它这次不是从洗澡浴棚的底下偷看小刘,而是两只前腿抬起来,扒在了浴棚围栏上,伸着头从上面向下偷看。<br></h3><h3>说时迟那时快,小刘从浴棚底下,一棍子横扫过去,傻狍子嗷的一声,摔倒在地,两条后腿顿时断了。</h3><h3>小刘疾步跑了出去。</h3><h3>怎奈这头受了伤的傻家伙,完全没有了刚才的章程。只能用前面的两条腿,拖着打折的后腿,在地上艰难地爬行了。</h3><h3>傻狍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并落得个被现场活捉的结局,成为了当晚知青们口中的美餐。</h3> <h3>  每年的大雪封山之时,连队都要改善生活。<br></h3><div>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连队都是靠上级统一的供给来维持生活。真想要痛痛快快地豪吃一顿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iv><div>那么供给制之外的美味儿,又将从哪里获得呢?人们既然是居驻在大山里,当然是“靠山吃山”了。</div><div>当年,东北的山林中,当属狍子数量最多,又属狍子最傻,自然也就想到了要猎杀它。</div><div>那是一个极其寒冷的隆冬,零下三十七八度的低温,本来就冻的人难以承受,又下了三天三夜的鹅毛大雪。</div><div>大雪过后,刮了一天一宿的“烟炮儿”。(雪后第一场大风刮起碎雪飞舞,东北人称烟炮儿天。)然而,这却是最佳的捕猎时机。</div><h3>在东北大山里生活过的猎人们都清楚,由于天气极其寒冷,野生动物们,特别是傻狍子,都要找两山之间避风的山坳,躲避寒冷,等雪不下了,风也停了,再出来觅食。</h3> <h3>  大风一停,连里就派出十几名知青,由副连长率领,既不拿枪,也不扛炮,而是每人手里掂着一根胳膊粗的棍子,进山了。<br></h3><div>这样的天气,往往大风已将积雪吹至了山坳口处,堵住了动物们出山的路。并在积雪的上表皮,形成了一个硬雪壳儿,人走在上面都能擎得住。</div><div>守猎人员开始在每个山坳里寻找野狍子的踪迹。结果,竟在第三个向阳的山坳里,发现了一群野狍子,大约有三十多只。</div><div>肩负守猎任务的知青们,心里一阵兴奋,大喊着向狍群冲了过去。</div><div>面对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棒子军”们,傻狍子刚开始造愣了,半天才回过味儿来。</div><div>它们哪见过这种阵势,再傻儿这会儿也想起了逃跑。</div><h3>傻狍子们开始四散奔逃,可由于山坳里一米多厚的积雪上层,是一层硬壳,狍子四蹄又窄小,受力面积小,踩在积雪上层硬壳上,直往雪窝里掉。有的干脆扒在了雪里,动弹不得。情急之下,精明一点的傻狍子,虽然是拼了老命向前跑出几步,但也付出惨痛的代价,折断了前腿或后腿。</h3> <h3>  守猎的知青们毕竟还是年龄小,褪不去那好玩的天性。他们见这群傻狍子已经成了案板上的肉,无路可逃。<br></h3><h3>竞开始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雪地骑狍子嬉戏运动。</h3><h3>他们纷纷寻找自己喜欢的傻狍子。翻身骑上狍背,任凭它在雪中挣扎,就是不肯下来。</h3><h3>有的狍子难以承受人体重量,便连人带狍子一同倒在了雪窝里,滚成了雪人。</h3><h3>更搞笑的是,有位知青竟被倒在雪窝里挣扎的狍子,骑在了他的身上,戏剧性地逆转成了傻狍子骑人。嬉笑之中,瑞雪纷飞,雪地上也分不清哪儿个是傻狍子,哪儿个是人了,都滚成了一个个“雪蛋蛋儿”。</h3><h3>最终,知青们只擒获了五只受伤的野狍子,做为此次守猎的“战利品”,运回了连队。</h3><h3>其余的全部放归了山林。</h3> <h3>(图片源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