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段时间,去了趟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景美自然不必说,大家都有体会,所以我这篇游记,过多的风景没有发,侧重点不在景之美而是在与游之乐。<br>游览的地方太多,由于美篇只能上传100张图片,一篇文章发不完,这里先发一部分,以后若有时间,再接着发。<br>以前,这个帖子发到过网上,这里趁着双休日整理出来发到朋友圈,供大家消遣。<br><br><br>我们一行人兴冲冲地前往桂林,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br><br></h3> <h3>下午2点,到了宾馆。</h3> <h3>宾馆位置较偏,但周围绿树成荫,环境颇为优雅。</h3> <h3>虞山公园<br>这个景点是导游安排的第一个景点,位于桂林城北,因园内虞山,虞帝庙而得名。相传四千多年前,虞帝南巡曾到这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个地方总体感觉一般化。<br><br></h3> <h3>进门处,首先看到一片金黄的人造景观,逐步抬高的阶梯两旁,金黄色的花带簇拥着循阶而下的瀑布水流,颇有气势。</h3> <h3>虞山脚下有一石洞,里面名人题字篆刻颇多。当年蒋介石到桂林时,住在虞山,为了在危险的时候便于快捷地逃生,从洞内修了一条通道,直通江边。</h3> <h3>据说是当年蒋介石坐过的石凳,感觉颇新,可能是后来复制的。</h3> <h3>洞内的弥勒卧像,石灰岩雕刻,憨态可掬,只是局措地挤在路旁狭窄的栏杆后面,亏得是大肚能容的弥勒,否则佛祖难免发作。<br>弥勒佛是未来佛。佛教中,在公元前565年以前,由燃灯古佛统领,称为“过去佛”,从公元前565年开始由释迦牟尼佛统领,称为“现在佛”,一直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由弥勒佛统领,称为“未来佛”<br></h3> <h3>这便是蒋介石的逃生通路入口,旁边的石雕却有些年头,是为虞帝歌功颂德之作</h3> <h3>园内的景观之一——九重天。几道欧式石拱门拾阶而上,取步步高升之意。拱门较残破,令人想到圆明园。</h3> <h3>这便是虞帝庙,门前三座汉白玉质地的石桥,名曰“平安桥”、“财运桥”、“官运桥”,我从平安桥进去参观,参观完后从财运桥出来,下桥后,同伴大呼:“怎么不走官运桥?”我一拍脑袋,返回去,把官运桥走了个来回。<br>说是虞帝庙,其实和其他的地方一样,也商业化运作,不知不觉地,也贡献了100元钱给里面的和尚。<br>由于庙内不许拍照,所以没有里面的照片。<br><br></h3> <h3>第二天,导游没有安排统一行动,我打算叫几个人一同去逛逛,但同伴们要呆在宾馆里打牌,不愿出去,只好作罢。</h3><h3>于是,我跃马扬鞭,单枪匹马地向桂林城杀奔而去。</h3> <h3>扬手招来一辆的士,的哥虽然满脸络腮胡子,但笑容可掬。</h3><h3>上车后,得知我要去靖王城,对我说,我把你送到前门,你尽管玩,我在后门等你,先不要给车费,万一你还要去哪里,到时一起给。</h3><h3>我非常感动。</h3> <h3>先说桂林市的总体印象。整个桂林市的环境卫生还算不错,房子的建筑造型虽然没有多大特色,但比较整齐,市内没有什么高层建筑,以6-9层的居多。</h3><h3>据说,这是因为,桂林地处卡斯特地层,底下溶洞较多,不宜建高层建筑。</h3><h3>市内水系发达,环境优美,这点,以后我将专门介绍。</h3> <h3>靖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为一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也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汉人格格孔四贞(即还珠格格)的家。<br>王城的门楼通体金黄,煞是气派。<br><br></h3> <h3>靖王城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所在地,不过目前该校已经陆续迁出靖王城,目前仅剩一个系。<br>我去时,广西师大正好举行学位颁授仪式。<br><br></h3> <h3>学生们身着学位服,纷纷拍照留念。</h3> <h3>身着学位服的莘莘学子,满脸的阳光与自信。</h3> <h3>这位同学显得对学校无比眷恋,不过我看着她,很像周润发版上海滩中的汪月祺小姐</h3> <h3>貌似刚入学的大学生,情窦初开。