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堰街的历史文化

王伟强

<h3> </h3><h3>在“许平南路”和“洛界路”的交汇处,有一座历史名城——襄城。襄城县域内少山,但“首山”有名。首山东望三十公里,百宁岗“全神五岳庙”,素有“中州神仙皇京城”之美名。北汝河与沙河汇合后,在百宁岗之阳折返南泄,形成“几”字道。“几”字上方有一古镇——霍堰街。</h3><div>​霍堰街历史悠久,曾叫“河沿街”、“河淹街”和“敬胜寨”,自发展航运而疏通河道时部分役工留住,始有人烟。商殷国相巡视航运工程停留于此,见河岸陡峭,决定建设官方货站,开挖河道建设码头后,又有部分人员安家,住户达到了百余家。房舍顺河而建,形成东――西长街,始有“河沿街”之名。后因河水连年泛滥,曾有“河淹街”之称。</div><h3>西汉大将军霍去病光顾,屯兵于百宁岗下,指挥部设在河淹街。将士们日作夜息,筑起十五华里堤堰围住了“几”字河床,时人敬称“霍军堰”,从此有了“霍堰街”。</h3><div>明末,李自成率义军来到霍堰街,有银须老者手捧笔墨跪见,闯王问询后挥毫而就“敬胜寨”。当晚,闯王留宿,在顶梁柱上留下“宝剑斩鬼”刀痕。于是,“敬胜寨”镌刻与匾,高悬于寨门之上,霍堰街始称“敬胜寨”。后李自成战败,“敬胜寨”名称遭扼杀。民国三年(1914年),霍堰街寨墙、门楼整修时,人们又把“敬胜寨”作为横额刻在了西寨门上,并配以楹联“敬心殷相始,胜迹汉将留”,明示霍堰街始于商殷国相,兴于汉代名将;另用外联“栢岗松繁茂,汝水沙更明”刻画霍堰街环境优美。</div><h3>​康乾盛世,霍堰街码头迎来上游的山货、汝瓷、钧瓷、药材、石材和木材,换运下游大米、食盐、茶叶、丝绸和器具。商品交换频繁,百家商行兴隆,三里长街繁华。居民院落改建,主街前门交易,后门通向码头,院内厢房存贮,继而向北扩建有了后街和背街,三街贯通,有“七十二过道”之说;至乾隆年间,常住人口三千有余,多方而来,有“七十二家姓”之称。人多姓杂却相处和谐,强者不称霸弱者不受欺。“走,到霍堰街集上说理去!”——霍堰街曾是周边村庄人们心目中解决纠纷的民间公堂。生意环境优良致货运车辆络绎不绝,于是,石板铺面、条石镶牙,三里主街红石硬化,有顺口溜“霍堰街,三里长,红石铺路兴百行”流传至今。</h3><h3>霍堰街市场晋商看好,晋商拥有店铺、库房和院落,甚至组建有船&nbsp;队和车队,时有“晋商协会”,占地二十余亩的“山西会馆”可作见证。会馆大院方正,大殿紧连次殿卷棚,殿前阅台高大,东西设厢房,舞台戏楼与大殿遥相呼应,大门外停车广场宽阔。大殿、舞楼毁于战火,前院保存完整。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设立的“霍堰完全小学”和“霍堰中学”,在方圆几十里颇负盛名。目前会馆属地改建成了农民文化娱乐中心。施工出土的建馆功名碑宽厚高大重约吨余,碑文尚能读通,同时出土的硕大碑冠造型美观。碑冠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和“千古不朽”、“万代流芳”字样。</h3><h3>霍堰街知名的地标繁多,东阁门外的五虎庙,西阁门外的祖师庙,东石坝处的大王庙,西石坝处的二郎庙合称四大庙宇;东阁门内有清真寺,东寨门外有龙泉寺(俗称东大寺),统称两大寺院;与龙泉寺一路之隔还有“白义痷”;周围有磅礡的寨墙和雄伟的东北西三大寨门楼、小南门和扒渡墙;主街两端有东阁门、西阁门;屹立在主街中心的阎家牌坊,以及主街的马家院、闫家院和王家院;后街的小西关、杜家酒馆、阎家院、李家油坊、北石桥和东石桥;在街道的外围有齐家、杨家、吕家(也叫回民拐儿)、项家、东大坑、西大坑;在寨墙外边还有著名的阎家坟院、北吊桥、官路口和“刘家园”等等。</h3><h3>霍堰街的寨墙,自商殷起逐渐形成,初墙体低矮寨门简易。后商行家户捐资加固,并修建了寨门楼。除主街西段南临码头岸陡水深,是天然屏障,寨墙全长达六华里,高两丈有余,北寨墙外面全部砌砖,顶端人行道八九尺宽,墙垛内有灯笼挂钩,外有火把插孔,一旦发现险情可点火报警。</h3><h3>寨门楼雄伟壮观,一层门洞可供车辆并行,二层左右门道通向寨墙,正面有瞭望窗口。南面寨墙与河堤衔接处的小南门,只能行人出入。西南角寨墙与河堤连接处只留过胸豁口,仅供一个人扒墙跳过,俗叫“扒渡墙”。北寨外有紧贴寨墙的里壕,还有外壕。外壕可使百宁岗泄水引入里壕保持水深。