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情谊

荔枝

<h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50年转眼即逝,回忆这段如歌岁月,翻看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有数不清的感慨和说不完的故事。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我们曾经的风采和欢歌笑语。熟识的脸庞,亲切的笑容,仿佛回到了昨天。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我们跟随时代的足迹,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担起共和国的重任,在农村广阔天地中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我们是无悔的一代,我们是骄傲的一代。</h3><h3> 时光易逝,岁月如歌,花样年华的我们,如今已年逾花甲,两鬓斑白。我们仍然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一次次同学团聚,是浓浓的同学情,一张张在公园、在海边留下来的倩影,展现了我们的风采和永远不老的心态。</h3><h3> 同学情、知青情是一生一世的情缘,让我们永远相伴,幸福同行。</h3><h3> 王世维、刘荔</h3> <h3>  这是我们班级师生唯一的一张合影,那是1965年清明节,我们全校去烈士陵园扫墓后去北陵拍的,照片虽然已经有破损,但53年来一直保存着,很是珍贵。照片很小,有些模糊不清,还有的男生排在后面被遮挡,我们仍能悉数指认出每位同学,叫出他们的名字。</h3> <h3>  70年的夏季,四姐妹(左起商桂琴、李淑萍、于丽民、张玉杰)相聚在万泉公园,温暖阳光里,可惜左二的李淑萍同学,在2016年己经离开了我们。</h3> <h3>王世维和李宝玉攝于万泉公国,1972年春。</h3> <h3>1966年10月,红卫兵大串联开始,张玉杰,王彦,张淑珍三人结伴去北京,在天安门前留影,并等待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h3> <h3>徐立彪与康老师的合影</h3> <h3>69年春节王世维和关长华在大东门留影</h3> <h3>法库慈恩寺边家青年点同学关长华、韩德华和一年九班夏晓光(前右)回沈纪念留影。</h3><h3><br></h3> <h3>  68年9月我们下乡到法库,知青生活岁月开始了。 我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大地,我们在各自的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农村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劳动強健了我们的体魄,锻炼我们成长。耕耘岁月让我们终身难忘。</h3><h3> (王世维)</h3> <h3>班级部分同学合影于上山下乡之前夕,——拳拳之心,整装待发。</h3> <h3>高响环和杨凤珍于1969年冬天去法库县城留影</h3> <h3>在学校的时侯我们到农村开原金沟子劳动半个月,当时我们班和三年五班的同学在一起,刘艳芬结识了学长高玉英,从农村回来后,刘艳芬、冯静石、刘荔和高玉英合影。</h3> <h3>刘荔和刘艳芬都下乡到法库,可并不在一个公社、见面的机会少了,可她们的友谊永存,</h3> <h3>69年在法库,王世维、李宝奇和当地社员的合照。</h3> <h3>  青涩之照,李宝奇 、 李国伦、关长华 、 王世维,1969年春节合影</h3> <h3>一九六八年下乡前夕,当时李景华已参加工作,我们三人照完像,即奔赴广阔天地。前左起崔雨时,徐立彪,后排左起吕中起,李景华。</h3> <h3>冯静石、宋斌,马明华三位同学于六六年春合影,当时已经停课开始文化大革命了,我们还在学校要去北京串联,听说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我们准备出发。</h3> <h3>刘荔、王彦、周红军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是形影不离的好同学。</h3> <h3>  66年停课以后,我们四人(李淑萍、商桂琴、于丽民、张玉杰)分到一个小组,去亍道宣传毛泽东思想,主要是给居民读报纸,当时的我们意气豪发,充满了革命小将的战斗力,决心並肩前进。</h3> <h3>孟庆云,马明华,杨凤珍和高响环,1968年7,8月份下乡前合影。</h3> <h3>照片后排左起 关长华 、夏晓光(一,九班)、前排韩德华 、田树敏(一,九班)。1972年 送夏晓光回城在法库照相馆留影。</h3><h3> </h3><h3> </h3> <h3>赫志琳于1969年下乡之前北京北海公园留影</h3> <h3>不爱红妆爱武装</h3> <h3>吕中启、王世文、姜西华、李宝奇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h3><h3>饮马江边白刃寒,</h3><h3>我筑长城戍边关。</h3> <h3>我们的青春时代</h3> <h3>  当我们陆续回城,奔赴各自的岗位时,大家的心情格外激动,农村的生活锻炼让我们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我们在不同的岗位共同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在农村养成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充份肯定和赞扬。