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闻名于世的刘三姐相传是壮族山歌的鼻祖。在有文字考证的历史记载中,称谓一直是“刘三妹“。</p><p class="ql-block"> 据考,中共柳州支部地下党员,民俗学家刘策奇烈士(1895—1927,广西象州人)1925年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刋》中首次称之为“刘三姐":"传闻刘三姐,系广东潮梅人,有唱歌之天才。走遍两粤,不获一对手。后至立鱼峰,遇一农夫,与彼对唱。一直唱到三年又三月,三姐似不支,心中一急,呆然化为石像!农夫瞧瞧,叹息一声,悠悠化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 刘策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调《刘三姐》第一作者兼导演,</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柳州彩调刘三姐之父的剧作家曾昭文(1925.5—1996.3)</p> <p class="ql-block">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导演</p><p class="ql-block">龚邦榕</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柳州的冬天注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山歌季!柳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在市政府会议室组织了一次创作题材座谈会,主管文化的副市长黎达愚主持。会议决定以刘三姐、李文茂、兰生翠为题材,分别用彩调、粤剧和桂剧三大剧种进行创作,作为参加广西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12月,柳州市和平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剧团前身)特约柳州市文化馆创作员曾昭文创作彩调剧《刘三姐》。经市文化局同意,和平彩调团邀请柳州市有名的民间歌手李春华(李二姐)、黄琼珍(黄二娘)、韦成勋(韦伯)和熊昆山等众多民歌手开了个“刘三姐”专题座谈会。会上,柳州歌手们讲述了大量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事和山歌,歌手们边讲边唱,气氛热烈,为彩调《刘三姐》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一时间,刘三姐的山歌成了柳州的热门话题!</p><p class="ql-block"> 曾昭文详细地梳理这些生动鲜活的创作素材,缜密构思,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刘三姐故事。他给演员们讲这个故事,讲他心中的刘三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曾老提笔一气呵成,1959年元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终于诞生!这一稿本基本确立了彩调《刘三姐》的雏形,从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到情景铺陈,包括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歌,都为《刘三姐》日后的精雕细琢成为精品夯实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曾昭文写下令人过目不忘,有的至今还在传唱的佳句,如:</p><p class="ql-block">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p><p class="ql-block">终年四季人来往,歌仙美名天下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姐歌多, 开口就是几千箩,</p><p class="ql-block">堆起鸟儿飞不过,推倒塞断几条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唱句山歌解心忧,喝口凉水浇心头,</p><p class="ql-block">凉水解得心头火,唱歌解得万般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圆圆在天边?什么圆圆在水边?</p><p class="ql-block">什么圆圆街前卖?什么圆圆妹身边?</p><p class="ql-block">什么结子高又高?什么结子半中腰?</p><p class="ql-block">什么结子成双对?什么结子棒棒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开放三月天,李花遍地白连连,</p><p class="ql-block">落花有意随流水,狗屁不通臭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讲唱歌我也会,你会腾云我会飞,</p><p class="ql-block">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p><p class="ql-block">哥今不是画眉鸟,不敢飞往这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p><p class="ql-block">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买水缸栽莲藕,莲藕开花朵朵鲜,</p><p class="ql-block">金线蚂蚁缸边转,隔水难得近花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p><p class="ql-block">青藤若是不缠树,等过一春又一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p><p class="ql-block">爱姐当讲你不讲,捡得忧来捡得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峰山上姐成仙,歌仙美名天下传,</p><p class="ql-block">年年中秋人不断,歌声飞上九重天。