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自己

李步秋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个人简介</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 李步秋,笔名:波仙;网名:历史的天空;学历:大学本科。男,1968年7月20日出生,现年50岁,毕业于山东省潍坊市昌潍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11年研修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现任教于山东省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暨安丘一中双语实验学校,曾担任过学校的历史教研组长、班主任、历史教学工作,并兼任学校《子弟校报》主编。个人发表新闻及文艺作品900多篇,作品多次获奖,编写教育教学理论著作5本书,文艺作品入选过多部书籍,主编或参编近50本历史专业书籍,教科研论文及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先后担任过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客座会员、中国才子佳人俱乐部会员、甘肃省《文苑》杂志社特约记者、重点作者,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周刊理事,参加过北京流通现代化国际论坛。从教27年以来,先后被评为乡镇十佳青年教师、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宣传先进个人、安丘市电教先进工作者、安丘市历史教学能手、安丘市教学先进个人、安丘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曾经被中国青年教师协会评为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br> 1990年8月,考入山东省潍坊市昌潍师范专科学校(现改名为潍坊学院),学习历史专业。求学期间,曾发表诗歌、散文诗等文学作品86篇(首),在中华全国汉语拼音运用大奖赛中获大、中专院校组优秀奖,并多次代表学校外出到潍坊、昌邑等市的厂矿企业进行调研,积极撰写调查报告,受到院校领导的表扬。发起并组织成立《扬帆》文学社,担任社刊主编。期间,还在河北文学创作中心业余函授学习文学创作一年,发表过大量作品。<br> 1992年8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安丘市刘家尧镇教委工作。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出色,被评为镇十佳青年教师。1994年担任安丘市《大江报》通讯员,发表过大量新闻、文艺作品,被评为模范通讯员。1996年被借调至刘家尧镇党委调研室工作,积极宣传全镇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在《大众日报》、《山东经济日报》、《潍坊日报》、《安丘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发表作品83篇,其中教育新闻16篇,工作尤为突出的是宣传和报道舍己救人的英雄赵笃刚同志,事迹受到中央、省、市、县电视、报刊和杂志的广泛关注。<br> 1997年8月,因住房较远,被调入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潜心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苦练教学基本功,全方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不断拓宽管理渠道,多层次育人。教学成绩突出,中考成绩曾名列安丘市第一、二、四名,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水平渊博,在全校组织的调查问卷中,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教科研成绩也较为突出,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参加潍坊市骨干教师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2000年4月,论文“推广普通话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被山东省汉字语言委员会评为一等奖;2002年6月,教科研成果《中学历史德育创新实验的设计》被山东教科所评为二等奖;2003年5月至今,主编和参编教育教学理论、中学历史专业图书近50本书;2004年6月,多媒体课件《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获全国课件制作大奖赛二等奖;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0多次,举行市、县级公开课14次,受到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辅导工作出色,从1997年至今先后辅导40多名学生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另外,狠抓教学的同时,积极做好外宣工作,从1997年至2018年,共发表教育类稿件100多篇,受到学校多次表彰奖励,并在学校主编《子弟校报》30期,积极宣传学校,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赞誉。</h3> <h3>  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更难的是品读自己。</h3><h3>  我品读自己,回首过去,有过坎坷,充满沧桑,历经沉重,也曾经一路披荆斩棘。</h3><h3>  我品读自己,自省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不能做到“日三省吾身”,而抽空像回放电影般阅读一下自己,则不失为一种便当简易的自省方式。不需道具,没有陪伴,就只有自我的角色,一边品读,一边体验,一边梳理,一边反思。</h3><h3>  以自己曾经的得失为镜鉴,观照自己,自省自己。