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i><font color="#ed2308">南美风光之四 —— 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font></i></b></h3><h3><br></h3> <h3>第一次知道库斯科这座城市,是在三毛的文集《万水千山走遍》里。隐约记得在那篇游记里三毛把它译做“古斯各”,并说及她在这海拔3500米的古城犯了高原病。这次我们也走过万水千山来到秘鲁,当从首都利马过来的飞机即将降落在这片高原上时,我被舷窗外的这片景色深深地震撼了,有点像我国甘南的色达哦:雄伟的群山怀抱中,纯净高远的蓝天下,有一大片庄严的红色建筑,如此壮观,如此热烈,又如此圣洁......</h3> <h3>一下飞机就看到机场里有免费提供的可卡叶,这也是提炼可卡因的原料,我们每人都拿起几片放在嘴里嚼起来,据说能有效缓解高原反应。</h3> <h3>库斯科是秘鲁的第四大城市,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印加文明的发源地。11至16世纪的印加帝国版图包括了现今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北部等,几乎占据了半个南美洲,库斯科则成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在印加语中“库斯科”就是“世界的中心”、“大地之脐”之意。</h3> <h3>相传远古时期,印加部落的始祖带领印加人从秘鲁高原的的的喀喀湖走到这里,将手中的金手杖插入地里,库斯科古城便拔地而起,印加王在此发号施令,一个个使者携带命令疾奔而去,把最高长官的意志传递到最偏远的边疆 ......当看到古城中的这座雕塑时,自然而然地我就想起了这个传说。</h3> <h3>可悲的是,印加帝国400年的辉煌历史在1531年时戛然而止,西班牙侵略者皮萨罗带领了169名武装士兵来到库斯科,用骗术囚禁了印加帝国国王,打败了号称10万人的印加军队,在索要了满满一屋子的黄金之后,仍处死了国王,并大量杀戮印第安人,这片丰饶的土地就此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长达300年之久,直到1821年7月秘鲁才脱离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独立。</h3> <h3>现今的库斯科城内,仍随处可见印加帝国鼎盛时期留下的各式建筑,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充满历史沧桑的印加石墙和石板路了。</h3> <h3>行走在古城里高低不一的石板路上,深感古印加人真是最善于使用石头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啊,不仅道路巷弄,就连教堂、民居也全都是由石头砌成,一眼望去,简单、朴拙、坚固,成了库斯科古城景观的最大特色。</h3> <h3>像这样的整座石墙均由一块块切割平整的巨石相嵌而成,并没有使用任何填充粘合材料,其石造技艺之高超,实在令人赞服。</h3> <h3><br></h3> <h3>万幸的是,16世纪以后的西班牙殖民者们并没有把印加人的神庙,城墙完全销毁,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按照巴洛克风格重建了教堂、修道院等,并使它成为艺术中心。如今库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大都属于这一时期。</h3> <h3>这位队友脚下踩着的石板路,中间的排水沟还是600多年前印加人的杰作。两旁的房屋基础也都是印加帝国时期的石块砌成,历经多少次地震仍岿然不动,而房屋的上半部都已改建成西班牙风格啦。</h3> <h3>所以今天的库斯科城内,既有印加帝国时代留下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也有西班牙殖民地时期按巴洛克风格后建的教堂、修道院和神庙等建筑。</h3> <h3>即使在同一个建筑里,也常常会存在了两种风格,两种文化,并水乳交融,十分奇特。这么多艺术瑰宝集中体现在这个小小的古城里,创造了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最佳典范,怪不得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库斯科列入了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哦。