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英舞臺生涯五十年紀念

酡 顏

<h3>武俊英是当代蒲剧界影响深广的表演艺术家,五十年舞台生涯造就了她蒲剧艺术的情结,也成就了她蒲剧事业的辉煌。作为地方戏的领军人物,她有执着之心、恒久之志、艺术之恋、天籁之音,是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荣获过“中国金唱片”戏曲类第一名大奖。</h3><div><br></div><div>她在《玉蝉泪》《西厢记》《送女》《起解》等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艺术修为笃厚,尤于唱腔见长。人民群众把她的唱腔誉为“俊英腔”,这是基于充分的理性自觉,标志着蒲剧旦角唱腔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代。</div><div><br></div><div>开创了唱腔新流派</div><div><br></div><div>在戏曲音乐中,唱腔属于人声歌唱部分,是与器乐伴奏部分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声腔体系有不同的腔调,同一种腔调因演员行腔之不同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唱腔。唱腔是戏曲活的灵魂,也是戏曲家的艺术生命。当代戏剧理论家张庚先生说过:“唱腔不过关,戏就留不住”,可见唱腔对剧种、剧目乃至对演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蒲剧以做功和特技傲人,不乏表演大家,但在唱腔方面少有突破,所以从形态意义上讲还显得不够健全。所谓“蒲剧家伙真家伙”,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唱腔体系的弱化。武俊英在戏曲实践活动中广泛吸收地方戏的声腔资源,结合自身的优越条件,别开生面,度为新声,无疑促成了蒲剧音乐的跨越式发展。</div><div><br></div><div>“俊英腔”的特色在于既不失蒲剧的传统韵味,又契合了当代的审美需求,既富于北梆的慷慨激昂,又平添了南曲的婉约凝重。它巧用气外之气,妙发声外之声,抑扬顿挫以行腔,如泣如诉以表情,轻重得体、疾缓得宜,温婉圆润而无烟火味,跌换巧掇而富含蓄美。因在美学格局上的突出重围,“俊英腔”在社会接受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扩充和延伸,无愧为声腔艺术中的典范。</div><div><br></div><div>戏曲艺术家的唱腔一旦成熟,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就会在受众群体中觅到知音,而当一种艺术范式与一个群落愉快邂逅并产生交融呼应时,艺术的流派也就应运而生。戏曲流派的形成是戏曲走向繁荣的标志,也是观众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一种具象。人们把“俊英腔”又称为“武派唱腔”,并非过誉,因为它不是对传统唱腔的原始复制,也不是对传统名家的被动模仿,它是在传统基础上的颠覆,开创了唱腔的新流派。</div><div><br></div><div>唱出了时代新声音</div><div><br></div><div>在以演员为中心的中国戏曲领域,风格的群体化现象大多以演员中的翘楚为核心,武俊英的唱腔在广大观众中之所以形成心理定势,就是因为她的唱腔能满足甚至超越了时代欣赏的期许。在戏曲人才低端化、观众老龄化的今天,“俊英腔”如一缕清新之风,独领风骚,蔚为大观,引领着蒲剧欣赏的新习惯,被誉为“蒲苑第一腔”可谓名至实归。由于拨动了观众心弦,唱出了时代新声,“俊英腔”很快就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赢得了雄厚的社会资源,而这种群体效应反过来又促成了“俊英腔”的普及与发展。</div><div><br></div><div>有这样一种情形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只要武俊英在台上唱戏,台下总会有观众的共鸣,或闭目击节,或随声附和,或循曲吟唱。这是一个艺术家与一个群落的呼应,是演员与观众自发律动的交响。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观众总是在追求自己心仪的演员,艺术家也总是在寻找自己的知音,当演员与观众的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时,其艺术之张力则不言而喻。</div><div><br></div><div>“俊英腔”的形成、发展与流行扩大了蒲剧的受众群体,“武派戏迷联谊会”的成立是一个重要标志。这个社会团体以艺术家的姓氏命名,集合了大批戏迷票友,不仅学唱示唱,而且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已成为地域性文化现象的一道风景。戏迷的鼓与呼往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极大的助推力,“俊英腔”的落地生根就是戏迷部落在艺术权衡之后旗帜鲜明的价值选择。</div><div><br></div><div>培养了一批新传人</div><div><br></div><div>“俊英腔”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它的勃然生机还表现在授徒方面的巨大成功。作为蒲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武俊英以高度的事业责任心和艺术勇气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传人。这批青年新秀大多已脱颖而出,走出了老调的踽踽落寞,继承了新腔的悦耳动听。除对专业演员的悉心培养,武俊英对业余爱好者亦能精心指导。</div><div><br></div><div>最近,武俊英应邀参加了东南大学举办的“昆曲与蒲剧对谈学术研讨会”,她在会上介绍了蒲剧的渊源与流变,并现场示范了《西厢记》中的间板和《起解》中的“青丝带身边”等唱段,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专家们认为北梆的“俊英腔”与南曲的“水磨腔”足以形成南北呼应,具有同等价值,都是戏曲改革创新的时代成果。</div><div><br></div><div>用戏曲的思维看待“俊英腔”,我们应当进一步关注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诉求。“俊英腔”不只是蒲剧唱腔的一次大规模自我调整,更是艺术家与观众在完成戏曲终极任务上的深层次交融。事实上戏曲活动总是存在于观演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之中,戏曲的创造与共享永远建立在观演关系的基础之上。观演关系的融洽营造着戏曲艺术的气场,观演关系的调整促成了戏曲形态的变革。“俊英腔”唱到了观众的心里,把观演关系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使观演双方的审美约定达成了高度一致。它之所以能流播广远,久盛不衰,固然与艺术家的素养不无相关,但观演关系的社会化和协调化也不能不是重要原因。</div><div><br></div><div>“俊英腔”的普及使蒲剧旦角演唱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意义并非仅仅局限在唱腔方面。唱腔的改革不会不影响到舞台艺术的综合部分,蒲剧全面改革的春天正在到来。纪念武俊英舞台生涯五十周年,我们体认她的不忘初心,亦钦佩她的久久为功。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