</p><p class="ql-block">……等等,等等,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第一作者曾昭文(左三)与其他作者黄勇刹(左一),邓凡平(左二),包玉堂(左四)在研究彩调《刘三姐》剧本</p> <h3>彩调《刘三姐》创作组邓凡平(左二),黄勇刹(左一),龚邦榕(左四)采访宜山老艺人吴老年(右一)</h3> <p class="ql-block"> 1959年元月,曾昭文创作的彩调剧《刘三姐》初稿完成,后称“第一方案”。3月,和平彩调团首演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编剧曾昭文,导演曾昭文,音乐设计黄友琴、叶春旺,舞美设计陆俊杰,主要演员:何佩云饰刘三姐、林秀发饰李小牛、黄松林饰刘二、罗善林饰老渔翁、张文君饰兰芬、黄克饰莫怀仁、秦顺治饰莫进财、宁木保饰陶先生、林章华饰李先生、唐茂坤饰罗先生、李玉琼饰王媒婆。</p><p class="ql-block"> 《刘三姐》(第一方案)第二阵容为:编剧曾昭文、导演龚邦榕(执行)、陆国灿、吴嗣强;音乐作曲周志强、黄友琴;舞美陈惠琪、何格培;主要演员:何佩云(刘三姐)、林秀发(李小牛)、黄松林(刘二)、罗善林(老渔翁)、张文君(兰芬)、黄克(莫怀仁)、秦顺治(莫进财)、宁木保(陶先生)、林章华(李先生)、唐茂坤(罗先生)、李玉琼(王媒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彩调剧《刘三姐》中刘三姐的首位扮演者何佩云</p> <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5日,由市文化局在四月派龚邦榕、黄勇刹与曾昭文一道修改彩调剧《刘三姐》而形成的第二方案问世,但未能上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下旬,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由新组建的创作组顺利完成。牛秀、黄勇刹、吴超凡带稿本进京征求张庚、贺敬之的意见。7月22日《剧本》月刊在中国文联召开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剧本座谈会。座谈会有贺敬之、乔羽、凤子等诗人、剧作家参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初,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由更名不久的柳州市彩调团投入排练。龚邦榕、陆国灿、吴嗣强、熊枫凌组成导演组,龚邦榕执行导演。八月十四日,第三方案在柳州剧场上演。黄友琴、周志强、叶春旺为音乐设计,陈惠琪、何格培为舞美设计,主要演员:何佩云、蒙敏珍饰刘三姐,庞绍元、陈锦文饰李小牛,黄松林饰刘二,罗善林饰老渔翁,张文君饰兰芬,黄克饰莫怀仁,秦顺治饰莫进财,韦秀荣饰王媒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中旬,《剧本》月刊发表彩调《刘三姐》中“对歌”一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9日,柳州市彩调团在南宁区政府礼堂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演出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刘三姐由何佩云、李小牛由庞绍元、刘二由黄松林、兰芬由张文君、老渔翁由罗善林、莫怀仁由黄克、莫进财由覃顺治、陶李罗由宁木保、林章华、吴发书、王媒婆由韦秀容饰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9日至9月14日,《柳州日报》和《广西日报》分别全文刊登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剧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彩调剧《刘三姐》的音乐设计之一、主题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的编曲黄友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中旬,柳州市彩调团在南宁明园饭店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演出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蒙敏珍版《刘三姐》第三方案剧照</p><p class="ql-block">蒙敏珍饰刘三姐、庞绍元饰李小牛</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何佩云版《刘三姐》第三方案剧照</p><p class="ql-block">何佩云饰刘三姐,陈锦文饰李小牛</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于洁版的《刘三姐》第三方案(1978年复排版)</p><p class="ql-block">于洁饰刘三姐</p> <h3>张青饰李小牛</h3> <h3>罗强华饰老渔翁</h3> <h3>彭荣青饰阿木</h3> <h3>陈锦文饰刘二</h3> <h3>熊超群饰莫怀仁</h3> <h3>庞绍元锦陶秀才</h3> <h3>林秀发饰莫进财</h3> <h3>吴发书饰罗秀才</h3> <h3>李锦泉饰李秀才</h3> <h3>韦秀荣饰王媒婆</h3> <h3>彭荣青饰中军</h3> <h3>莫府丫头</h3> <h3>刘三姐与李小牛</h3> <h3>阿木与兰芬</h3> <h3>下图为李彩霞饰刘三姐的第三方案</h3> <p class="ql-block"> 1959年5月,在创作第三方案的同时,由牛秀、黄勇刹和柳州戏研室吴超凡携第二方案稿本赴京,通过贺敬之邀请在京的专家座谈。