</h3> <h3>这栋房子是原来王爷的寝宫,现在改为学校大礼堂,学位颁授仪式即将在这里举行。</h3> <h3>这就是王府所剩不多的明代旧物——雕栏与云阶玉陛,上面,便是承运殿,即靖江王的办公场所。<br>承运殿,取自谨遵天命,承五德(金木水火土)转移之运之意。不过有一点不明白,奉天承运是皇帝才能自诩,一个王爷,安敢如此?</h3> <h3>王府一侧,一栋不知名的建筑,看情形,已被征作他用,就没有去参观了。<br>说实在的,靖王城有些让我失望,由于长期被学校占用,大量的古建筑成了礼堂、宿舍等,整个王城的历史文化气息已经所剩无几,跟北京的恭王府相比,差得很多,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所大学。<br>我希望广西师大全部迁出后,政府能尽快回复王府原貌(恭王府也曾经被工厂长期占用,工厂迁出后,恢复的很好)。<br><br></h3> <h3>独秀峰是位于王府内的一座挺拔的小山峰,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拍到它的全貌。<br>山脚下有一个石洞(桂林由于是喀斯特地貌,山下经常有溶洞),洞的内外,有很多古人的篆刻。。<br><br></h3> <h3>这张篆刻,为明朝的一位进士所提,(附近有个贡院,估计这位进士是从这里考出的),</h3><h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最早出自这张篆刻。</h3> <h3>独秀峰下的小孩子。</h3> <h3>这是太平岩,也就是一个溶洞。</h3> <h3>里面可有很多的太岁图像。<br>太岁是对神明的尊称,对应天干地支,一共60位,每年的“值年太岁”司管着这一年的凶、祸、福,民间一般都很敬重,俗语“怎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是个例子。<br><br></h3> <h3>这60位太岁,一般都对应有真实人物。<br>我是1971年的,我的“值年太岁”就是这一位——叶坚大将军。<br>叶坚,明朝闽县人,身高八尺,臂力超过常人,善于武艺,能骑马射箭。在科举中夺魁,成为武举人。曾经剿寇保民。</h3> <h3>从太平岩出来,就到了广西贡院。<br>贡院是古代举行乡试的考场,乡试为省一级的科举考试。</h3><h3>凡通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功名的人,可以到省城的贡院,参加“乡试”,获得通过的授予“举人”称号,第一名叫“解元“<br></h3><h3>中了举,就意味着进入了士大夫阶层,社会地位与县令平起平坐,可以被尊称“老爷”,免除赋税徭役,按月领取国家津贴,虽然不一定能做官,但可以到吏部候缺,机会好时,也可以做官。</h3><h3><br></h3> <h3>游人在贡院,可举行一次模拟“乡试”,考试后将根据所答内容和书法优劣,择优录取2人为“举人”。<br></h3> <h3>首先,进入待考区,主考官宣布考场纪律,其中一条为“不能拍照”。<br>我还是忍不住匆匆忙忙偷拍了这一张,一看被前面的“秀才”挡住了,还想再拍一张,旁边一位衙役,满脸横肉,如狼似虎地用锣锤狠狠滴指着我,我害怕取消考试资格,只好作罢。</h3> <h3>这是考场外围,白墙黛瓦。</h3> <h3>里面像囚笼般地布置着许多考间,每间约2平方米,卫生间大小。</h3> <h3>进入考试房间,试卷和笔墨纸砚均已备好,还别说,真有一种惴惴然的感觉。<br></h3> <h3>我认真写好名字一看题目,傻眼了,并不是叫你写安邦治国之策,而是叫你填写桂林的一些旅游常识,我不知如何是好。<br>正在我抓耳挠腮之际,在这时,一位慈眉善目的衙役走了过来,用手指了指书案角落的一块牌子,我定睛一看,不禁大喜,原来上面有答案,我心中不禁暗道:“如若中举,定将你提为师爷”。</h3> <h3>定下心来,开始认真作答。<br>过不了几分钟,只听一声锣响,那个满脸横肉的衙役高叫着:“考试时间到了”,便恶狠狠地将我的卷子抢了去。<br>“哎!我还没答完呢!”那个衙役理也不理我地扬长而去,完了,完了,中不了举了......,我心中一阵悲凉!<br><br></h3> <h3>我怀着满身惆怅走出考场,只见一位秀才披枷带锁,囚于一旁,细细打听,原来是科场舞弊者,我吓出一声冷汗,幸亏没抓到我。<br>古代对科场舞弊的处罚比现在严厉的多,雍正十年五月,河南学政(教育厅长)主持乡试,有人通过他的小妾买试题。后东窗事发,他被判处腰斩。<br>这种刑罚很残忍,把人拦腰砍断后,一般不会马上死掉,他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了七个“惨”字,才痛苦地死去。