</h3> <h3>小巷子里一片空地上学生们正在举行什么庆典活动,人声鼎沸,等我们挤进去时活动已经结束,但观众还不愿散去,满眼看到的当地人很少有欧洲血统的,绝大多数是与我国藏族同胞十分相似的印加后裔。</h3> <h3>这个穿校服的小朋友也很像藏人哎,黑红色的脸庞挂着腼腆的笑,别看她个子不高,已经是中学生啦。</h3> <h3>这里曾经是印加帝国的古浴场,如今也只剩下石砌的基座了,后面的圆顶钟楼显然是后建的欧式教堂哎。</h3> <h3>这张全景图拍摄的是库斯科著名的武器广场。在南美我们到访的每个国家几乎都有叫武器广场的地方,实际上并不是展示武器的场所,而是侵略者焚烧从抵抗者那里收缴来的武器、杀害抵抗运动人士的地方。所以当地导游在介绍这些广场时往往会用音译的办法来读作“德阿马斯”(de Armas)广场。</h3> <h3>导游还告诉我们,库斯科古城的结构与布局十分奇特,从空中看就像一只正在奔跑的美洲狮,而广场就位于美洲狮的腹部,海拔3300多米,是整个城市海拔最低的地方。真是难以想象那个时代的规划师建筑师到底是怎样从空中来规划布局城市的哦。</h3> <h3>立在广场中心喷泉上的,是南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雕像,他发动了1780年11月4日印第安人的大起义,反对西班牙残暴殖民统治,揭开了秘鲁人民争取独立的序幕。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俘,最后被殖民者杀害在这个广场上,牺牲时年仅39岁。</h3> <h3>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风格的欧式建筑,其中包括天主教堂、印加博物馆、修道院、神庙、以及各类店铺。</h3> <h3>在长长的回廊和拱门里面,如今布满了餐馆、客栈、咖啡厅和商店,迎来送往着世界各地的观光客。</h3> <h3>就连广场后面山坡上的贵族别墅、私人住宅也与整个古城的基调保持了完全一致,真是难为了城市规划者管理者的一片匠心啊!</h3> <h3>广场上最著名的建筑一是在广场东侧的耶稣会教堂,它建造在原印加王宫的遗址上。其左边钟楼顶层悬挂的大钟,是南美洲最大的教堂大钟,其洪亮的钟声能传送到四十公里以外。</h3> <h3>另一个著名建筑就是位于广场东北角地势最高处的库斯科大教堂,它的基址也是一座印加宫殿,教堂火红色的外墙与耶稣会教堂一样,十分抢眼,是当年殖民统治者为向原住民宣扬天主教信仰而建造,建筑风格则混合了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印加文明的多种艺术,教堂内的装饰极其奢华,被称作“南半球的最美教堂”。大教堂始建于一五五0年,前后花了近一世纪的时间才建造完成。</h3> <h3>教堂内部的装饰就像是用金子堆砌而成的。</h3> <h3>教堂拱形的圆顶高大气派,纵深有一百多米,两侧的墙壁和窗户金碧辉煌,眩人眼目。</h3> <h3>教堂中收藏了很多精美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是由Marcos Zapata绘制的《最后的晚餐》,虽采用了达芬奇原画的题材,但人物面孔、食物及十字架都具有鲜明的印地安特色和库斯科画派的绘画风格,可惜教堂内过于幽暗,右边墙上的画作拍得并不清晰。</h3> <h3>回来后我在网上下载了这幅画,与达芬奇原画最大的不同是:耶稣和12门徒围坐的餐桌中央,摆放的大餐却是印加人的佳肴 ------- 一只四脚朝天的烤豚鼠!另外,原画中最外侧的犹大,在这里被画成了侵略者皮萨罗的形象!真是创意非凡啊!</h3> <h3>离开市中心的武器广场,驱车1.5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城市北面、安第斯山脉上的萨克萨瓦曼古堡。这里的海拔已达3700多米,比拉萨还要高哦。古堡所在的位置正是城市规划中美洲狮的头部,想到站在美洲狮头上可以一览古城的全貌,我们都拖着似灌满了铅的腿,大口喘着气,慢慢地沿着之字形斜坡向上攀登。</h3> <h3>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加帝国时期最重要的防御要塞,又是举行祭典太阳神和观测天文天象的重要场所,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这个小山坡上,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一层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最下层台阶用石板铺就,长达800多米。