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b><br />译文:孔子说:"审断诉讼,我与他人并无二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力争使诉讼事件根本就不发生。"要使无理的人不敢尽狡辩之能事,平时就得用德行道义使其内心畏服。这才叫做抓住了根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孔子讲学图</h1> <h1><b>原文: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br />译文:这就叫做知道了根本。这就叫做认知的最高境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嘉祥曾子庙之三省堂</h1> <h1><b>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br /></b>译文: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彻底探明事物的原理。人的心灵均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又都有其内在的运行与存在之规律。只是因为事物的内在原理尚未彻底揭示,所以对其的认知仍有局限性。因此,《大学》自开始就注重教导人们大凡天下万物,都要循其已有知识而不断深入探究下去,以追求其终极认识。经过长期探索,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朗,于是一切事物所蕴含的知识与规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而自己的内在智慧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一切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再也没有蔽塞。这就是研究,这就是学问的极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赏析】</b></h1><h1> 上文第一段讲到"大畏民志"才是根本。所谓"大畏民志",就是要使民众内心畏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这给为政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只有为政者自身正,才能正人。只有一心为民,以人为本,亲民爱民,发展教育,振兴科技,富民强国,扶正祛邪,才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团结和谐。</h1><h1> 第二段讲到知本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到实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探究事物演进的原理,理解其内在发生、发展的机制。这就是格物致知。</h1><h1> 第三段专门论述格物致知。一般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大学》原文讲到格物致知的概念,但未专门讲解。朱熹认为可能是遗失了,所以他专门补写了这段文字。朱熹特别强调要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所讲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不仅是指知识。所以,朱子的这一段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受到了历代学者推崇,成为关于格物致知内涵理解的主流观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宗圣曾子画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