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小隐隐于山

<h1><br></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父亲</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生命中很重要的亲人,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反而不知从何写起,而有关父亲的文字我几乎没有,近来却忽然想写写自己的父亲。以前没有太关心过父亲,直到母亲去世以后,才感觉到父亲一个人独居在一个大院子里,踽踽独行,孤零零地。自己蒸馍,做饭,也不愿到孩子家里住,觉得自由舒坦。2008年,我有了孩子后,才知道做父母的对儿女有操不完的心。想一想,父亲对我们也是一样 。渐渐地就开始关心起父亲来了。怕父亲寂寞,我几乎每周给父亲打一个长途电话,已经成了习惯。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一个月也可能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参加工作十几年了,我很少和父亲交流,虽然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但是和父亲说话的次数很少。可以说在很长的时间里父亲给我的印象都是严厉,倔强,缺少人情味。父爱在很长的时间里,像洋葱一样包裹的严严实实,直到有一天你一层层剥开它的时候才被感动地泪流满面。</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今年七月份,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给母亲过三周年。孩子今年两岁半,是第一次回黄陵,她睡了一路。快到黄陵时,我们叫醒她,问:“格格,你来过这里没有?”“来过”孩子稚声稚气地说。我心里一热,孩子也许是随口说说,而却触及了我柔软的心里。故乡也许是条生命的河流,无论在那里生长,血液里可能都流淌着故乡的河水。无论见与没见,都可能熟悉如故。我们车一到老家门口,父亲、姑姑、哥嫂,许多人都在门口等着,见了孩子爱不释手。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孩子,那种情景让我挺感动的。在家里呆了三天,孩子受到大家无微不至的宠爱,孩子和几个小姐姐也玩的十分开心,没有生疏。祭礼结束的第二天,三嫂、媳妇和孩子,老五家三口都先到县城去了,乡下蚊虫很厉害,她们都不适应,我则留下来多呆了一天。</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客人走后,家里冷清了许多,大哥、二哥、父亲、还有我在窑洞里长谈。茶水一杯接一杯,香烟一根燃着一根,平时大家难得一块回家,好不容易都聚到一起,就说来话长。父亲说他现在七十多了,在农村就算年龄大的了,让我们给他把墓提前修好,棺材也不要太好,差不多就行了,一切简单为好。父亲说起来若无其事,轻描淡写。可是做儿子的,听了却沉默无语,心里很难受。讨论生死,或多或少都让人产生唏嘘,人活一世,草木一春,都是自然规律。但是做子女的,谁都想让父母健康长寿,一直陪着自己。回家有人嘘寒问暖的,有人牵挂着,背后有个大山永远依靠着。</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二天一早,我要走了,早晨有点雾气,很冷,我穿着短袖短裤,身上冷的起鸡皮疙瘩。父亲一大早起来给我用电饭锅煮了两袋奶,又把麻花煮在里面,给我做早点。开始我坚持不吃早点,怕父亲麻烦。可是他一再坚持要做。我就让他做简单一点。吃过早饭。我让二哥用电动摩托送我,可是父亲坚持自己送我,嫌二哥骑车不老练。吃过饭后,我就坐着父亲的电动三轮摩托车到镇上去,出了村口,雾气很重,凉凉的。他说忘了给我拿件外套,坚持要把自己的褂子让我穿上,我坚决不肯,他只好作罢。通往镇上五六里的路,细碎石子的路,我坐着七十多岁的父亲骑的车上幸福地眼泪都要流下来。父亲开的很稳,有一个小坑他都要避开,让我丝毫感觉不到颠簸。通往镇上的这条路,从坑洼不平的土路,铺着石子的路到现在的柏油路,我不知走过多少次了,这条小路,是连接我人生的小路,让我从这个偏僻的小村走向更宽广的地方。多少年来都是我一个在默默地走,回家时心情迫切,离开的时候恋恋不舍。而这次父亲第一次送我在这条乡间小路上,多少让我非常感动。到了镇上,我坐上车,车上人没坐满,还要等,我让父亲回去,他不肯,非要看着我走了以后才回去,执拗地像小孩子似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到黄陵,和老婆孩子一起在县城坐车,过了几个小时后又回到了渭南的家。妻儿又和平时在家一样快乐,我却半天难以从老家的情绪中缓过劲来。感觉在老家没呆够,回想起父子之间许许多多的往事,竟没有一点有抱怨的地方,过去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现在就没了个踪影。留下的只是甜蜜的回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我们兄弟五个,性情各异。三哥性格最好,吃苦耐劳,勤快干净,遇事情有主见。其他兄弟也不错。惟独我脾气倔,小时候调皮,不太听话,父亲总嫌我爱和他顶嘴,常常少不了打骂。很长时间,我总认为父亲是最不喜欢我的,也许是我的性子倔,父亲脾气也倔,两个人都倔到一起了。不过父亲对我们学习上要求很严厉,我们兄弟四个的学习都不错,都是考学跳出了农门。前多少年,好像只有考学才是农村孩子惟一的出路。从这方面来看,父亲也挺伟大的,至少在孩子们心里是伟大的,以一个农村人的眼光和阅历在90年代就能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上学,吃苦受累,的确是很不容易的。而能这样理解也是多年以后我才能感受到的。</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我上四年级的时候,镇上逢物资交流大会,家里来了很多亲戚。