最上方的坡顶上还曾建有王室的住宅,神殿,行宫,还有仓库和塔楼等,不过这些现在都已只剩下残墙断壁了。</h3> <h3>这个印加帝国的军事要塞,不仅有地面上的建筑,还有地下如网状的地道,可连通古堡的各个角落,它的庞大和坚固,确立了易守难攻的地位。最为关键的是,古堡居高临下,能将库斯科尽收眼底,对整个城市的安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h3> <h3>据统计整个古堡建筑共动用了30多万块石料,每块石材都有上吨重。其中最大的一块长8米,宽4.2米,厚3.6米,重量超过200吨,堪称古堡的"石王"。古印加人没有大型搬运机械,如此巨大的石块,当年是怎样被运到这高高的山坡上、并无缝对接到一起的,至今还是个谜哦。</h3> <h3>这是通往古堡唯一的城门,虽然十分简陋缺少“气势”,但却十分坚固,经受住了1950年库斯科强烈地震的考验。</h3> <h3>此刻,坐在萨克萨瓦曼古堡那美洲狮的头上,欣赏着整个库斯科古城的美景,所付出的劳累和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全都一扫而空啦。 </h3> <h3>先来一张全景图:四面环山,郁郁葱葱;中间平原,一片火红;库斯科古城的巨大身躯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安第斯山脉的怀抱里。</h3> <h3>最远处的山坡是属于美洲狮尾部的地方,那漫山遍野的房屋曾是印加贵族的居住地。</h3> <h3>再拉近镜头来一张放大的,可以清楚地看到美洲狮的腹部、我们刚才参观过的武器广场全景,包括广场中间的喷水池,以及库斯科大教堂和耶稣会教堂的尖顶钟楼都一一在目,大教堂钟楼旁边有回廊的长方形建筑物就是圣多明各修道院,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来得及进去哦。</h3> <h3>这里是俯瞰全城的最佳位置,曾经建有印加王的行宫,想当年他们也许就站在这里居高临下对他们的子民发号施令呢,现在只剩下这些零散的石块和地基了,据说古堡拆下的大量石块都被西班牙殖民者拿去修建教堂、神庙和他们的房屋了。</h3> <h3>终于登上萨克萨瓦曼古堡的最高处了,旁边的条石呈圆形和方形放射状排列的,是古印加人按照太阳的光影来测定时间的日晷遗址。</h3> <h3>可惜没有办法找到更高的地方来拍摄这一伟大发明的全景啦!</h3> <h3>朝山脚下望去,游览的人群是如此渺小,足见萨克萨瓦曼古堡的地势之高,面积之大,气势之雄伟。</h3> <h3>导游介绍说,山脚下的这片草地曾是古印加帝国的练兵场,也是印加古道的起点。1536年,印加帝国灭亡前与西班牙侵略者的最后一场激战曾在这里打响,最终西班牙军队凭借高头大马和精良的武器装备战胜了印加帝国,成千上万的印加人惨死在此,吸引了大群食肉的安第斯神鹰…..... 现在库斯科市徽上的8只雄鹰,就是用来纪念这场惨剧的。</h3> <h3>感谢印加古国留下的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练兵场、神庙,还是古民居、古遗址和印加古道,无不显示了仅存在400多年的印加帝国的文明、强盛和社会发达,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印加文化。唯一奇怪的是直到15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印加帝国一直没有产生自己的文字,更没有任何书面的记载留存,只有所谓的结绳记事这种公元前几百年就曾使用的原始办法,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啦!</h3> <h3>乌云急涌上来,瞬间遮天蔽日,似乎也在叹息。</h3> <h3>只有山坡上的嶙峋巨石亲眼目睹了古印加帝国的兴衰,却无法向我们叙说萨克萨瓦曼古堡的过去与今天。</h3> <h3>古练兵场尽头的山凹凹里孤零零地矗立着圣母玛利亚的雕像,也许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人的一种忏悔吧。</h3> <h3>远处山坡上有许多安第斯高原上特有的羊驼在自由自在的吃草。</h3> <h3>这种羊驼就像羊和驼的混搭,又称美洲驼,是南美洲特有的家畜,可以驮物,也可以剪羊毛,萌萌的特别可爱哦。</h3> <h3>夕阳西下之前,我们来到库斯科城外约5公里处的圣水殿参观。相传古印加帝国在外打仗后,军队回国经过这里的温泉时,都要洗去征尘,清爽干净地觐见国王。山道狭窄,汽车无法驶入,我们要沿着木牌坊下的山路向上步行近千米才能抵达,要知道这里的海拔也在3700米以上,太考验我们这帮老头老太的体能和毅力啦!