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西工大行政主管 高工、 书法家、凤县朗诵艺术协会文学顾问 慕松<h3>(为儿童节所做原创独家传播)</h3></h3> <h3> 今天是儿童节。<h3> 但今天的朋友圈里,不甘寂寞的大人们却都在过着节,晒着童年,感叹着年华老去,感慨着没有小时候快乐。</h3><h3> 我拒绝跟风。</h3><h3> 作为一个已告别青年身份多年的大妈,在今天装嫩伤感回忆杀,其实是一件很矫情,也很油腻的事。</h3><h3> 于是想讲一些故事,关于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孩子们什么,我们应该在长大以后追求和保留些什么。</h3><h3> 这其实是很严肃的事。</h3></h3> <h3> (一)<h3> 我人生写的第一个作文,就“偏题”了。</h3><h3> 小学一年级一次语文考试,第一次遇到“看图说话”。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画的是忽然下雨了,一位红领巾小朋友跑来把红旗收下来护在怀里,不让红旗淋湿的故事。</h3><h3> 但我脑海中的是另一个故事。</h3><h3> 我是这样“看图说话”的:从前有一面红旗,它不是普通的红旗,它有魔法。有一个地方,干旱了很长很长时间,人们都快渴死了,于是红旗就施展了魔法,召唤了大雨。一个渴死的小朋友终于活过来了,他高兴地跟红旗说“谢谢你”,红旗说“不用谢”。然后红旗就变成了一个斗篷,带着小朋友飞了起来,他们一起飞进了云朵里面……</h3><h3> 然后我人生中第一次作文就得了零分,我也因此第一次语文考试就没及格,当然我那时也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不及格”。</h3><h3> 老师念了好几篇“保护红旗好孩子”的满分作文,最后念了我的,作为不可理解的唯一零分作文。</h3><h3> 全班哄堂大笑。</h3><h3> 我感觉自己像个白痴。</h3><h3> 从此,在我读书的全部时光里,我再没有这么“胡闹”过。</h3><h3> 我学会了背诵课文,学会了摘抄那些别人用过的优美的词汇,学会了像个“正常孩子”那样写作:春天来了,花都开了……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作文本里,全都是小明、小红、小华、小刚……</h3><h3> 慢慢的,我的作文也常常被老师作为优秀作文念到;慢慢的,语文考试我总是拿到高分。</h3><h3> 只是有一次,我写了一片命题作文“我的妈妈”,我写了我的妈妈深夜了还在台灯下为我织毛衣,她两鬓的白发让我流下了热泪……那个时候孩子们的作文里,母亲一定是如此含辛茹苦的。这篇“饱含深情”的作文,不负众望获得了市里作文比赛的一等奖。但我妈读了后,却一点都没感动,她笑着问我:</h3><h3> 我哪里有白发,我什么时候给你织过毛衣……</h3><h3> 最近的一个假期我去收拾儿时的物件,一大箱子全是我的“作文”“周记”(太感谢老爸留存)。我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却在一篇篇“扶老奶奶过马路”、 “做雷锋的好少年”和“小朋友捉迷藏”……中,找不到一丝真实的童年回忆。</h3><h3> 便有些伤感。忽然想起年幼的我写过的那篇“偏题”的作文,心里充满了遗憾。</h3><h3> 我想如果那面“有魔法的红旗”没有遭受到0分的打击,也许我的心里便能一直留一片空间保存我的奇思妙想,我的笔下也许也能流淌出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字。</h3><h3> 我也许现在能成为一个充满灵感的作家或诗人,至少也是一个更加有趣的人。</h3><h3> 现在想来,那篇“看图说话”,也许是我到现在为止写过的最真实、最有趣、最富有想象力的一篇文章。</h3></h3> <h3> (二)<h3> 在一些同学和朋友们眼中,我也许还算是一个有趣的人。</h3><h3> 我能讲出许多“有趣”的事,我脑中能生产许多“有趣”的点子。</h3><h3> 这不算真正的有趣,只是相对的有趣,相对于我们身边太多司空见惯的“技术宅”和“工科男”而已。在这样的人群中,我们其实很容易显得“有趣”和不一样。</h3><h3> 这种相对的“有趣”,我其实很感谢父母在我的童年时期对我非常刻意的塑造和保护。</h3><h3> 在我小的时候,每个孩子识字后都会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一是看过这书的孩子总是能讲出很多“科学原理”,显得很出类拔萃,家长特别有面子。二是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每天会问很多问题,家长回答烦了,就买套书给孩子自己看去。</h3><h3> 但我没有这套书。在多年后我才知道父母的用意。该知道的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知道。