父亲让我和表哥到沟里抬水去。我可能贪玩,没有去。父亲大怒,提了一个斧头,满世界找我。后来在打谷场上找到我,提个斧头追我,看到这阵势,吓的我撒腿就跑,跑着跑着,有一个土崖,我慌不择路,一下子就跳下去了。父亲扔斧子砍我,没砍着,斧子也掉下崖。我那时小,也没摔着什么,就继续跑到村外。那时农村荞麦刚收购,扎成一陇一陇的,晚上我就躺在野地里的荞麦陇中睡觉。第二天实在饿的不行,就悄悄回到村子里看看情况,刚好母亲也让哥哥四处找我,我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父亲也没再说什么。这件事给了我幼小的心灵很大的伤痕,以至于我后来上初中,高中,慢慢长成半大个小伙子,我自己又处在青春叛逆的年龄,和父亲走的越来越远了。很多事情上我和父亲的想法差异很大,我的内心比较敏感,稚嫩,父亲却总是以粗糙般的方式来对待。上高中的时候寒暑假回来,我们都因为许多琐事,父亲往往发怒,让我们的关系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有时他打我耳光我都不在乎。我无法想象,我如果一直生活在农村,经常和父亲在一起,那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他,走的远远的,后来我的愿望也实现了。那时父亲什么都不管,自己也只有靠自己,兄弟们的自立性都很强,自己找工作,自己挣钱娶媳妇。很多事情上,几个嫂子们对父亲的意见都很大,都觉的他做许多事情不近情理。八六年大哥结婚的时候,父亲去延安参加婚礼去了,带了一千元钱,回来一分不少又带回来了。就像一个客人去参加婚礼去了,其实他应该是给儿子娶媳妇去了。这件事让哥嫂多年对此耿耿于怀。从大哥方面考虑父亲做的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其实现在想想,父亲也属无奈之举,因为穷,一年从土地里能收入多少钱呢?而家里还有几个孩子上学,需要学费。宁愿被大嫂埋怨,也硬着头皮没往出掏钱。可能在他的思想里,城里的条件是不错的,自己不管也可以,可是农村还有几个孩子要上学,地里还需要化肥,没钱是不可能的。现在想想,也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如果有钱,谁不想风风光光的呢。可是环境谁也改变不了,贫穷只能一点一点克服。在偏僻的农村里,或许在他的意识里,只有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供上学,才能是摆脱贫穷落后的唯一途径。生活的艰辛使父亲的脾气经常发怒,稍有不顺就拳脚相加。我上学后,和许多同学聊父亲的话题,知道许多同学的家长都没打过他们,让我很吃惊。觉得在农村,父亲没打过自己的孩子简直不可思议。父亲像牛一样辛苦地劳动着,耕地、铡草、养牛、收割、碾场,一年四季忙不完的农活。自己烧砖,自己拿起瓦刀箍窑。为了多挣钱,冬季农闲的时候,学了瓦匠,冬季给人箍窑,没有手套,全是用手拿砖。几万个砖块就这样在他手上经过,盖起了一眼眼漂亮结实的窑洞。大冬天双手裂开的口子一道一道的,看的都让人心酸。有个手艺还能好点,不全靠土地上生活。后来村里有了苹果以后,家家户户的生活就好了,也都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农村的苦,我们是有着很深的感受,不在农村不知道农民的艰辛,不在农村不知道父亲的伟岸。许多人走出农村后,看不起农民,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出身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故乡不能选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终生都应怀感恩之情,而不能怪自己的父母没本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时间可以让人改变很多,慢慢地父亲也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脾气也好了许多,变的平和,和蔼,对孙女们疼爱有加。过去不苟言笑的他,现在却能让孙子们在他脖子上架着,乐呵呵呵地享受着天伦之乐。父亲没有给我带过一天的孩子,我也没有怨言。也许父爱是座大山,在你爬上山顶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了大山的雄伟,厚重。父爱在伟岸的同时给了儿女前进的力量。其实,父亲是爱我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父亲是疼我的,只是把爱隐藏的太深。多年的不理解,隔阂,代沟。终于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理解了做父母的不易,理解了父亲。纵然父亲有太多的不是,但能把我们养大成人,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父亲的。还有什么对父亲埋怨的。现在对父亲的牵挂是难以抗拒的,是发自内心深处深深的爱。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多回家看看,把老人接过来住住,让他充分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不要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活着。父亲给予子女美好的生活,子女也要让父亲生活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他时时刻刻感受到我们在关心他,热爱他,让他生活的更好。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h1><p class="ql-block">写于2010年七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