经贺敬之指示,中央歌剧舞剧院派导演周星华、曲作家舒铁民、词作家乔羽到柳州帮助加工彩调剧《刘三姐》,然后将其移植为歌剧院上演剧目。</p><p class="ql-block"> 1959年8、9月间,乔羽,周星华、舒铁民先后来到柳州,彩调团多次专场为他们演出《刘三姐》第三方案,周星华导演亲上排练场,对舞台调度、节奏气氛的调整,直至舞台表置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舒铁民同志则具体改写了彩调《刘三姐》前奏曲。</p><p class="ql-block"> 1960年元月初,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写出第四方案因喜剧色彩过浓被否。</p><p class="ql-block"> 当月,柳州地市文化局联合举行《刘三姐》会演大会。有柳州市彩调团及柳城、柳江等十四个文艺代表队参加演出。</p><p class="ql-block"> 2月15日, 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柳州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中“歌圩”、“定情”、“对歌”片段,辑入“广西十年”文化艺术成就纪录片。</p><p class="ql-block"> 3月4日,彩调剧《刘三姐》(第五方案)完稿,首次写出刘三姐因传歌得罪当地恶人遭迫害,连藤坠江漂泊到柳州的开场情节。第五方案印成铅印本报送广西《刘三姐》会演大会。</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下旬,乔羽、舒铁民重来柳州,牛秀邀他们参与修改时,乔羽表示“只动口不动手”,表示要写电影剧本《刘三姐》,在柳州饭店三号楼,乔羽以彩调剧《刘三姐》第五方案为蓝本,写出了《刘三姐》电影文学剧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月初,柳州市彩调剧团专程赴邕, 向周恩来总理和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汇报演出《刘三姐》,陪同观看的有自治区领导韦国清、伍晋南等。 刘三姐分别由柳彩何佩云、南宁马若云、百色李长榕、桂林邓孟琴、百色张丽贤分场扮演,其他角色均由柳彩演员担任。3月1日至9日,柳州市彩调团应陶铸书记邀请,以彩调剧《刘三姐》 赴广州作访问演出,在中山纪念堂和东乐剧院等地共演七场。广东省电视台作现场实况转播。</p><p class="ql-block"> 4月11日至27日,柳州市代表团以《刘三姐》(第三、第五方案)参加全区《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刘三姐的扮演者为:黄孟秋(第三方案),马婉玉(第五方案)。</p><p class="ql-block"> 5月,柳州市彩调团抽调吴发书、秦顺治、庞绍元、韦秀荣等四名演员赴邕参加广西《刘三姐》演出团排练。</p><p class="ql-block"> 7月21日,广西《刘三姐》演出团赴北京及各省市巡演。先后四次进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刘三姐》一进怀仁堂,观看演出的有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以后又第二、第三次进怀仁堂演出,邓小平、李先念、贺龙、乌兰夫等中央领导人分别前来观看。</p><p class="ql-block"> 7月22日至8月13日,柳州市彩调团何佩云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同行的有市粤剧团叶少玉。会上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10月7日,《刘三姐》四进怀仁堂演出。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前来观看。毛主席看后对何其芳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p><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庆节期间,电影《刘三姐》正式公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马婉玉饰演刘三姐的第五方案</p> <p class="ql-block"> 1963年7月,我市《刘三姐》创作组完成该剧第七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雷玛枚饰刘三姐的第七方案</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练凤英饰刘三姐的第七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练凤英饰刘三姐</p> <h3>陈义康饰李小牛</h3> <h3>陈锦文饰刘二</h3> <h3>阿木哥</h3> <h3>何海祥锦莫进财</h3> <h3>剧作家们在讨论彩调《刘三姐》剧本</h3> <h3>彩调剧《刘三姐》五作者:(左起)龚邦榕,包玉堂,牛秀,邓凡平,曾昭文</h3> <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柳州市彩调剧团团恢复上演被禁锢十余年的彩调剧《刘三姐》,连演连满,盛况空前。刘三姐由李彩霞、廖金玉饰演,李小牛由庞绍元、陈锦文饰演。</p><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7日,柳州彩调团排出彩调剧《刘三姐》第八方案,以市文教办主任夏德春、市文化局长冼光位、副局长杨洛生为领队的《刘三姐》演出团3月30日在上海举行首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1979年十月,彩调剧《刘三姐》(作者曾昭文、龚邦榕、黄勇刹、邓凡平、牛秀)在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评奖中,获剧本创作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30日,柳州彩调团以杨洛生为团长率队赴湖南湖北两省巡回演出彩调剧《刘三姐》。