我们是放在那里都安心,走到那里都闪光,是值得骄傲的一代。</h3><h3> (王世维)</h3> <h3>吕中启在下乡、参军后到企业工作,是单位的车管。</h3> <h3>骨科专家—徐立彪,现仍在临床工作。</h3> <h3>冯静石是一名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32年,退休后开办诊所,至今仍为患者服务。</h3> <h3>宋斌回城后服务于商业一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劳动模范。</h3> <h3>李文卿在校期间被选为飞行员,去部队院校学习。后因身体的原因到地方工作。</h3> <h3>商桂琴---勘探高级工程师</h3> <h3>二年二班的第一次聚会,于1998年10月4日在商业城门前合影。</h3> <h3>2001年由李宝奇召集和组织,下乡到王义官屯的同学聚会,并到母校六中拍照留念。</h3> <h3>2004年10月4日,第一次组织班级同学旅游,一行数人到辽阳,得到老同学冯静石夫妇的热情款待。</h3><h3><br></h3> <h3>1999年6月参加宋斌女儿婚礼</h3> <h3>2000年9月10日李文卿儿子结婚,同学们前去祝贺。</h3> <h3>同学合影于2007年5月12日韩德华女儿的婚礼上</h3> <h3>张玉杰女儿婚礼留念</h3> <h3>参加李宝奇儿子的婚礼(2009.7.26)</h3> <h3>同学参加徐立彪儿子婚礼</h3> <h3>2017年韩德华同学结束了多年的单身生活,女儿也成家立业,他又找到了晚年的幸福,同学们去喝他的喜酒。</h3> <h3>2017.9.14张玉杰召集,同学小型聚会。</h3> <h3>李宝奇患病后行动不便,不能参加同学的聚会。二年二班同学没有忘记他,几次去疗养院看望。</h3> <h3>2016-10-4,为了欢迎两名外地同学来沈,赫志琳同学从大连来,冯静石同学从辽阳来,我们班五名女同学(刘荔,梁颖,郭淑芬,宋斌,张玉杰)一名男同学韩德华,相聚在长白岛公园。</h3><h3> 我们漫步在河边的栈道旁,在綠色如茵的草地上,像少年般尽情的嘻戏,放松,这些欢乐的笑脸,幸福的面厐,都留在了美丽的长白岛公园。</h3><h3> (张玉杰)</h3> <h3>2017年4月20至22日,我们同学五人相约去大连看樱花。在志琳老同学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玩的非常开心快乐。欢声笑语仿佛回到我们的年轻时代,张张照片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张玉杰)</h3> <h3>2017年6月27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夏天,沈阳六中,六八届二年二班十名女同学在班长刘荔同学的组织带领下,相聚在北陵公园。她们穿上精心准备的旗袍,化上淡妆,风姿各异,绚丽多彩,在班长的镜头下,同学们将美丽的倩影,婀娜的身姿,留在了荷花池畔,红墙角下,绿窗树旁。徵风吹拂着杨柳,欢歌伴隨着笑语。各位老同学对美好晚年生活,对美丽的追求向往,对充满自信的展示,都定格在班长的镜头中。令我们终生难忘。</h3><h3> (张玉杰)</h3> <h3>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们离开了工作岗位,繁,忙的生活节奏结束了,我们可以轻松悠闲的生活了。</h3><h3> 回首过去的岁月,其实我们的一生就是生命的过程。日月光明天广大,不妨笑傲对余生。夕阳是最美的时光。 ( 王世维)</h3> <h3>2017年9月10日相聚在吉祥凯越酒店</h3> <h3>2018年5月19日是下乡50周年,我们又回到母校。当年的教室仿佛又传出朗朗书声,楼梯走廊间又闪过伙伴的身影,半世纪的光阴见证了我们同学间的真诚友谊。如今当我们年近古稀再回母校,已物似人非,再见同窗,己是白首翁婆,时间带走了我们大好时光,时间带我们来到夕阳。愿我们再相见时发白身更健,岁增人年轻。 (王世维)</h3> <h3>2018年6月26日由徐立彪召集,在环城大酒店部分同学聚会,校友闻良坤应邀参加。</h3> <h3>  这本像册是无字的书,是无声的历史,它记录了我们大半生的生活足迹,记录了我们坎坷经历。它呈载了同学们的深厚友谊和班长对我们的深切关爱。这浓浓的友情爱情足以让我们享受终身。</h3><h3> 生活磨练了我们,我们也没有辜负生活。如今我们虽己老矣,但我们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前面的道路。生活是美好的,我们永远是幸福的。</h3><h3> (王世维)</h3> <h3>  在收集、整理了同学们的新老照片后,制作了这个跨越五十几年的相册。这些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我们半个世纪的坎坷经历,记录了同学的友谊和亲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之时,献给六中二年二班全体同学。</h3><h3> 在此要谢谢同学的热情支持,谢谢提供照片和编辑文字的同学。遗憾的是因部分同学失去联系,照片资料不全。</h3><h3> (刘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