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土楼:邓家围屋

 新华斯通 Morni

<h3>承载平凡个体生命记忆的古建筑,是居住在建筑里的先辈、包括我们,与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得以呈现的最直接实体,那里刻录人们的日常习惯生活,见证过主人的喜怒哀乐;</h3><h3><b><font color="#ed2308">古建筑是文化的空间呈现,记录着文化的融合与断裂,是城市的肌理,是文脉与传承。</font></b></h3> <h3>翻过山,越过岭,趟过小溪,碾过碎石,拐了七道弯,绕了九方向,一路飘过小沂、案山、简炉、龙背上、高地、茶山垇、南山坊……等等村庄,在乡道上几次绕错方向,在正在修路铺碎石的295县道上蛇行飘移,从观巢汉泉村到湖泽尚睦村不到9公里的路程竟然骑行了50多分钟🐌🐎!</h3> <h3>靠不了近前的鹭鸟🐦,总是在离它们20米开外时,就扑任着翅膀飞走了,它们认生啊,刚才还在水田里群起雀跃的欢腾。这个时候,就对单反相机有种飙升的强烈需求,长焦拉近🎬📷。</h3> <h3>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很多古民居在时光飞逝中坍塌和荒弃,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被遗忘在记忆里。<b><font color="#ed2308">而在邓家老屋,还能感受到老屋曾有过的辉煌。</font></b></h3><div><br></div> <h3><b><font color="#ed2308">前言:</font></b></h3><div><b>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尚睦村邓家围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赣西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围屋。</b></div><div><b><font color="#167efb">这座历时14年建造,外如龟形、形如花瓶的大屋,既有福建围屋的宏伟,又有赣州客家围屋的风格,更糅合了赣西地区祠堂建筑的古朴。</font></b></div> <h3><b><font color="#ed2308">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家围屋</font></b></h3><h3>位于工业重镇湖泽镇尚睦村的中心,挺立在尚睦村青山绿水之中,虽已墙体斑驳,“容颜”衰老,但仍在对人们述说着昔日之宏伟!</h3><h3><b><font color="#ed2308">邓家围屋又称三立堂、邓纯雅公祠、邓家大屋、邓家老屋,</font></b>大屋坐西朝东,系砖木结构,既有广东客家土楼的风格,又与当地传统建筑完美融合。</h3><h3><b>邓家围屋占地面积4324.32平方米。四周以砖墙围绕,从外面看,有如一个龟形防御堡垒;俯瞰整个建筑,则如一个花瓶,极为独特,</b>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建筑规划总体平面呈椭圆形或方形的客家围屋存在很大区别。</h3> <h3>从建筑布局来看,大屋的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font color="#ed2308" style=""><i><b>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楼、槽门、晒场、茶厅(前厅)、前天井、大厅(中厅)、中天井、上厅(后厅)、祭堂、后天井、龙厅。</b></i></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大屋前后共五进,第一进为晒场,第二进是茶厅,第三进为大厅,第四进为上厅及祭堂,第五进为龙厅。</font></b></h3> <h3>中心建筑则是第二进至第四进,厅堂两侧筑有滴水式防火山墙,每面山墙五个檐顶都砌为元宝脊,以示招财聚宝之意。三座大厅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中间均有天井相隔,以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h3> <h3>穿过三个大厅,上三层台阶是龙厅。龙厅楼分两层,下层设为私塾,是邓氏幼年子弟读书之处。这里命名龙厅,无非是取自<b>望子成龙、盼女成凤</b>之意。</h3> <h3>日月轮回,春秋更序,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里繁衍生息,人生哀乐,岁月悲欢,一个个故事在围屋内上演。<u><b>尽管历史已绝尘而去,但围屋早已把它凝固成永恒,触摸围屋,仿佛触摸到了客家历史的体温。</b></u></h3> <h3>邓家围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b>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邓勋的商人,</b>从广东梅县迁到江西,并在袁河两岸做粮油生意发家致富,尔后定居在尚睦村,建起了这幢客家风格的老屋。</h3><h3><b>邓家大屋开始只建上、中、前三厅,</b>一家一栋,虽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b><font color="#ed2308">后为了防盗,又加做围墙。