至7月30日,共演出三十五场。雷玛玫饰刘三姐、秦克强饰李小牛。</p><p class="ql-block"> 1983年3月13日由柳州市委副书记田民率领的柳州市慰问团赴川(攀枝花钢铁厂)、云(昆明)、贵(水城煤矿)慰问,柳州彩调团随团演出彩调《刘三姐》。</p><p class="ql-block"> 1991年7月,《刘三姐》创作组下乡体验生活,在第八稿的基础上完成第九方案,但未能排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雷玛玫饰刘三姐</p> <h3>陈冠树饰李小牛</h3> <h3>陈锦文饰刘二</h3> <h3>彭荣青饰老渔翁</h3> <h3>杨萍彦饰兰芬</h3> <h3>唐运龙饰莫怀仁</h3> <h3>林秀发饰莫进财</h3> <h3>韦秀荣锦王媒婆</h3> <h3>朱华忠饰陶秀才</h3> <h3>李志胜饰陶秀才</h3> <h3>王勇饰李秀才</h3> <h3>付任杰饰罗秀才</h3>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文化的源头在柳州”,为何?这个话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刘三姐文化热潮,始于彩调剧《刘三姐》的创作和演出,是她吹响了刘三姐文化惊艳于世的号角,当年广西的《刘三姐》大会演、三进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和电影《刘三姐》的摄制放映,更是奏响了让《刘三姐》风靡海内外的交响曲。其实早在清乾隆年间,蒋仕铨就有昆曲《刘三妹》,上世纪初广东陆丰有正字戏《刘三妹割草》,我国大戏剧家欧阳予倩1929年有歌剧《刘三妹》,50年代后有神话剧、桂剧《刘三姐》等,为什么彩调剧《刘三姐》能从众多的同题材剧目中脱颖而出,形成了柳州独特的刘三姐文化现象呢?这是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依我个人浅见,彩调剧《刘三姐》之所以影响海内外,刘三姐文化现象之所以形成于柳州,有如下四大因素:</p><p class="ql-block"> 首先,彩调剧《刘三姐》的创作,是“守正创新”的经典实践。习主席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岀“守正创新”,据说源于老子《道德经》的守正出新。所谓守正,就是坚持和守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开拓。1958年,彩调剧《刘三姐》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创作任务之一,是柳州彩调团引进专职创作员曾昭文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部大型彩调剧本。从解放初期彩调桥戏过渡到创作戏曲文学剧本,有着重大的意义。剧本既保持传统特色,又有推陈出新、去伪存真的创新价值;既传承了彩调艺术的精髓,又赋予剧本以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观,因而给人们以耳目一新、非同凡响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其二,剧本摆脱了前人刘三妹剧本和传说的窠臼,重塑了一个美丽聪明善良的三姐形象。以她与李小牛的凄美爱情故事托之以民众反抗村霸莫怀仁而最终胜利的大背景,契合了尝到翻身解放当家做主幸福的广大民众一致的价值取向,他们为三姐之喜而喜,为三姐之忧而忧,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这就注定该剧拥有与生俱来的庞大的观众群。</p><p class="ql-block"> 第三,柳州是山歌文化的基地,而其中又蕴含着大量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和故事,这是彩调剧《刘三姐》应运而生的文化基础。严格说来,彩调剧《刘三姐》应该定义为"彩调山歌剧",其中的唱词和曲调,吸取了大量的柳州当时流行的山歌,这就打下了很扎实的群众基础。人们爱听爱唱,是他们心中的歌。</p><p class="ql-block"> 第四,由于是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强化了剧目的创新和投入,彩调剧《刘三姐》一改传统彩调剧一桌二椅一屏风的简单场景,呈现岀多场大景的布局,网景,灯光景都用上了。服装、化妆和道具也下了功夫,舞台呈现状态令人耳目一新,观众啧啧啧称奇。</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剧目经过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从编剧到表导演,从歌词到音乐,将彩调剧《刘三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巅峰,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所以不但为人们喜闻乐见,更是成为当时人们欣赏舞台剧的艺术标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演员演出的彩调剧《刘三姐》</p> <h3>邱敏饰刘三姐</h3> <h3>林彦龙饰老渔翁</h3> <h3>李小牛造型</h3> <h3>王丽莎的刘三姐造型</h3> <h3>彩调剧《刘三姐》获奖</h3> <p class="ql-block">彩调剧《刘三姐》编剧之一的邓凡平与电影《刘三姐》导演苏里亲切会面</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及夫人黄宗英在柳州会见彩调剧《刘三姐》的作者导演牛秀,龚邦榕和邓凡平。</p> <p class="ql-block">彩调剧《刘三姐》的编剧导演牛秀,邓凡平和龚邦榕与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摄影师蒙雄强会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