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叫天慧禅师的故事:雍正皇帝因仰慕已圆寂的玉琳国师其人,想见其法嗣弟子,扬州高旻寺的天慧禅师遂应召赴京。见面后,雍正帝问道:“你既是国师嫡嗣,还识国师宗旨否?”因天慧禅师头上长满瘌痢,就随口道:“我有瘌痢头在。”雍正帝当即手执宝剑,追问道:“割却你瘌痢头又如何?”天慧禅师无言以对,非常惊恐。雍正帝知道对方还未见性,为了成就他,就说道:“君无戏言!宫中自有禅堂,限你七日内道出此语;若道不出来,必割却你这瘌痢头。”遂命将宝剑挂在禅堂门口,并安排守护专人,每日提醒时间——还剩几天了。看着悬挂的宝剑,听着剩余的天数,天慧禅师心内如焚,静坐数日毫无消息,乃着急地在禅堂内不停地行走、跑圈子,到第七日因跑得太急,一头撞在庭柱上,当下开悟了。天慧禅师于是求见雍正帝,呈悟道偈曰:“拳头不唤作拳头,换却时人眼里眸;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雍正帝览其偈颂,大悦,遂赐紫衣,令其住持高旻寺等道场,法席盛极一时。
由于这一掌故,高旻禅堂及天下禅林有了“跑香”制度;而且堂内悬挂木制的宝剑,用以警策禅人。嗣后经过演进,宝剑成为“香板”的样子。 香板根据用途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名称:为警策僧人用功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者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坐禅昏沉、散乱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时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如在禅堂坐香时,若遇懈怠、打瞌睡等现象,则用香板警策之法,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提醒,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横持香板问讯。
在丛林中,一般人不能随便使用香板,只有方丈和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维那、知客、纠察、寮元、典座等主要执事方有资格使用。班首所使用的香板上通常刻有“警策”二字,巡香、监香所用香板上分别刻有“巡香”“监香”字样。维那用的香板有三种:一种上刻“维那”二字,在跑香时使用,作为权威的象征;一种上刻“堂规”,在禅堂中用来处罚禅僧的小过失,通常打三下;另一种刻有“清规”,由维那和知客共用,以惩罚禅僧较严重的过失,打的次数就不止三下了。
香板也不是谁想挨就挨的也要福报具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