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粽子"大概是全国人民对端午节美食的共识了。</h3><h3>现今社会人民生活富裕,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粽子卖,尤其是嘉兴"五芳斋"的粽子,不仅超市有,高速服务区都有供应,冷的、热的;肉的、豆的、蛋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且品种不断增加,满足大众不同需求。</h3><h3>在我们宁波有一种特有的粽子-----碱水粽。那也是许多生活在异乡的宁波人渴望品尝的家乡的味道。</h3><h3>但市面上很少有正宗的碱水粽子,就算是号称碱水粽的,也是用现代工业生产出来的碱做的,味道根本上还是差点。 </h3><h3>碱水粽的材料除了糯米外,还有二样材料很关键。一个是捏壳,另一个是碱水。</h3><h3>捏壳,实质就是毛笋长成毛竹后,其外面那层包裹的、老了、干枯了的壳。 用前需用水浸泡,泡软捋平,将外表皮上的细绒毛刷掉。</h3><h3>碱水,先是将稻草整理干净,用手指勾去草外皮的杂碎,然后用火烧成灰,待灰晾凉后,盛到一竹编的"拨篮"中。再另取一大盆,架上二根棍子,将"拨篮"放到棍子上面。然后就开始用水漫漫的淋到灰上,这样淋下来的水,再经过沉淀、过滤后,就是要用的碱水了。</h3><h3>糯米用水淘洗后,再用碱水浸泡半天约4小时。</h3><h3>取捏壳撕去两边卷曲部分作粽绳用,再用剪刀把破损的部分剪去,随后,一端卷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加满压实,再将延长边顺着漏斗口折下,将漏斗口捏成三角形,用撕下的捏壳边条绕三角形将其扎实,剪去长出来多余的捏壳,即可了。</h3><h3>农村一般用土灶的大锅,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再加入碱水,淹没粽子。用大火烧开,再用文火焖烧3-4小时。那时满屋子都是浓浓的粽子香味,眼巴巴的等着开锅品尝。</h3><h3>成品碱水粽糯米已完全凝结成一体,也即"稠里",粽红色、晶莹剔透的感觉,尤其是最外面的尖角部分更是象果冻一样,拿筷子夹一块,沾上一些棉白糖,放在嘴里一嚼甜滋滋的、韧结结的,好吃极了。</h3><h3>写到这里,现在满脑子都是父亲吃粽子的样子。粽肉在其嘴里嚼动时发出的KONGKONG的声响。一般我们都会将粽子放入烫锅(土灶的二口大锅中间上端的小锅)有时他会凉的吃。父亲爱吃粽子、爱吃甜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