为保证通行,在北寨门外修有吊桥,后改为圆形石拱桥,又称“北吊桥”。</h3><h3>主街两头各建有阁门,一楼门道可同时出入车辆,三楼可观赏街景。当时人称在主街上做生意叫“入阁”,俗语传:“东阁门,西阁门,入阁都是生意人”。古洛界“官道”穿主街而过,白天阁门能够有序地调节过往车辆,晚上闭门可保商行安全。阁门外是十字路口,可分往码头、背街和后街方向,保证交通有序。</h3><h3>霍堰街寨内从西北到东北依次分布着齐家、杨家和吕家,三大居民区衍生出了三大名牌——齐家药铺的白腊丸、杨家鼓乐班和回族清真牛肉。白蜡丸是消食化积的良药,《襄城县志》记载:“霍堰街祖传制作的小儿中成药‘白蜡丸’,消食化积,驱虫止泻,颇有盛名。”杨家鼓乐班,被外地人称为“霍堰街的鼓乐班”,兄弟四人以老大杨朝凤为首,吹拉弹打,样样精通,口含獠牙、头顶油灯、金鸡独立等表演动作令观众掌声不绝。清真牛肉色红肉嫩、香气扑鼻、入口即烂,清朝年间曾被作为“贡品”送到京城,道光皇帝夸赞“好牛肉”。</h3><div>永乐十年(1412年),霍堰街迎来大批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其中阎氏一户家庭商兴发家,到明朝中后期,在主街路北购建了三进大院,大门外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和拴马眼风光气派。大门、牌坊气势宏伟;临街门店经营着钱庄、粮行。院内马棚、马屋、车棚和住室修建讲究。后街东跨院驻车马,西跨院住长工。阎家田地遍布霍堰街周围,远至光门李。清雍正年间,弟兄分家后,就有一人常住了光门李。</div><div>清朝中期,阎家败落,卖田地卖宅院。霍堰街东寨外有阎家的一片林园,人称“南园”,初由同迁的刘氏后裔父子代管。刘家父子对阎家施以援助后,阎家便把菜园部分送给刘家所有,柴禾园部分卖给了马家,但仍由刘家代管。这样整个南园似乎成了刘家的庄园,后来就有人把“南园”改称了“刘家园”。</div><div>马家买下阎家的主宅院后便称“马家院”,但保留了阎家牌坊,形成顺口溜:“马家地,阎家坊,趁哩马家不派场”。马家同情阎家的境遇,阎家感激马家的大度,两家成了友好世家。</div><h3>阎家坟园是霍堰街的一处景观,坟园在西寨门外,坐西朝东,两座石狮子把门,两只赑屃驮着的方体旌表石碑高达两丈余,顶端有石猴观天,人称“仰脸猴”。生肖石雕或站立或坐卧,形象各异。碑石林立,碑楼精致,石案供桌俱全。</h3><h3>霍堰街寨内有两大水坑——“东大坑”、“西大坑”。东大坑在东南角呈东-西长方形,霍堰街东头的人们常称其为“南大坑”。西大坑在西南角,呈三角形,水中有圆形高地,面积仅相当于一处民宅,但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唱双台大戏,不但观看场地有余,而且还能兼容商贩摊位,被当地百姓称为:“西大坑水中活地”。</h3><div>龙泉寺位于东寨外又称“东大寺”。相传,此处一眼泉水与沙河相通,泉涌不止,人称“龙泉”。建寺后“龙泉寺”得名,后来又在其西边建了“火神庙”,龙泉就不再喷水了。</div><h3>东大寺规模宏大,三进大院松柏蔽日,陪殿跨院雕梁画栋,钟楼鼓楼高耸,早晚钟鼓和鸣。狮子把门,大门内哼哈二将肃立,二门由四大天王守护,三门内十八罗汉依次排列,大殿内佛祖端坐莲花盆高大辉煌,左右大将形象各异,十分威严。大殿柱粗一人不能合围,左右柱体顶端各有一个三分方形透眼儿,两眼儿的角度正好交汇于殿门口,使得人们进殿抬眼瞬间可见两道亮光,传说这是鲁班所为。东、西跨院内分别放置的佛礼大钟上刻有“风穴寺”和“少林寺”字样,可标示龙泉寺的地位。东大寺“义地”达百亩之多,寺东约4里处的洼地,被称为“和尚洼”或“老和尚洼”,此名沿用至今。</h3><h3>清朝中期,龙泉寺主持徐大师还统辖着香山寺、风穴寺、北营寺和少林寺。清乾隆皇帝巡查时,慕名入寺与徐大师攀谈,并赐予徐大师“见职平”:一应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龙泉寺后,徐师傅皆与其平等。徐大师年逾百岁圆寂葬于寺旁,葬礼盛大。解放初,寺院被拆,徐大师的砖墓被掘,鸟柏棺材完整无损,出土陪葬佛珠足有一大罐。徐大师身故不久,有两个南方蛮僧到来,建议在大门处修一道迎壁,将寺院与官道隔开,保佛祖的眼光免受损伤,时任方丈采纳了建议。一日晨起不见了蛮子僧人,佛祖的两只眼睛也没了眼球——两颗夜明珠被盗。从此龙泉寺日趋萧条。