也就是在这样的品读中,我发现自己昔日的缺憾和过失,浅陋和无知,乃至弱点和荒谬,从而倍加珍惜成长的阅历,完成一次心灵的升华。</h3><h3> 回忆也是一种品读自己。唤醒我沉睡的那 一部分感觉,培养一片思维的土壤。新的丰收就在歉收后的探索中回归,新的希望就在失望后的思考中实现。</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品影像】</b></h1><h3> 我品读自己,过去的事情,终于有时间一样一样拿出把玩,拿出晒晒太阳。细数流年,曾经的光荣、屈辱、不忿、拜服、痛苦、愉悦……</h3><h3>原来如今都已成为嘴角泛起的一丝坦然的微笑。</h3><h3>  我品读自己的心灵,品读自己的思想,品读与我相关的一切。这个过程犹如一支画笔,蘸着我的笑声和泪水的墨,从我心灵的隐藏处起笔,一直涂染到我生活的外延。</h3><h3>  我品读自己的眼神,品读自己的手掌,品读心里面自己的东西……</h3> <h1><b>【作品欣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试着欣赏自己</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18年,年份很富足。当子弟校报30期帷幕即将落下,那份忙碌已被三年的漫步和秋的希冀悄然打湿。2018,注定是一个喜悦的光景。我打点行囊,带着一份执着与向往,从头开始,激情走过,感动的波涛在内心掀起阵阵巨浪,思绪狂风骤雨般来袭。写作与办报的程旅中感知了学校的蒸蒸日上,翻天与覆地的变化,在心海澎发。校报编辑,尽管了解诸多,却也摸着石头过河,激情奋发。空暇时便静坐在电脑前,细看报眼刊头,解读琢磨校园新闻,品读美文,无不从字里行间,触发我的深思与感慨,思绪再也控制不住,重品几年编辑的滴滴点点。常常就这样沉浸在苦乐的意境中,我是为了这份不易的过程,感知了报纸成长的一种丝丝慰藉和欣慰。哦,我是位在艰辛中追寻幸福的教者。</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不由地想起昌潍师专临近毕业时同学给我的箴语:聆听了你两年的诗语和艰辛的程旅,你奋发了,你走过了,不为结果,只为过程,你便是位幸福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凡是经历的,都属于昨天。哪怕你有诸多的美丽光环与自豪,那也是过往云烟。太深的流连便成为一种羁绊,绊住你的心灵,绊住你的教学,绊住你的这份不易的生活。什么事情都是从头开始学,从头开始过。校报对于我们,是第一次,却也是轻车熟路,只不过是一路有些许的辛劳。经历了一年办报的历练,从一开始,就奔着一个“认真”而来,过程中,虽然艰辛,却也快乐幸福。当一期期出版后,我感受到了硕果的芬芳与做活的艰辛,当为他人修改编排时,听到赞许的那刻,我欣喜若狂。所经所历所感,时时触动我的灵魂。过程漫长,需经历破茧之痛,但,当华丽转身羽化成蝶时,便会翩跹成一道美丽的风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回眸2015至2018,我在教与学、编与写中试着品读自己,总感是一种享受。我时不时抽空像回放电影般阅读一下自己,则不失为一种便当简易的自省方式。我无需道具,没有陪伴,就只有自我的角色,一边品读,一边体验,一边梳理,一边反思。以自己曾经的得失为镜鉴,观照自己,自省自己。也就是在这样的品读中,发现自己昔日的缺憾和过失,浅陋和无知,乃至弱点和荒谬,从而倍加珍惜成长的阅历,完成了我一次心灵的升华。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回眸过去,我生活中既有一份浪漫,又有几份真情,一个久藏心底的思恋,一个得而复失的遗憾,都像一泓蜿蜒清澈的溪水,汩汩注入我的心田,滋养我的情愫,它能使我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骄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使我的身心得到一次小憩。</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教学与办报的中间,我选择了一种洒脱来平心静气地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这个过程犹如一支画笔,蘸着我的笑声和泪水的墨,从我心灵的隐藏处起笔,一直涂染到我生活的外延。我是真正在意我的生命价值呀。曾经失落、怅惘的冥冥之中,去琢磨、理解失落的生命内涵,从失落中回过神来,再看看自己。我品读自己,检阅曾经有过的印迹,才发觉生活的忙碌和追求是一个个无边无际的省略号,许多被我人生省略掉的东西,恰就是我念念不忘的东西,而那些被曾经忽略了的东西在记忆中重新拾起来后,生活中就多了许多许多的后悔。</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无法站在巅峰呐喊,无论青云山或乌龙山,因为我上不去。就是能上去,矗立浩荡空涯,也不会有人倾听。没有听众的舞台,就如在暗夜的汶畔高歌,无论多么慷慨或凄婉都激不起涟漪。每个时代充其量只有两种人:吟者或听者。站立高处吟唱听之者众,低处唉嚎听之者寡。有本事者登高畅吟,登不上去可以歇在山脚,遥望空野,偶尔低鸣。或者教学、或者研究。吟者需要智慧、力量和勇气;听者需要耐心,懂得欣赏。没有回响没关系,等待季节的变换,等候贵人的到来。也许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你可以看见成长的力量。也许没有也许!</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相信生活是一首诗,每一段生命的路都有美丽的韵脚;我相信生活是一首歌,每一件成功都是好听的音符。我不仅仅要在快乐和不安时试着欣赏自己,即使我的心境如一泓秋水,并没有涟漪或是巨澜时,我也需要品读自己。</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心染沉香,静美如斯。既然想要幸福,那就走在成长的路上,一边采撷,一边播撒。</h3><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弘德明志,博学笃行</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校校训解读</b></h3></b><h3 style="text-align: left;"> 厚重的历史积淀,凝结着深邃的文化特质。