<br>雍正听说后,觉得腰斩过于残忍,从此废除该刑。<br></h3> <h3>我失魂落魄地夹在众”秀才“当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br>忽然前面听得众”秀才“大呼:‘发榜了”,只见主考官在念名字,我迷迷糊糊地听到喊我的名字,再三确认,没错,怎么回事,不是没答完吗?<br>于是,和另外一位“秀才”,稀里糊涂的被众人推上台,披上举人制服,被宣布“中举”,且发了一张“中举通知书”。</h3> <h3>走出贡院,边走便觉得好像少了一件什么事情。<br>仔细寻思,原来只宣布中举,没给我官做呀。<br>正好路边一个拍古装的照相摊子,寻思去那里做回官吧。</h3><h3>于是拿着“中举通知书”,要求照相的妹妹给我免费照相,照相的妹子只是捂嘴窃笑,不肯买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帐。</h3><h3>罢了,罢了,还是乖乖掏钱吧。</h3> <h3>细细打量了这套官服,官帽上,配有七品官员的素金顶珠,一看官服胸前的补子,却是一品大员才能佩戴的仙鹤,不过绣反了,背景也不对。</h3><h3>我在大堂上将惊堂木拍得山响,虽然没人理我,但着实过足了官瘾。</h3> <h3>走出县衙大堂,那个的士司机果然在等我。于是,一路照两江四湖景区狂奔而去。<br>路上,树木郁郁葱葱,这些树木有些年头了,树枝整齐划一地向路中间优雅地伸出,不似北方树木的遒劲,却多了几许江南的味道。<br><br></h3> <h3>桂林水系发达,政府把市中心区的漓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龙湖贯通,形成环城游览水系,即“两江四湖”。<br>这是一个富有激情、富有想象力的工程,是桂林历史上最大的环保工程。<br><br></h3> <h3>一进门,便看到有两座塔屹立于湖心,这便是日月双塔。</h3> <h3>前面的是日塔,塔高高41米,共9层,通体均为纯铜装饰,耗用铜材350吨,金碧辉煌,号称世界第一铜塔。<br>后面的是月塔, 月塔高35米共七层,为琉璃塔。每层的雕花彩绘门窗寓意不同的主题,富含中国传统韵味。<br><br></h3> <h3>沿着湖边的林荫路一路前行,一妹子聚精会神地玩着手机,鲜艳的裙子点缀于周围的一片青翠中,格外显眼。</h3> <h3>这座玻璃桥长22.4米,宽2.64米,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别水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桥梁。<br></h3> <h3>该桥不论远望还是近观,都是晶莹剔透,异常迷人,集中体现了现代玻璃的工艺水平。</h3> <h3>游累了,见到湖边有一长排座椅可以休息,便走过去凭栏坐下。</h3> <h3>点上一杯普洱茶,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着秀美的湖景。</h3> <h3>喝罢醇厚的普洱茶,顿觉神清气爽。<br>边找边看,路边一家卖包的店子,很有特色,店名“烟雨漓江”,不由地对即将要去的漓江向往起来。<br><br></h3> <h3>也许是普洱茶有助消化的作用,不知不觉间,觉得肚子咕咕叫了,便寻思,昨天没吃到马肉米粉,今天去找找,看有没有马肉米粉吃。</h3><h3><br></h3><h3>一家店子,掩映在绿树当中。</h3> <h3>店子不大,食客却不少,个个在埋头苦干。<br><br></h3> <h3><font color="#010101">一进门便闻到一股酸臭味,问老板,得知是一种叫“酸笋”的东西在作怪,酸笋外观色泽金黄,切成条状,像我们这里的“榨菜”。</font></h3> <h3>店家在切着一块肉,细细看去,只见刀法精细,肉片薄如蝉翼。问之是否马肉?答曰是的。<br>大喜之下,高声叫道“来一碗马肉米粉,肉要粗的,不需这般细细地切成躁子”。</h3> <h3>不一会儿,店小二一声吆喝,粉已煮好端了上来。<br>整碗面很是清爽,香味独特,味道不似我们湖南新化的红汤面那厚重的味道。<br>也难怪,我们新化地带在古时地处偏远,形成的梅山文化较为粗旷,红汤牛肉面很能体现新化人的特点。桂林山清水秀,恰似这碗桂林米粉,清爽而淡雅。</h3> <h3>吃罢午餐,一边回味着马肉米粉的余香,一边开始继续游览。<br>一座石质拱门静悄悄地立于湖边一角,上面雕刻着古朴的图案,旁边零散地布置着几个青蛙石雕,石雕造型粗狂,线条简洁。<br>我对这些青蛙石雕很是赞赏,石雕背部平整,可以让人坐下休息,青蛙造型,与湖景很协调,既是景观,又是石凳,真不错。