解放后,龙泉寺的“和尚院”分给了马、霍、吕和郎姓四户人家,老僧人张坤成了“刘家园”生产队的五保户,其身故后,他的住房便成了生产队的仓库,至此龙泉寺荡然无存。</h3><h3>霍堰街近代经济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民国到建国初,霍堰街有集会。天天有晨集,农历的正月初七、十六、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三月廿一、廿八、四月初八、偏小满、五月端午、六月初六、廿六、七月卅、八月初三、廿六、九月九、十月十五、十八、腊月廿,全年还有19个“古会”。每逢会期,商家提前占位设摊,正会日人山人海。前街是服装鞋帽、针织布匹和棉花被套之类的营业区;后街是日用百杂和饮食服务区;背街是“牲口市”;河堤上则是“猪羊市”。次日常有商户坚持营业,称“乏会”。若遇两个会日较近,则有商户原地等待。这一时期,霍堰街曾被附近人们称为“小上海”。</h3><h3>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市场交易受限于集体经济。供销社的百货门市部、生产门市部和食堂以及食品公司的食品站,凭布票、粮票、油票和肉票计划供应。为了温饱群众大量制作冻粉条,秋末磨红薯、晒粉子,冬闲下粉条、晒粉条,霍堰街的粉条曾一度闻名于舞阳、叶县、漯河和平顶山,以及周口、驻马店等地区。生产队借“烟叶王国”东风发展烟叶,并发展各种副业,粮食加工厂、编织厂、油坊、机械修配厂、林场、醋厂和生产队的砖瓦窑场相机而生,每到年底,大部分生产队还能给社员分发红利。霍堰街迎来了“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的新生活。</h3><div>改革开放后转轨于市场经济,粮食加工、食品生产、蔬菜种植、手工制作、木材加工、家具制作、机械修理、饮食服务、货物运输等商品经济形式一涌而出,集贸市场迅速恢复,门店广布,晨集依旧,物贸大会增至年36个,定期交易(逢农历的每月初六、十六和廿六)规模有扩。但此间,霍堰街也曾度过了一段不光彩的经济活跃期——百宁岗以南、沙汝河湾卷烟制假无税暴利,霍堰街一时间灯红酒绿、乌烟瘴气,被周边群众戏称为“二香港”。经过政府打击教育,以不少人付出高昂的代价而收场。近年来,自选超市、生活广场经营齐全,改变了人们起早赶集买菜、远程赶会购物的习惯。粮食生产机械化,日常生活现代化,务工创收常态化。至此,霍堰街的集贸市场成了历史。</div><h3>霍堰街重视教育事业,解放前大多家庭都会想办法让孩子进私塾念书。解放初期,政府在山西会馆设立“完全小学”时,第一任校长由本街崔党担任,当时霍堰街很多女孩子都进了“霍堰完全小学”。五十年代,在党的号召下,开办多期文化补习班、文化夜校、业余学校和红专学校。六、七十年代,“霍堰中学”承担起了包括霍堰三个村、东杜、西杜、霍庄和张庄等村适龄孩子的教育任务。八十年代掀起建校热潮,家家捐款捐物,三个大队都办起了从小学和“育红班”,九十年代初,各村相继建起了教学楼,至丁营乡另筹建两所初中,“霍堰联中”撤销,原“山西会馆”完成了作为校舍的光荣使命。2006年,县域教育资源整合,以民族教育的名义设立“丁营乡回民小学”,后襄城县教体局命名为“襄城县丁营乡霍堰回民中心小学”。学校位于霍堰街东北角,服务于霍堰街的3个行政村,占地8000余平方米,目前建筑面积达2255平方米,在校师生近500人。校园布局合理,办学设施齐全,学校管理规范,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学习勤奋。</h3><h3>霍堰街酷爱艺术,霍堰街自古就有民间武术,大红拳、小红拳流传。武师刘玉柱功底扎实,武技精湛,且人品端正,为人和善。在他的影响下,习武者从不逞强好事,直到现在,霍堰街会三招两式的仍有人在。</h3><div> 敬胜寨里霍堰篇</div><div> 沙河碧水连九天</div><div> 追古老街文章汇</div><div> 述今昌盛丽辞繁</div><div> 玑珠璀璨耀百宁</div><div> 声韵铿锵咏襄县</div><div> 四海名扬敬胜誉</div><div> 左思细品家乡赞</div><h3> 河南、许昌、襄城、丁营乡、百宁岗、霍堰街王伟强13782241987写于2018060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