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文:永恒的微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背景音乐:李志辉《水墨兰亭》</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厦门胡里山炮台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每年这里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络绎不绝得来到胡里山炮台,只为参观当今世界最大、最小、最古老的炮。</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里山炮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厦门岛东南海岬突出部,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景区内相思树掩映,园林小品、叠泉石雕、天趣古榕、自古便是一个登山望海、寻芳探胜的好去处。</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里山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东西长1.5公里,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里山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整个胡里山炮台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曾被鉴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并荣获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炮台安装两尊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93年制造的全钢炮,口径280毫米,炮重50吨,炮长13.13米,炮轮规道直径7.36米,炮高4.6米,宽5.29米,可360度旋转,射程16000米。</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炮台现存东炮台大炮一尊,护炮二尊。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西炮被拆毁。1999年冬2000年春,中国文物专家、军事科学学者,多次莅临炮台考察,认定胡里山炮台的28生克虏伯大钢炮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海岸炮。</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置身胡里山炮台,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杨岐珍。杨岐珍何许人也?杨岐珍(1836年—1903年),字西园、回族、安徽省寿州(今淮南市谢家集区赖山村)人,清末淮军将领。清末为维护祖国统 一,卫戌海防,保持边疆稳定作出过突出贡献。👇</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杨岐珍1892年7月任福建水师提督。次年三月赴厦门视事。为加强南洋水师建设,加固海防,抵御外敌入侵,接替前任水师提督彭楚汉修建胡里山炮台基地及厦门海岸炮台群的指挥总心,耗时五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巡洋过程中,杨岐珍劳累过度染上恶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七岁。</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里山炮台红夷大炮清兵操演以整个炮台为表演场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厦门港炮台的军事盛况,其仿古操演开创了亚、欧、美三大洲的“第一”。红夷大炮清兵的历史原型为清朝八旗军中正红旗、正黄旗仪仗队列和操炮演示。其内容和形式运用背景音乐、八旗服装、盔甲、佩刀、战鼓和青龙大旗等,通过实景表演再现清代红夷大炮炮兵操演及发射(仿古演示弹)的过程。场面十分壮观!</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5月24日下午15:40时整,我们来到了胡里山炮台,亲眼目睹了长达15分钟的表演,很震撼,还原了清代红夷大炮炮兵操演及发射(仿古演示弹)的全过程!👍</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胡里山炮台幻影成像剧场所再现的内容是“闽海国门,再铸锁钥”的场面和厦门港要塞在抗日保卫战的片段。突显胡里山炮台和克虏伯大炮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通过两幕场景再现当年建炮台、运送组装大炮、以及克虏伯大炮发射的镜头。</span></h1><p><br></p><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的胡里山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风格,又有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神韵,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到厦门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历史悠久的胡里山炮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荣光宝藏博物馆”。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岛南部胡里山海滨,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公元1861年”,历时五年完成。胡里山炮台是由蜡像馆,弹药库,古炮台等部分组成。东西炮台装备两门主炮,炮长13。96米,重60吨,口径28厘米,膛线84条,最大射程10460米,据称是世界最大的古炮王;还有是世界上最小的,它是葡萄牙人于十三世纪制造的,长11厘米,重0.22公斤,直径2.4厘米。</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你踏上古炮台,炮王那高大的炮口直指苍穹,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那段不同寻常的抗击侵略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该炮曾在1900年三次击退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其中,在1937年9月3日的抗日登陆战中,击沉日本一艘驱逐舰,当时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的反响。</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虎门炮台旧址是块英雄的土地,浸透着先烈们的热血,凝聚着虎门军民的爱国情怀。6月2日,也就是我们来到深圳的第六天,我们一早来到了那举世瞩目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雄居珠江口的虎门炮台旧址以及一尊尊锈迹斑斑的古炮,至今仍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吟唱着感人的民族精神。 