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雪峰山美丽小镇~~洪江市塘湾镇,我初中三年级的求学时光在此度过(50班,班主任易传礼,已故),因此,塘湾中学,算是我的母校。</h3> <h3>朋友圈中,晒同学会,晒母校行,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也一度勾起了我对母校的怀念——岁月如梭,一晃32年过去了,母校变得怎么样了? </h3> <h3>出于对母校的某种情怀,某种念想,夏日的某个凌晨,我决定沿320国道晨跑,用脚步去探访一下我的母校。</h3> <h3>母校上首一公里的地方有座桥,叫文峰桥,紧挨国道。解放之初,智慧勤劳的塘湾人们,用石块、石灰、粘土等简单建材,在资江源的平溪江上,石匠大师凭纯劳力手工垒彻而成一座长约15米、宽约4米的石拱桥,秉承和发扬了桥梁史上某种非凡的历史传承,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后因公路阔改并修建通往渣坪的乡级公路,文峰桥也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终被一座全新的承载能力更强的现代化水泥钢筋结构大桥取而代之。</h3> <h3><font color="#010101">只有桥南国道边的两泓清泉,依旧长流不息,甘甜贻人。该泉名曰太平泉(旧时塘湾镇名“太平里”)。太平泉冬日雾气升腾,温热如煮,夏日清凉噬骨,如若冰泉。无论当地人还是过往的行人,特别是那些历经长途跋涉后的驾车之人,大都会在此停留,稍作歇息,给车加水降温,洗尽疲惫,然后畅快痛饮。现住怀化洪江等地的塘湾洗马籍人,回家省亲访友之际,也必定取些泉水回城,用以烧茶做饭:我从老家塘湾带回来的山泉水!这话说得很时尚,很自豪,心里溢满幸福!</font></h3> <h3>文峰桥的上游另有一座纯木架结构的风雨桥,名“太平桥”,建桥历史悠久,旧时是人们避风遮雨、农闲休憩、议事议政、谈古论今的首选之地。桥的取名,乃塘湾、洗马二乡旧时名曰“太平里”。文峰桥与太平桥之间,曾经有座水碾房,常有肩挑手提的男人女人早早地赶来,碾米磨面,坐在扁担上咕叽咕叽地吸烟吹牛聊天,嘻笑打荤取乐 ,展露最真实的乡村生活:除了日出而作的忙碌,还有忙碌间隙的苟且。后因电力的普及,碾房关停废弃,如今已完全见不到旧时的痕迹,这对怀旧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巨大的遗憾。</h3> <h3>桥下首河道两旁,各有几颗古树,青苔披身,枝丫交相辉映,水中倒影,煞是夺人眼球。古树春夏绿荫如盖,鸟叫蝉鸣,别有一番景致。这里,永远是大家最理想的栖息之地:秋冬,落叶荡尽,寒雀栖枝,有着“古树寒舍老鸦,小桥流水人家”般的诗画意境。春日花开,夏日蝉鸣 ,秋天叶落,冬日暖阳,千回百回,走过路过,你都会被它如画的景致所吸引,略作停歇,捧口清泉 ,亦或来个美拍。 30年前,我从老家最西端的贫困山村来到塘湾求学,文峰桥是我驻足最多的地方 。 </h3> <h3>沿国道一路慢跑,尽情呼吸雪峰山的清凉空气,乐享大山的无私馈赠。不经意间,我抬头所见“塘湾中心学校” 几个流金溢彩的大字,高颜值地伫立在校门的上方,掩映在一片灌木林之下, 肃穆庄严。生源的减少以及教育资源的整合,母校在教改的大潮中并没有“沦陷”,而是愈发地显示出她的盎然生机。</h3> <h3>恰逢周末,学校已经放假。我推开虚掩的小门,一片高大挺立的竹林映入眼帘。竹林之下,是一面诗墙,足有百十余米,隽刻了古今大家颂竹咏竹的诗词佳作。</h3> <h3>曲径通幽的竹林内,有一亭台,题名“宁静致远”。飞檐翘脚,美观雅致,师生在此谈鸿笑儒,品诗赏竹,想必别有一番情绪。 </h3> <h3>母校在竹林处,打造这么一面诗墙,想必自有她的初衷。上网做了一下关于竹的功课:竹有宁折不弯的豪气,中通外直的度量,有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乐群、担当之“七德”。原来,母校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寓教于竹啊!</h3> <h3>母校旧时咚咚作响的木板教室和师生宿舍,早已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整洁卫生的师生宿舍。最穷不能穷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贫困县市的贫困小镇得到了最完美的落实。 </h3> <h3><font color="#010101">母校校门原本朝东,靠操场,紧挨320国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移民风刮得正劲,邵阳籍特别是洞口县的学子移民来此,也曾经给母校带来了无尽的荣耀——无论是高考录取率,还是中考考录省级重点高中的黔阳一中的比率,都令当地人羡慕嫉妒而生“恨意”。</font></h3> <h3>某些民间“卓越”人士认为:邵阳洞口位于洪江东,与塘湾镇毗邻。学校大门朝东,岂不寓意庇佑了洪江东边的洞口籍学子有福有禄成功名,这不毁了洪江人的风水吗?这校门肯定是开错了位置。于是,母校的大门便改移到了现今朝西的这个位置。</h3> <h3>当然,这只是笑谈,无据可查,亦不能得到求证。但位于洪江市东边方向的邵阳洞口籍学子,以塘湾中学为起点,考学经商以及从事各行各业,事业有成者,倒真是不乏其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