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展线 车行云中一一纪念宝成铁路通车六十周年(一)

寒星

<h1><b> 作 者 马 达</b></h1> <h3>一</h3> <h1><b>  宝成铁路是一条连接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动脉,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b></h1> <h1><b>  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b></h1> <h1><b>  2018年1月,宝成铁路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b></h1> <h1><b>  被首批选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宝成铁路,其关键工程(卡脖子工程)也就是铁路翻越秦岭山脉的秦岭展线工程,这是新中国建成的首个大型展线工程,是至今中国铁路干线坡度之最(千分之三十三),也是至今世界上仍在运营的著名铁路展线工程。</b></h1> <h1><b>  “秦岭展线” ( 原称谓“观音山展线” 单一不准确。)是由杨家湾展线、观音山展线、青石崖展线和秦岭大隧道(长2千多米,当时已称长大隧道)即由三个展线群的几十座短隧道与秦岭大隧道组成。</b></h1> <h1><font color="#010101"><b>  铁路进入秦岭山区后沿清姜河盘旋迂回。铁路通过秦岭时,从杨家湾站到秦岭大隧道直线距离只有6千米,但升高却达680米,即每千米上升110米(为直升机盘升经济角度)。</b></font></h1> <h1><b>  为了把坡度改为每千米只升高40米能够通行火车,只能把铁路线利用展线工程技术反复迂回盘旋。在6千米的直线距离内盘绕了27千米。</b></h1> <h1><font color="#010101"><b>  在杨家湾展线至观音山展线和青石崖展线间以千分之三十三的大坡度急速爬升,“前拉后推”,创造了中国正线坡度之最。</b></font></h1> <h1><b> 为了克服秦岭山脉地势高差,过杨家湾站后就以3个马啼形和1个螺旋形迂回展线上升,铁路层叠3层,高度相差817米,这就是秦岭展线中的著名的“观音山展线群” 。</b></h1> <h1><b>  在观音山火车站就可以看到三层铁路重叠的场景。火车上坡时需要3辆电力机车前一后二前拉后推才能驶上秦岭站。下坡时一路刹车,隧道中火花四起,蔚为壮观。</b></h1> <h1><b>  再经秦岭大隧道穿越秦岭垭口,随即进入嘉陵江流域。过秦岭站后即用千分之十二的下坡度,沿嘉陵江而下至四川省广元市。</b></h1> <h1><b>  秦岭至略阳间,宝成铁路先后十四次跨越嘉陵江,“桥隧相连、山水相依、车行云中” 成为宝成铁路的壮丽景观。</b></h1> <h1><font color="#010101"><b>  从1953年6月至1957年9月(1958年元月宝成线建成通车)在苏联专家全力支援下,我们集中一万余人筑路大军,百余台机械,耗用炸药近600吨(青石崖300吨级大爆破就耗用炸药336吨。)在秦岭展线工程4处工段16个工点同时展开施工作业。</b></font></h1> <h1><b>  历时4年多艰苦奋战,昼夜拼斗,流血洒汗、终于建成这项举世闻名的宏大工程。</b></h1> <h1><font color="#010101"><b>  秦岭展线工程以险峻壮观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山河” 大无畏精神的象征,也成为新中国铁路宏大工程的样板。</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  几十年来,国家几代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胡锦涛和温家宝等先后多次乘火车巡视这项伟大工程。</b></font></h1> <h1><b>  金日成首相、胡志明主席、范文同总理、西哈努克国王和20多位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都巡视参观过秦岭展线工程。</b></h1> <h3>  秦岭展线也成为我国电力机车和引进日法德加拿大机车、国内外各型动车组爬坡运行试验基地。</h3> <h1><b>  宝成铁路60年后至今仍然是连通西北西南的铁路干线,永远是横亘在祖国西部的大动脉。</b></h1> <h1><font color="#010101"><b>  向我们的前辈一一宝成铁路英雄的建设者致敬!</b></font></h1> <h1><b>  </b><b>作者 : 马大桥(微信群昵称马达),西安市二中老三届高六六级知青,西北政法大学理论系专修,退休前系西安铁路局党校教研室主任。</b></h1> <h1><b> 寒星 (韓敏莹) 编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