学校在广泛走访历任校长、听取老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总结提炼,最终确定将“弘德明志,博学笃行”作为校训。这八个字的校训,不仅是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反映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1.主题含义:</b>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含哲理。我们把它解读为:弘扬美德,明确志向,学识渊博,知行合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2.分项解析:</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弘德”强调道德,体现着学校的行为道德准则。</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明志”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博学”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的治学理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笃行”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求是务实的精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3.校训特点:</b>特点一:语言平实、辞约义丰。既反映了全校师生为人做事、从教求学的态度、作风,也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品行追求。特点二:四者各有侧重,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校训的基本内容。</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基于对校训的理解,我校的办学理念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育人,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实施的途径:一是以“德”为先。让学生学会感恩,结合“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爱国的心,孝顺的心;学会修德,通过读经典、品名言、学规范、讲礼仪等活动,从中学会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奉献,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奉献精神。二是以“博”为目标。在为学时,力求做到有目标(方向)、有信心(相信自己)、有决心(有恒心、毅力)、有行动(付诸于实际学习之中)。三是以“笃”为习惯。守正笃实,脚踏实地,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4.围绕校训形成的校园文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立牌呈现--心桥、小学部楼前校训、四“自”标牌、初中部楼前校训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楼体冠名--立德楼、启智楼、自主楼、自律楼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3)让墙说话--校训阐释、文苑品香、实践活动、名人介绍、励志故事、德育长廊、名言警句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4)建章立制--双自主管理制度、教师反思、绿色惩戒、自我教育、师友结对帮扶、成长的足迹等。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b> (写于2016年5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灵丝语】</b></h3><h3><b> </b>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波;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是行至水穷尽,坐看云起时的峰回路转;是灵魂经历伤痛后的微笑怒放;是挫折坎坷被晾晒后的坚强;是走遍千山万水后,回眸一笑的洒脱。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生命的美在于平和,生活的美在于平淡。</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荣誉称号】</b></h1><h3><b> </b> 对待荣誉,在我拙见看来,特别看重与特别看轻似乎都有失偏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再微小的荣誉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也许不能给你带来物质利益,但它会使你变得精神富有。</h3><h3> 时光如流水,一转眼我就有了一大把年纪。作为平常人没有值得特别提及的成就,凭着一颗平常心,做了一些平常事,为人处事对得起天地良心是我始终恪守的信条。只要是社会风尚自然赋予,且只把它当作是过去 的事,而不炫耀于人,更不据此索利。那么,它自然也是可珍贵的。</h3><h3>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高品质的快乐都是精神的。这可真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曾经是那么多人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快乐生活”,而精神的空虚用任何物质都难以填充。</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校宣传】</b></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调好自己的口味</b></h1><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舌尖上”的历史文化</b></h3></b><h3 style="text-align: left;"> 饮食需要品味方知味美,而文化也需要品才能体会到精彩与富足。