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篁墩 世居麀冈

程鹰

<h3>在西山大岭南麓,赣江西岸,距江西省行政中心仅20公里,G320国道南面,一片普通的冈垅地域,聚居于麀冈、塘上、湾里、梅埇、凤凰头五个自然村落,系称五支的程姓氏族,行政区划为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梓塘村委会(梅埇自然村归属新建区石埠镇竹园村)。沧桑已越千年,生齿今逾千众。</h3><h3>据谱牒记载,程氏始祖伯符公,时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成康之世,受姓于周,封为程氏。东晋太兴年间(公元318321),洛阳上程聚程元谭到新安(今安徽)任太守之职,子孙随其在歙县篁墩(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篁墩村)落户,成为篁墩程姓始祖。篁墩今被世人誉为宗族文化圣地,东方"耶路撒冷",是声名远播的"程朱阙里"。程元谭是东晋时期第一位新安太守,古徽州第一清官廉吏。传至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十四世程灵洗,官拜参将之职,仕于鄂州,元朝泰定四年(约公元1327年),加封"忠壮公"至"忠烈王",明洪武三年(约公元1370年)钦降篁墩世忠庙祝文,敇徽州知府春秋致祭,其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徽州地区社会影响及其深远,其后裔程颐、程颢的二程理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h3><h3>西山麀冈程姓一脉所居于此,没有崇山峻岭,更没有江河大川,但溪流环绕,水源充沛,山旷林茂,阡陌纵横,垅畈相间,田畴肥沃,人文日盛,交通也甚为便利。这里古时曾有通衢大道经此通向远方。程姓族人也香火延续,瓜瓞绵绵。</h3><h3>在儿时的记忆中,觉得这里真的很美,环村山坡树木四时郁郁葱葱,池塘沟渠密布,大如百余亩的紫塘,及至盛夏,满塘荷花鲜艳绽放,秋冬捞鱼采藕之时,程姓族人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下塘捉鱼,鱼罩、鱼网、鱼钗一齐上阵,有的甚至赤手空拳也能抓到大鱼。满塘大呼小叫,人声鼎沸,场面甚是热闹。足见这里自古为鱼米之乡、宜业宜居之地。</h3><h3>我与同龄人启蒙时的学堂是在位于村中的程氏祠堂中度过的,祠堂建造于何代,已无从考证,想起当时的办学条件的确是再简朴不过,在四面透风的祠屋中,唯有天井才能透光,坐在土砖垒砌而成的书桌上,捧着钢板刻成油印出的课本,于懵懂中首先学会的词句已无从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是本房仍然健在的同辈程理寿老师。从古祠屋中走出后,到万家咀念完小学,带着对山外世界的惊奇,迨至到十多里路开外,位于西山泉珠茶园的西山中学上中学时,每每走出村口,过锦水桥,穿越梅埇邓家田垅到亭子头麻石铺就的石板路,踏在深凹于石板之中的车辙印迹上,竟有一种穿越和神秘的感觉。后来才从大人口中隐约听到,这是一条如同现今国道一样的古通衢要道,只是现代交通逐渐发展而荒废。它东连生米赣江码头,西至西山玉隆万寿宫,甚或更远的地方。旧时交通工具和道路条件落后,赣江埠外的香客、商贾、官宦等旅人乘船经赣江至生米码头上岸后,来到净明道祖庭西山万寿宫敬香祈福,甚而再行上路,踏上茶马古道外出寻梦。现在虽然石板道和古凉亭均无踪迹,但儿时的记忆还是像石板上的辙痕一样深深镌刻在记忆中。</h3><h3>少年时代对出生故土中的景物和人文只是一种熟识和好奇,不会深究。成年后迫于生计更是无暇顾及,只存在记忆。2010年腊月二十四父亲仙逝,想起父亲去世前交给我放在阁楼上好一段时间的一只樟木箱子,当时父亲交代那是族谱不可平放,必须常年竖立,当时虽然首肯,并没在意,只是一笑置之。后来才知道,用意是希望先祖必须时刻记得庇佑后人。打开箱盖里面存有族谱一本、祭祀用木制灯笼一对、丝织绣花围兜1个。族谱及雕刻精美的方形灯笼经年虽有损,但那方围兜上丝绣的出水荷花仍然像是亭亭玉立于清涟之上一样,叶翠苞满,欲绽未放。父亲说过,男儿对先人和尊长必具有忠孝敬畏之心,妇孺必具贤淑品质和待客之道。曾祖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十分端庄聪颖,温婉贤淑,每有来客,不分尊卑,均会郑重其事地围上那个绣花围兜,用自制的茶叶泡上香茶恭敬递上,深受村坊四邻尊重。