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小楼

牧一羊

<h3>  湖光岩畔,环湖路边,离狮子洞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楼,由于久无人居,灌木掩映,路人常常忽视它的存在,却是我心中永久的风景。那曾是德兰老师的居所。</h3> <p class="ql-block">  德兰姓熊,20世纪20年代中生于江西南昌,其父熊式一是著名的双语作家,译作《西厢记》受到萧伯纳的赞赏。德兰自幼随父赴英生活,青年时入牛津学习文学和美术,学成后回国任大学教师,解放后在外交部工作。</p> <h3>  受家庭熏陶,德兰老师在语言和文学上均有过人的禀赋。语言方面出版了《德兰实用英语》系列,文学方面有长篇小说《求真三部曲》等代表作。</h3> <p class="ql-block">  德兰老师的写作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同步,与择湖而居的离休生活同期。80、90年代,每到冬天她都会从北京来到南海之滨,在湖光岩畔住上一段时间,初住山上疗养院,后入湖畔小楼。</p> <h3>  德兰老师的湖畔生活与创作之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得而知,哪些文字是在湖畔写下的也无准确数据,但用创作来描述其湖畔时光是确切的。</h3> <h3>  从80年代初的《求》到80年代末的《求真三部曲》,从90年代初的《年轻的外交官》到90年代末的《海外归人》,德兰老师有20多部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发表。</h3> <p class="ql-block"> 自古文人多爱湖,或以湖明志,或以湖隐居。孟浩然就以洞庭湖上欲渡无舟和临渊羡鱼表达人生抱负。梭罗的《瓦尔登湖》则通过记录两年湖畔独居生活,表达对对大自然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德兰老师没有留下关于湖光岩的专门文字,但她候鸟一样冬来夏往,表明她在有生之年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湖光岩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山水画卷,地质天书,古老传说,人文作品。</p> <h3>  听从温暖与美丽的呼唤,德兰老师来到湖光岩玛珥湖畔,潜心写作,生活极简。她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特别爱孩子。有时还会邀请文学青年和同乡去家里聚会。本人是作为同乡受邀参加聚会的。</h3>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德兰老师家做客,是在90年代中后期。当时湖区还没有环湖路,德兰老师的居住的小楼位于沿湖路的尽头,与湖隔着苗圃。连接苗圃与小楼的是一条窄窄的土路。</p><p class="ql-block"> 2层小楼里,主人住二楼。室内放着一张小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都是镇上木器铺里买的普通家具。因为早在广播节目里听过德兰的名字,所以首次见面并不觉得陌生。几句寒暄之后,我们走下楼梯,拔掉路上的杂草,在路面铺上沙子。</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中饭做好啦,上来尝我的手艺吧。"正当我们在路旁扎着篱笆,熊老师在楼上喊,声音让人想起电视英语教学节目,主讲人那种慈祥,开朗,风趣。</p> <p class="ql-block">  午餐极简,荤素混煮,汤菜一锅。德兰老师说,这种做法简单省事,还有营养,问我们是否习惯。我们嘴上说着好吃,心里却在感叹熊老师几近清苦日常生活。熊老师本来就是多面手,既通英语、文学和美术,又擅作曲和编导,怎么就不厨师?我当然知道,她的问题不在厨艺而时间。</p> <p class="ql-block">  那几年我们每年都有聚会,但在世纪之交突然没了德兰老师的音讯。湖光岩畔再也没有出现过她的身影。此后每次经过小楼,我都会在心里问一声,熊老师还好吧?直到有一天在报纸上看见德兰老师亲属的一篇文章,最不希望看到的消息证实了我们最担心的事情,老师早已离开我们。</p> <h3>  再次来到湖畔,我在小楼前停下了脚步,静静伫立。夕阳下的侧墙光泽依旧,而正面墙上的"悠然阁"已被岁月冲刷殆尽。二楼以下完全被工棚遮挡,当年的楼前小路也无踪可循。我拿起手机对着密林深处,拍下一张不完整的小楼照。回首时,湖畔青草萋萋,湖上烟波浩渺,对岸楞严寺的钟声似乎隐约可闻。</h3> <h3>  走在暮色渐浓的环湖路上,我想到夜深人静的玛珥湖。那时德兰老师是近40平方公里湖区唯一的住民。难以想象,遇上风疾浪高的黑夜,她是如何与环境对话的。她不害怕么?然而她凝望湖面的眼神告诉人们,玛珥湖对于她全然没有恐惧感,有的只是美感。但我们却没有见到她描写玛珥湖之美的文章。热爱而不描写湖,这不符合她细于观察、敏于思考、勤于笔耕的性格。</h3> <h3>  最近得知,德兰老师其实有计划写一部湖光岩题材的作品,只是那次回京后遭遇了一场车祸,她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写作计划和湖畔生活也因此改变。</h3> <h3>  当年,年逾七十的德兰老师信心满满地说,要坚持写到90岁。基于她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坚定执着的人生目标、老当益壮的奋斗精神和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我们相信每次见面都能得到由她签名的人生新篇,其中有她记录、描述湖光岩的专著。谁曾想,一场交通事故让她把湖光山色和风土人情,原封不动地搁在了北纬21.1度、东经110.3度。我们只好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由此发现,德兰老师其实是给了我们谜底的:</h3> <h3>  至美的湖,她就原原本本在那,还有什么语言能胜过美的本身呢? </h3> <h3>  我在脑海里竭力排除关于湖的词汇,却又想起《德兰实用英语》系列关于英文歌曲演唱的章节。隐隐地,耳边飘来一首改编的民歌。</h3><h3>   </h3> <h3>  你去过东方的玛珥湖吗?那是一座人间天堂。</h3><h3> 那儿湖深如海,奥秘深藏。</h3><h3> &nbsp;那儿神话古老,人文流长。 </h3><h3> 那儿湖明如镜,云影天光。</h3><h3> 那儿四季如春,鲜花怒放。</h3><h3> 为我找一块栖息地吧,就在湖旁。</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