<br><br></h3> <h3>绕过石拱门,见一座石桥蜿蜒地穿越湖面,名曰“七星桥”。<br>石桥材质为汉白玉,整体造型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设计,七个拐角处,各设有一座圆形平台,代表北斗七星。</h3> <h3>在七星桥上向湖对岸望去,一座双拱石桥跨过湖面,该桥由两座石桥并排组成,为什么这样设计,不得而知。</h3> <h3>下了七星桥,便上了一个湖心岛,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玉璧造型的拱门,材质同样是汉白玉,造型古朴。</h3> <h3>一条小溪穿过湖心岛,一座木质小桥,跨过小溪,隐没于青翠的树林中,和旁边的湖心亭一起,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h3> <h3>这便是小桥旁古色古香的小屋,一阵悠扬的琴音,袅袅地从屋内传出,琴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平和,令人心旷神怡,暑气顿消,“非绝色美女,弹不出一首这样的好琴。”我这样猜测,抬脚跨入小屋,一探究竟。</h3> <h3>跨进小屋的门槛,里面果然有美女两枚,在细细地打理着生意,只是大厅内不见弹奏古筝的人。</h3> <h3>循声望去,原来美妙的琴声来自于屋的另外一面,急急地走过去,不禁愣住了,古色古香的琴边,竟然坐着一位老妇人。</h3><h3>老妇人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打扮,梳着精致的发型,看得出,脸部也经过了一定的保养,但也难以掩饰那岁月无情地留下的满脸皱纹。我不禁大失所望。<br><br><br></h3> <h3>既来之,则安之。我在旁边找一个座位坐下。</h3> <h3>屋里那位不戴眼镜的侍女模样的姑娘,给我送来一壶碧螺春茶,我抿了两口,茶水嫩黄而清澈,很是爽口。我不由地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老妇人的琴声。</h3> <h3>渐渐地,我不由地为我以貌取人的想法感到惭愧。<br>老妇人指法精准,一曲《昭君怨》,曲调委婉细腻,情绪低回,哀怨感伤。<br>演奏中吸收了琵琶的指法技巧,使其既有琵琶的珠玉叮咚之妙,同时又具备筝韵十足之功,融敦厚飘逸于一体。我不由地听呆了。</h3> <h3>一曲完毕,我不由地大声叫好。<br>老妇人谦虚地笑笑:献丑了,我的水平,比起我师傅,差远了,看你是外来人,我把我师傅请出来给你弹奏一首吧。我连连称谢!<br>不一会,老妇人从里面带出一个人来,我一看,这不是那位给我端茶的侍女吗?“这就是我师傅。”老妇人介绍,我不禁目瞪口呆!<br></h3> <h3>姑娘微微向我一笑,袅袅地坐下,开始弹奏一曲《高山流水》。</h3><h3>只见她手法舒展,弹出的声调舒缓,音色柔美,似迎风轻拂的垂柳,如烟似梦,若有若无。然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圆润而细腻,一曲弹完,听得我如醉如痴……<br>突然,音律斗转,一阵急促的调子,把我一下子从山秀水美的陶醉中拉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心不可避免地震动,忐忑不安。这便是著名的古筝曲——《十面埋伏》。</h3><h3>随着曲子的越发急促,我不禁心跳加速,脊背发凉,刚才她那柔美的纤纤玉指,瞬间化作十把利剑,一股股强烈的杀气,从她的指中飞速蹦出,又由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让人不禁紧张颤动,感觉到西楚霸王被团团包围时的绝望。<br>我在战战栗栗中听完此曲,不禁大发感慨,人世间,高手如云呀!<br><br></h3> <h3>一壶茶添了几遍水,直到茶水寡然无味了,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弹古筝的师徒俩,继续往前游览。</h3> <h3>前面,有亭屹然临于湖边,别有风味。</h3> <h3>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两旁长满遒劲的古树。</h3> <h3>一座休闲的亭子边,一落魄的大汉,和一妙龄少女,各怀心事地坐于长凳的两边。</h3> <h3>两位军人坐在湖边谈心,不知道他们是在决策对付美国还是攻打日本?呵呵</h3> <h3>已近黄昏,胡乱填了一下肚子,准备乘船游两江四湖的夜景。<br>路旁,一对夫妻神情黯然,跪在地上乞讨,这种手法虽然司空见惯,但我还是上前递上10元钱。