它们构成一道道壮观的历史风景线,成为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一所立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殿堂。为找寻历史的遗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旧址尚存的风光和历史的见证。</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虎门故事其实就是讲述的是1839年 6月3~25日,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把收缴英美鸦片贩子的200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有力地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严禁鸦片的决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纪念虎门销烟,纪念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1957年人民政府在销烟池旧址建立了林则徐公园,并设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将林则徐公园和林则徐纪念馆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恢复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馆区面积近 4万平方米。</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虎门销烟民族英雄纪念碑</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则徐纪念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虎门市一所中学组织中学生面对林则徐纪念像,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誓活动!👇</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镇镇口村,在海滩高处开挖的两个销烟池,池长、宽各45米,池底平铺石板,四周置桩栏板,池前开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沟。把鸦片分批投入池内,采用盐卤水加石灰浸化办法,使其分解销蚀,然后引江水入池冲走。 </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经是销烟池,如今的荷花池!👇</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鸦片战争博物馆在东莞市虎门镇口村南面,也是当年鸦片战争的古战场所在地。东依牛背脊山,西对珠江口,是一所收集、陈列、研究林则徐禁烟及鸦片战争文物史料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庭院面积宽阔,树荫如盖,绿草如茵。中轴线上依次矗立着虎门人民抗英群像、林则徐塑像、馆舍等。</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该展馆分4层,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陈列内容为《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展出了销烟池的木桩、木板;林则徐手书的对联、条幅;抗英时用过的武器;当年缴获英军的洋枪、洋炮等珍贵的实物资料。二楼“金锁铜关”陈列,采用超视域背景画加原大模型,复原了虎门要塞的雄伟场面,气势感人。馆内大量使用场景复原、放映录像等手段,整个陈列生动有趣!👇</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再现当年虎门销烟的场景!👇</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虎门炮台我们亲眼目睹了清政府从德国克虏伯公司买回的后膛装线膛钢制海岸炮,又叫克虏伯炮。</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望着这历史悠久和带着中国近代血泪史的虎门炮台,不禁想起一件民族英雄捍卫祖国的故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是1834年, 关天培(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人)被调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受命整顿广东海防。时值清代逐渐衰落,清政府日趋腐败,英国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千方百计想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侵略者向中国流入大量鸦片,但被林则徐收缴鸦片2万多箱,在虎门进行销烟,英国侵略者恼羞成怒,借机在1840年正式发动鸦片战争,可是受到爱国将领们的英勇抵抗。后来,民族英雄关天培在此次战争受伤十多处,鲜血流满全身,但他还坚决守炮台。后来,一枚炸弹射中了他,这位年逾六十的老将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人民才可以当家做主。否则,国家的命运就会掌握在别人手中。为此,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爱祖国,就是把祖国时刻记在心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祖国争光添彩。绝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矗立在虎门炮台,远眺绿树成荫下的虎门大桥,十分壮观,犹如仙境的珠江、虎门大桥等景色尽收眼底!👇</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则徐被贬后戍边路线图👇</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我们即将走出展厅,大概每个人的心中都不会忘记那一天,1839年6月3日,那个永远载入中国和世界史册的日子,正是这一天开始了虎门销烟,奏响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正气歌,谱写了人类禁毒历程中最壮丽的乐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是我们心情仍然会很沉重,一连串的问号在脑海中涌现:西方国家大量发展海外贸易,为何只将鸦片输入中国?鸦片蔓延世界众多地区,为何只在清朝泛滥成灾?鸦片原本作为药材,为何变成危害甚巨的毒品?清朝禁烟条例还算严厉,为何屡禁不止?民族英雄林则徐是禁毒功臣,为何被贬?</span></h1><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简介:吴新兰,女,新疆伊犁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英语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37年有余,现已退休。喜欢音乐,旅行和摄影。得闲时, 喜欢读读书;有所感时,乐于码码字。希翼用文字温润自己,同时让人于苍凉中,感受生活的些许美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谢 谢 欣 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