围墙建成后,又沿围墙顺势而建大小不一的住房和浴室、柴房、龙厅、槽门,共有房99间。</font></b>为纪念死去的父亲,三兄弟在槽门外仿照当地祠堂的建筑风格建一门楼,门楼内挂一匾额“<b><font color="#ed2308"><u>邓纯雅公祠</u></font></b>”。至此,<b>邓家围屋形成现有的规模,共历时14年之久</b>。</h3> <h3>据邓氏族谱记载,<b><u><font color="#ed2308">尚睦邓氏为唐中和年间任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刺史邓璠之后。</font></u></b>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邓家第三十一代邓勋随父辈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迁居于分宜白田村。</h3><h3>邓勋头脑精明,在袁河两岸做起食油生意,并发家致富。<b>邓勋生有三子:邓成阜、邓锦皋、邓锦彪。</b>之后,邓勋又携妻带子从白田村迁居尚睦村。<b><font color="#ed2308">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邓勋第三子邓锦彪以三兄弟的名义着手建造邓家大屋,开始置地建房。</font></b></h3> <h3>走进围屋,就像走进历史画卷,尽管已难见当年的华丽,但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和所表达情感的抽象性,已在这座大屋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h3><h3>推开围屋前厅两扇厚重的木门,跨过<b>门槛、厅堂、卧室的木窗木门,一律楼阁,雕有各种精致的花卉图案,楼阁屋檐飞龙走凤,栩栩如生,折射出大屋主人当年追求并炫耀荣华富贵的一种表现。</b>邓家大屋建筑群的门、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艺精湛,题材丰富多彩。</h3> <h3>主要内容有楼台亭阁、桥梁、农耕鱼樵、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戏剧类题材,极具地方特色,展现当时社会人文面貌,又包含围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h3> <h3>这些门、楼、阁、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科场拼搏的,还有反映围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客家围屋中极为少见。</h3> <h3>邓家围屋其建筑风格既有客家围屋的共同特征,又有众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b>大屋是融客家围屋与赣西祠堂建筑风格为一体的防御性建筑群,</b>具有独特性,其建筑风格在已发现的围屋中不多见;<b>大屋为瓶状形,而客家围屋的建筑规划总体平面呈椭圆形或方形;大屋三进建筑均横向联结,中间以天井相隔,</b>而客家围屋内的建筑布局大体分两种形式,一种为环绕围墙而连为一体;另一种是在围墙内布置一栋栋独立建筑。</h3> <h3>在大屋的大厅与上厅、祭堂之间有一个<b>中天井,这里的梁柱、枋板上全用分宜出产的夏布缠裹、粘贴,并涂上厚厚的油漆。</b>这种装饰梁柱、枋板的做法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b>大屋排水系统完善,地下设计了纵横交错的暗沟水道,</b>最大的涵管直径65厘米,六棱形,长50厘米,用整块的麻石做成,至今已200多年,依然排水通畅。邓家大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h3> <h3><b>大屋共设有99间房屋,故又叫尚睦百间屋,设有大堂、卧室、洗澡间、厢房等。房屋之间以走廊相连,四通八达。</b>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平静的生活被战乱或宗族之间的争斗打断,大屋就会立刻成为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事堡垒。楼上房屋之间,连通着许多小门,平时各过各的日子,紧急之下,家家开门就连成了一条抵抗外来入侵的大回廊。</h3> <h3>环绕龙厅与上厅的绣楼,为邓氏未婚女子居住的阁楼。如今绣楼已陈旧破损,站在绣楼下,仿佛依稀听到少女们的欢笑和叹息声。</h3> <h3>历经200多年的岁月苍桑,大屋已苍老陈旧。如今,在这个庞大的老宅中仍住着十二三户人家几十口人,他们都是邓家后代的子孙。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屋人已走出了围屋,但是,祖祖辈辈栖息的这方居所,将永远成为他们记忆中的故乡。</h3> <h3>邓家大屋四周由两层楼房围成堡垒状密封式大围屋,外侧为坚实的砖墙,墙内户户相连,环绕一圈,房门皆朝着大屋的中心,围成的形状接近龟形。 </h3><div><br></div> <h3>傍晚回来的时候,由于不想再原路返回再走那些糟糕的路,于是想另寻一个方向,但导航却那样不给力,几次的拐弯转向,几次导到农家院子里😒🐿,在晕头转向间,遇上好心的村民电动车带路到295县道,只是,只是,还是一条超级烂的道路,想起刚下了点小雨后的老渣山道路,不可直视,回到了彩色村,都不知道是在哪里,没方向感了🌍☔️🐳,还要一再问询确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