</h3><h3><h3>对待这种人,我的惯用做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如果情况是真的,也是对困难者的一点帮助,即使是骗子也没关系,我虽然并不富有,但十元二十元,对我来说也无伤无损。</h3><br></h3> <h3>旁边,一座小屋内,一位老人在做着生意,老人家面带慈祥的笑容,衣着朴素,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夹一根香烟,在等着顾客的到来。</h3> <h3>我上前一探究竟,原来老人家是诗词协会的会员,他可以以你的名字现场作一首诗,题在扇面上,做的诗你若不满意,可不付钱,要求再作一首,直到满意为止。<br>我很是好奇,便上前报上女儿的名字,老人家略一思畴,便作了一首。说实在的,老人所做的诗实在是不怎么样,虽然全诗充满了对女儿的溢美之词,但内容实在平淡乏味。</h3><h3>本想再要求重做一首,但转念一想,何必呢,这只是求个乐子,想想看,人家一天要做多少收首诗,即便有些才华,也会枯竭的,不必太认真。<br>“好诗,绝妙的好诗!!!”我连声称妙,爽快地付钱离去。<br><br></h3> <h3>夜幕已经降临,日月双塔在似血晚霞的映衬下,格外壮观</h3> <h3>时间到了,开始上船</h3> <h3>原想,在船上定要好好地拍些夜景,虽然没带三脚架,但凭着我尼康D700强大的高感表现,定然不虚此行。<br>实践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船舱里视野不好,再加上游船在不停地移动,很难将景物拍清楚,好不容易才拍成了几张,只好作罢<br>这张是日月双塔的夜景,是趁着游船掉头减速的功夫抢拍的。<br><br></h3> <h3>这张是夜幕下的桂林宾馆,好像是四星级的。</h3> <h3>两岸,一个乐坊内,许多美女专门在为过往的游船表演着古典乐曲,风格类似于“女子十二乐坊”。<br>虽然我们的船很快就过去了,但还是有一种疑似到了秦淮河,连河水都透着脂粉香的感觉。</h3> <h3>一路上,还有许多美景,尤其是一排遒劲的榕树根和一座通透的九窍玲珑塔,感觉非常好,也可惜在船上不好拍,只好作罢。<br>坐完游船,心里还觉得不过瘾,决定继续边走边拍。来到两江四湖的一座桥下,江水穿桥而过,桥洞下,雕满了中国的历史人文故事<br></h3> <h3>这种布置,我很欣赏,体会到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br>一女孩,仿佛从历史中走出来。<br></h3> <h3>桥边,便是那座巧夺天工的玻璃桥,在灯光的映衬下,玲珑剔透,熠熠生辉</h3> <h3>一叶孤舟,疲惫地停靠在老树下古香古色的亭子边,很有诗情画意</h3> <h3>两桥合并的双拱桥,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灿烂</h3> <h3>从湖心亭出来,路边的亭子里,聚集了三三两两的人群在此纳凉,好一派休闲的景象</h3> <h3>一条画舫出现在我眼前,主体为汉白玉质,在白色灯光的照耀下,通体雪白,顶上的双层檐,被红色的霓虹灯勾勒出美丽的曲线,非常好看。</h3> <h3>湖心亭边的长廊,已变得静悄悄了,那弹古筝的师徒俩,不知现在怎么样了。<br>我久久地站在长廊里边,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师徒俩摄人心魄的琴声<br><br></h3> <h3>回头望去,日月双塔后面,散射出几股耀眼夺目的光辉,似乎是里面供奉的佛祖,在向人们召唤,等着大家去朝拜</h3> <h3>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我不住地沿着湖畔,四处寻找刚才在船上看到的遒劲的榕树根和通透的九窍玲珑塔,可是,无论怎么样也找不到那些美妙的景物了。<br>我不由地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美丽的两江四湖,好似那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而我,则是那位小丑似的武陵捕鱼人。<br>我疲惫地站在徐志摩的塑像前,耳边回响起那首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br>别了,美丽的两江四湖!<br><br></h3> <h3>其他景点:漓江、阳朔西街、李宗仁公馆、象鼻山等,以后有时间再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