作为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离不开对中西文化的品味、赏析。前几日,看过这样一则电视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的美国口味,我们爱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粗略一看,不过普通广告而已,然而细细品味,似乎有点媚外的感觉。平常的如空气般的事情,让我们想起中西两种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迥异。</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众所周知,我们国人是注重口味的,酸甜苦辣咸中讲究“色、香、味、形、器”的统一,吃起来有种目明、味美的享受。别说“四大菜系”,就是单单拿出一个菜系,其品类的繁多,名称的佳妙,形色的美观,味道的可口,也是其他任何地域难能望其项背的。中餐无论是聚会还是做桌,都强调团圆、集体和关心他人,折射到文化层面上,就是整体思维和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西餐则是拼盘、自行调味、AA制,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尊重个性选择,上升到文化层面上就是量体裁衣和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难看出,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抽象,西方具体;生活上,中国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口味”多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此我们不能说美国口味就是上好的口味,只要是好的味道,所有人都会“趋之若鹜”。由此推而广之,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特点,不宜舍弃自己民族的特点而“邯郸学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未知何时,崇洋之风充斥国门。什么那旧时的洋油、洋火,到今天的比萨、肯德鸡、苏格兰打卤面,文字中的诸如CEO、CFO和CNBC等。从衣着到装饰,无不如此,从穿破了洞的裤子、从戒指、耳饰到手镯式样,从男人戴耳环到国人的头发颜色,无不体现国人的追捧洋时尚的热情。常听到国人把上海比作东方巴黎,把苏州比作东方威尼斯,把三亚比作东方夏威夷。这种以洋为准为荣、为贵为酷的媚外心态不足取。当然,有种 “崇洋媚外”的口味是值得我们品尝的。我们崇的是国外好的经济管理经验,媚的是外国先进技术;崇的是外国科学家的追索精神,媚的是外国高素质人才。“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回眸国家60多年走过的程旅,你会无比欣慰和自豪。咱们从一颗“洋钉”不能制造到“神九”遨游太空以及国外市场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从昔时的“缴皇粮”到如今的领补贴,领医保,从饿肚皮到喝减肥茶,从追求吃饱、吃好,到“吃品位”、“吃健康”、“吃安全”,衣着从“穿暖”走向“穿美”,用品从旧三件到新三件,……无不让你感受回味无穷,风景这边独好。不过,也有“味”不入“道”的,单就我们山东生活帮报道的那些劣质产品和那些非正常使用的调味品,着实让我们大跌口福,还好,这毕竟不是主流。作为国人,尤其是一个潍坊人,我很自豪,因为潍坊就有许多知名企业,它们有些已经跨越国门走向海外。例如:潍柴动力、晨鸣纸业、山东海化等等。我们有了自己的“原料”,还怕调不出喷香的口味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到底是中式的“火锅”还是西式的“沙拉”口味好呢?过去我们说外国的比中国的好,那是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匮乏,现在反过来说,仍旧是认识上的不足,两种观点皆不可取。其实,原本都是“吃”,只是看的角度不同。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历史教师,调好自己的口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一份理解、宽容和接受,善待他人,彼此尊重,取长补短,把西式文化当成我们的“调味剂”,该拿的要拿,该弃的就要弃,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丰盛自我。 <b><h3 style="text-align: left;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 (本文发表于大众网)</b></h3></b></h3> <h3><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校报采编】</b></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学点滴】</b></h1><h3> 感悟一:历史科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育人功能。提趣、增识、育人,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乐起来,死知识教活,课堂变学堂,上出历史课的“历史味”。<br> 感悟二:历史学科很重要:“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br> 感悟三:学习历史的方法:燕子垒窝,老牛吃草,母猪吃食,医生看病,小姐穿衣。<br> 感悟四:做一个像“铜钱”一样的人:外圆内方。