原来父亲传下的不仅是礼器,更是良好的家风,曾祖母的绣花围兜上,经年如新的图案宛如香远益清的莲花,冥冥之中,昭示着后人应有的品格。</h3><h3>翻开宣纸印刷,线装泛黄,散着浓郁墨味醇香的程氏族谱,麀冈程氏源流、开基始祖,记载较为详实。</h3><h3>据清光绪二十七年六十一世裔孙程桂馨所撰《麀岗程氏重修宗谱序》所载,程灵洗后裔惠公,官任筠州刺史,时逢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公元878884),篁墩被黄巢部将所占,程氏族人纷纷逃离。在篁墩程氏大逃离过程中,惠公长子程佋,幼子程佩均失散。后来,其长子程佋回到篁墩。幼子程佩跟随叔父纂公遁迹潜逃,遍览山水,历尽名山,寻至逍遥山,即今新建区西山镇西山玉隆万寿宫所在地定居下来,具体位置无以考证。到五代后唐咸通十三年(公元923936)在逍遥山卜居十数年后,见麀冈之桑梓燕,山明水秀,实为高人托足之所,并难有如燕窝之地,遂从逍遥山迁居于此构屋而居。</h3><h3>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其它原因,麀冈程姓先祖在不断迁徙,不断选择过程中所暗藏的玄机密码,靠仅有的一点史料记载,是后人难以破解的。</h3><h3>据清朝同治年间进士,高安人金桂馨和已未年(公元1859年)举人,南昌人漆逢源所合著《万寿宫通志》记载,"许仙亭,在宫东八里忠孝乡麀冈,即许祖初年田猎处。古有石坊,射鹿遗踪"额,程廷炎篆。真君像前置一雄峙丹凤。地谶云:"麀冈对鹿冈,金鸡对凤凰"。在此谶语后,村中程氏族人中代代流传有一句"若人葬的到,代代出人王",至于真君像前的丹凤和谶语有何关联,所指何地、何事至今无人理解。也许仅指古凉亭前的冈垅地形吧。又载:"麀冈在宫东九里,即许祖矢中麀鹿处"。梓塘麀冈村,今从方位和距离来看,与《万寿宫通志》中所记载和标注的地图均相符。据传:许逊年少时好田猎,一日在麀冈狩猎时射中一只怀孕的母鹿,母鹿被射后产下小鹿,而母鹿不顾自身伤痛,依然回头舔舐小鹿。不久,母鹿死去,许逊见状,恻然伤感,痛恨自己之过。于是折毁弓箭,从此不再射猎,而专心于学问。是为许逊幡然悔悟之举,麀冈地名是否因此而来,不得而知。但麀冈始祖放弃逍遥山之洞天福地,复迁徙于许祖射鹿遗踪处筑屋定居,也许是为悟道成福,昭示后人而来或可。</h3><h3>程佩随叔纂公定居麀冈后,叔纂公四世孙火宙公,矢志开基,又从麀冈徙于竹园莲花心。五代十国南唐时(937975年)纂公三世孙,南唐进士员公任漂阳县令(今江苏漂阳),其唯一儿子名程训生有二子,长子程降四,次子程降五。程降四遁迹隐居于陇云(今德兴县银山畈),程降五迁于紫塘南边,为湾里程氏之祖。程佩裔孙程衡任山阴县令(今山西省山阴县),生有二子,大儿子程彦德,二儿子程彦圣。程彦德后人在谱牒中未见记载,程彦圣生子程诚,程诚生程子实。程子实生有四子,程克敬、程克信、程克明、程克善。四人按序共分为四房。三房程克明生有四个儿子,长子程勉文,次子程勉和,三子程勉哲(无考),四子程勉惠。其中程勉文生有二子,长子程運,在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自桑梓燕迁居塘上,是为塘上三房支祖,次子程达,于明正统之时又从塘上迁居梅埇,为梅埇三房支祖。程勉和、程勉惠同住老基从未移徙,为老基三房支祖。程運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程俨岳,次子程俦岳,三子程仪岳。程仪岳其后人稠户密,名为井头房,是为井头三房支祖。</h3><h3>从谱牒记载来看,以麀冈自然村为中心,而共祀程氏祠堂的程姓村民统分五支,麀冈老基开基始祖为程纂、程佩两叔侄,紫塘湾里开基始祖为程纂后裔程降五,塘上开基始祖是为程佩后裔程運,竹园梅埇开基始祖是为程佩后裔程达。由于时间跨度太久远,后人迁徙甚广,难以全述。</h3><h3>远接古风,薪火相传。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是华夏儿女的使命,慎终迫远,期冀国泰民安,民族复兴,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景。麀冈程姓,自古民风纯朴、勤耕尚读、礼仪传家、睦邻友善,恪守"尽孝悌、勤农桑、崇忠信、睦九族、慎婚配、重耕读、杜螟蛉、息争端"家规八则而为一方程姓旺族。"千宗万派当联一脉之亲,木本水源不可忘其所以"。如果中华民族的每一员,都存有思乡、爱乡的家国情怀,都具有忠孝廉谨的传世风范,遵家训、守礼义、承前启后,才能宗枝叶茂而家国安康,历昌途而致深遂,永葆繁荣昌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