</h3> <h3>毕竟是库斯科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了,我们只能咬着牙继续坚持,好在路边的景色十分吸引人,还时不时地遇到可爱的羊驼与兜售羊驼绒织品的当地小贩,我是走路、购物、拍照三不误,不仅讨价还价买了条白色的羊驼绒披肩,就连路边这片怪模怪样的树林也被我收入镜头啦!</h3> <h3>终于喘着大气捂着心跳来到了圣水殿遗址前,说是圣殿,如今也只剩下几层石头墙壁,依着山势呈阶梯状,据说上层是将领们的单间,下阶为士兵的露天场所,古印加人就连洗澡的等级观念都是非常鲜明的。</h3> <h3>这里应该是以前进出浴场的大门。</h3> <h3>据导游介绍,圣水殿以前是水流很大的温泉,现在温泉基本枯竭了,只看到三、四股细小的水流,而且也没有热度,既然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也就在此洗洗手,权当沾一沾圣水的灵气吧。</h3> <h3>坚持走到终点的队友提议合个影,“不到长城非好汉”嘛,应当给我们自己点个赞!</h3> <h3>严重佩服对面石墙顶上的年轻人哦,他们为了拍圣水殿的全景居然爬到了那么高的地方。</h3> <h3>在离开圣水殿景区时,拍到了大门对面高高的悬崖上一座碉堡状的建筑,导游说这也是古印加人的又一处防御工事,可瞭望敌情,又可屯兵,石墙下面是被掏空的,可惜我们实在没有力气再爬上去一睹芳容了,就用大镜头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吧。</h3> <h3>为了减轻大家的高原反应,我们决定当晚不在库斯科停留,而赶往去马丘比丘必经的小镇乌鲁班巴住宿,那里的海拔只有2800米,车程约2小时。</h3> <h3>没想到,大巴车在夕阳中翻山越岭,车外的高原景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哦!</h3> <h3>这一带在印加帝国时期被称作库斯科的谷仓。发源于安地斯山区的乌鲁班巴河(也是亚马逊河的源头之一)从山脚下蜿蜒流过,滋润了沿途的无数良田,所以乌鲁班巴河被印加人称为"圣河",两旁的河谷被称为“圣谷”。圣谷两边散布着印加帝国的堡垒、神殿、粮仓和印加人的村落等,有的古遗迹就在沿途的山坡上。</h3> <h3>好心的大巴车司机应我们的要求,在公路旁的空地上停了下来,让我们尽情拍摄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对面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窑洞就是近千年前古印加人的粮仓,据说有的现在还能使用,不过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要把粮食存放到那么高的地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h3> <h3>夕阳中的云彩也特别与众不同,居然变幻出两头可爱的羊驼形状,大家赶紧抓拍个不停,司机说这是吉祥之云,预示我们明天的马丘比丘之行一定会顺利圆满。</h3> <h3>在路旁拍到的这株仙人掌有一人高,最惊奇的是居然它也会结果,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顶端有像鸭蛋大小的果实,后来我在酒店早餐中吃到了由它打成的果汁,甜甜酸酸的很好吃,维生素C含量很高哦。</h3> <h3>一天的惊喜接踵而来,傍晚时分我们抵达的乌鲁班巴酒店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不多说,直接上图。</h3> <h3>山区的夜晚寒意袭人,我的羊驼绒披肩开始派上用场啦!</h3> <h3>在篇末,我特别要介绍的是,本篇音乐我特地选了《山鹰之歌》,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秘鲁民歌,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版本里可以听到排萧的演奏,与我们一次午餐时听到的两位秘鲁民间艺术家现场演奏的十分相似,宁静、深邃、神圣、高远、让人心境明澈,当时我和我的同学还每人给了他们10美金小费,以示对他们的尊重与感谢。回来后才在网上查到了这首乐曲,介绍说是一位名叫Tupac Amaro的自由战士,在1780年领导秘鲁人民反抗西班牙侵略的起义中被害,死后变成一只雄鹰,永远翱翔于安第斯山上,而歌名的直译就是“雄鹰在飞”。</h3><h3> (下篇我将专门介绍失落的印加古城 ------ 马丘比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