</h3><h3> 感悟五:在课堂教学上,要努力寻找新的生长点,发展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在“导”上创新,指导学生质疑、存疑,“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为学生引桥、架标,使其尽快“上路”;在“讲”上求精,讲易漏点、易混点、易错点,讲学习规律、思路、方法、技巧和策略;在“练”上求新,设计人文化、生活化的习题,进行典例导引、变式训练。</h3> <h3>  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注重体验生命的美丽和魅力,感悟生活的美好和追求。这就需要教师以新的思维审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内涵,将角色由主讲人、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把学生真正推上“主角”的位置,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学生获得社会性发展,也就是说,在文化反哺时代,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从育人、教学以及管理等层面进行转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补充营养的东西,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断地筛滤旧知,接受活化新知。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学习,接轨传媒,勤于读书,深研专业,博取杂家,拥有战略眼光、超前眼光、超前意识,终身学习,尽可能使自己知识结构向新、广、杂、博、深等方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能适应学生。——摘自发表于《教学与管理》“新课程背景下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再认识”</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旅游足迹】</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旅行,能够让人增长见识,见到未曾见过的事情,遇见未曾遇到的人;能够让人的心胸更加宽广,无论是旅途中开阔的风景,还是旅途中听到的一句温暖的话语,都会让人为之感动。如今,旅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方式,而是成为了一座桥梁、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在这里,可以连接你我,可以沟通中外,能够容得了一个个体的喜怒哀乐,也能够装得下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人文风情。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旅行,其实是需要具有一些流浪精神的,这种精神使人能在旅行中和大自然更加接近,悠然享受和大自然融合之乐。旅行,有一种苍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孑然一身,隐入苍茫自然,自有一种孤独的意味;旅行,更有一种逍遥,浑然忘我,与大自然交融的境界令人心弛神往。<br> 有时间,我们可以去爬山,去看日出,去散步,去欣赏大自然,去陌生的街角,去做一切我们曾经或现在也很想做的事情,可以有一个人陪着你,也可以你一个人,总之那一刻,你是自由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完全自由和放松,你会发现,曾经以为很难做到的事情,其实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以变得很容易。</h3> <h3>  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占地3000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突出民俗文化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h3><h3> 游乐园山环水绕、碧波荡漾:桥亭廊榭、错落有致;茂林修竹、翠绿欲滴。齐鲁民俗村也展现了齐鲁大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现代化的游乐设施与园林景观完美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老少皆宜,其乐无穷。</h3><h3> 游乐园气候宜人,植被丰富,三季开花,四季常绿。园内山水环绕,景色秀美,如诗如画。感觉整体还不错,幽静的地方,最好玩的是野人谷;冰川漂流也不错。</h3> <h3>  在这说走就走的旅行里,不带太多的人,或是三两知己同游,或是仅与爱人结伴,或是孑然一身前行;不带太多的累赘,只有一个背包,一台单反,还有一副墨镜;不带太多的杂想,只因心血来潮,只为抛开烦恼,释放心灵;也不带太多的牵挂,不求什么邂逅,一切由情绪主宰,一切与心情相关,一切和性情有染。 </h3><h3> 这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复杂也不复杂,只要放空自己,随心而行;但说简单也不简单,到底没有多少人能抛开琐碎。只愿,在我50岁的时候,在我仍活力充沛的时候,在我依旧心性单纯的时候,在我尚未肩负太多责任的时候,来一场轰轰烈烈、潇洒自由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青岛(火车)——石家庄(飞机)——济南(高铁)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石家庄篇)。</h3> <h3>  汶河湿地,烟波浩淼、波光粼粼、绿草茵茵。闸坝、湾塘、水体、堤岸、滩涂、湿地、植物、生物等接成一体,配植水杉、竹、柳、荷、蒲、苇等植物,形成一番自然生态湿地,天鹅、仙鹤、白鹭、翠鸟、野鸭繁衍生息。</h3><h3> 与儿子共赏汶河沿岸风光,收获还是满满的。雨中盛季赏景,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绿色盎然的大地,烟雨朦胧的大地,诗情画意的大地,为每一个会欣赏的人,带来一次难得美妙的享受。 </h3> <h3>  参与学生红沙沟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的闲暇之余,领略村野乡土气息,见证村民的纯朴与大山树林的纯然味道,心是敞开的,又是清新的,天然的。</h3><h3> 红沙沟附近的山依然在趴躺着。初冬的山野,虽然少了一点色彩纷呈,缺乏那种迷离的意境,有些辽阔而又空寂,但依然饶有韵味,依然充满情趣。天高云淡,留山轮廓分明,沟壑脉络突显,站立山巅可观辽阔雄浑之势,深入河谷可听悦耳动听之音,冬日暖暖,微风轻拂,空气之中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草香,也着实让人沉醉留恋。</h3><h3> 尘世宽厚无比,我们一寸苦一寸累的挪动着小小的身板,心中有日月,脚下伴草香。微不足道的自足和美好啊,像崭新的山羊蹄痕,被风沙抹平,悄然无声。</h3> <h3>  站在桥上望远方,看看前方的美景我并不累,忘却了言语,忘记了劳累,忘记了家中的大事小事,甚至忘记了工作的忙忙碌碌。我似乎触摸到了一份诗意。</h3><h3> 夕阳西下,坐在风的怀抱里,低头看一汪湖水,波纹圈圈,温柔缱绻,抬头望一片闲云起处,心灵出尘飘飘,淡然流年。此刻我只想,偷得浮生半日闲,不理红尘是是非非,不想世间真真假假,关了手机,收起音乐,用心去触摸生命深处的情味,禅意。</h3><h3> 细听流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别人不曾踏入的净土,莲花盛开;静观韶华,每个人的心灵天空,都有一片别人不曾望见的闲云,超凡脱俗。其实,偶尔回头,就能看见平静就站在我们身后。只要回眸,就能看见答案就停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回首,就能看见幸福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要回望,就能看见温暖一直都在我们的身旁。</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家的港湾】</b></h1><h3> 家,是我温馨的港湾。<br> 家,遮风挡雨的场所,这里曾有欢声笑语,这里曾有美好而甜蜜的回忆。那回忆如饴糖,那回忆如清澈的清泉,让人回味悠长。</h3> <h3>  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地方。</h3><h3> 家要讲爱,不可讲理;家要安静,不可吵闹;</h3><h3> 家要清洁,不可凌乱;家要真诚,不可虚伪;</h3><h3> 家要自由,不可强制;家要温存,不可冷淡;</h3><h3> 家要关心,不可漠视;家要忍让,不可鲁莽;家要幸福,不可痛苦。</h3> <h3>  家是让人感到安心舒适的地方,一个属于自己和爱人的幸福小窝,无论什么时候,受到委屈了,伤心了,失落了,家是最好的避风港,这里有人安慰你,鼓励你。</h3><h3> 在家里是最真实的面孔,可尽情放松,自由自在。</h3><h3> 家也是责任,要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家也是一生放不开的甜蜜的负担。</h3> <h3>  家是一件风雨衣,在狂风暴雨之中更能体现它的价值。</h3><h3> 家充满了浓情蜜意,无论在天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皈依的情感回荡在心头。</h3><h3> 家是心中一盏灯,当夜幕降临,奔波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迈进了家门,第一个最需要的感觉,就是点灯。见到那属于自己的灯光,无论是昏暗的油灯,飘忽的蜡烛,还是明亮的电灯,都给以人们安全、愉快、温馨。</h3> <h3>  家是一道风景,每一片朝霞都会带来无限的遐思,每一轮落日都会勾起满腹的牵挂;家是一本好书,每一页都记载着融融亲情,每一字散发脉脉温馨。</h3><h3> 家是一个屋檐,家是一张床。家是慰藉心灵的港湾;家是治疗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家是寒冷冬日温暖的阳光;家是远方游子的精神寄托。</h3> <h3>    家是筑建在心灵原野上的一幢大厦。</h3><h3> 家是一片沙漠的绿洲,使黯然失望的人感到希望;</h3><h3> 家是一片黑暗中的灯火,使孤寂无助的人看到光明的方向;</h3><h3> 家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使远航的人找到落脚的地方;</h3><h3> 家是永远的岸,家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梦魂萦绕和永远的牵挂”。</h3> <h3> </h3><h3><br></h3><h3> 家是共同成长的摇篮,家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家是最能让自己放纵的地方,家是一个精神的乐园。</h3><h3> 家就是你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h3> <h3>  家在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冰箱,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尽管物质的丰富可以给我们一点感官的快意。</h3><h3> 家需要有挚爱的亲人,需要那一份特别的真情实感,两个相互牵挂的人就是家。家在这里上升为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一种支持精神力量。家是爱的聚合体,试看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h3> <h3>  家是共同成长的摇篮,家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家是最能让自己放纵的地方,家是一个精神的乐园。</h3><h3> 家就是你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h3><h3> 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和最爱人牵手红尘就组成一个最核心的家,家是相爱中的你和我。“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永远的珍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