但人在小时候,就应该天马行空地去胡思乱想,知道了太多大人的“为什么”,就没有了想象力。</h3><h3> 而想象力,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多么珍贵的东西,它是“小宇宙”的最中心,是心灵的最闪光点。幸好在我的父母看来,一双充满好奇眺望星空的孩子的眼睛,比那厚厚的一本“知识”重要得多。</h3><h3> 父母没刻意让我读,也不太讲给我听。现在想来,我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过的故事,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神话和传说(看,把作文写成“有魔法的红旗”真不怪我)。</h3><h3> 我记忆中的周末,父亲只要有空,把我和弟弟带到野外,那时还满是河流和田野。他带我观察每种植物,趟过每条溪流,他带我挖野菜、摸螃蟹、捉蝌蚪,他让我和动物亲近,和昆虫说话,现在想起来,我一生中有很多“知识”和“常识”,其实来自大自然这个生动的课堂。</h3><h3> 而对于世间万物种种的“疑惑”,父母几乎从来没有告诉过我“标准答案”,即使他们知道,也鼓励我自己去思考,鼓励我大胆去捣鼓。</h3><h3> 有一天我看见太阳起了一圈光晕,便问父亲是为什么,父亲让我自己琢磨。我便想啊想,说了很多很多离奇的答案。我问他“哪个是对的?”父亲说“你所说的,远比对错重要。”</h3><h3> 还有段时间,我对外星人、光速旅行、外太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便想来想去,觉得那些UFO其实是时空穿越到我们这里的未来人类。我便很兴奋地给父母讲,讲了好多“自以为然”的“理论”,讲了玛雅人去哪里了……他们竟认认真真地听我讲了,没有笑我,还鼓励我把这些想法好好研(乱)究(想)下去。</h3><h3> 女儿喜欢看动画片,我买了好多《多啦A梦》,记得有一次我陪女儿看《多啦A梦》动画片,我很认真地跟女儿说:“这个动画真的太有想象力了,你要记得一直保持想象力,这是特别重要的事。”</h3><h3> 这两年,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国外的视频,视频里的小朋友一直认为自己是“蜘蛛侠”,他爸爸为了保护他的这个“美丽的想法”,每次小朋友嘴里喊着“biu biu biu”并从手腕把他想象中的“蛛丝”射向爸爸的时候,他爸爸就要装作被定在了墙上……</h3><h3> 我看着这可爱的一幕,笑着笑着眼睛便湿润了,忽然就想到了我的父母。</h3></h3> <h3> (三)<h3> 我很幸运,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努力保护的,其实是珍贵的想象力。</h3><h3> 想象力是创新之源,是“灵性”之根。</h3><h3> 想象力让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走到了地面,让他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想象力也转动着我们历史的车轮,让一切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并不断向前。</h3><h3> 科学技术很重要,但没有想象力,一切创新就失去了初始的动机,失去了迈出第一步的理由。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最初的一个奇思妙想;那些在创新创造上大有所成者,往往都是极富想象力的梦想家。</h3><h3> 我是个学渣,父母从小为我努力塑造和保留的想象力,并没有让我成为一个科学家,但至少,我还不至于成为一个无趣空乏的灵魂。</h3><h3>而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我确是有一些担忧。</h3><h3> 城市越来越大,我却在想,我们应该带他们去哪里寻找我儿时的田野与溪流,去看那些花草虫鱼,去仰望那片星空,去胡思乱想那些神仙和外星人的故事。</h3><h3> 曾经我隔壁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常常晚上7、8点过来让我帮她看数学题。</h3><h3> 现在当家长的都知道,孩子们小学的题目都能让大人们焦头烂额,但我更心焦的是扼杀孩子们想象力的教育方式。</h3><h3> 有天我看到她卷子上的连续3道数学题是这样出的:</h3><h3> 1. 小明推沙,推了1/3车,中途漏了2/3,最后还剩多少沙?</h3><h3> </h3><h3> 2. 小明推沙,推了1/2车,中途漏了1/3,又补上了1/4,最后还剩多少沙?</h3><h3></h3><h3> 3. 小明推沙,推了满车,中途漏了2/3,又补了1/4,又漏了1/3,最后还剩多少沙?</h3><h3></h3><h3> 我有点崩溃,我对这种因为偷懒而扼杀小朋友想象力的出题方式很愤怒。我说孩子你别做这样的题了,明明车都是漏的,还推3次,出这题的脑子是坏掉的。</h3><h3> 我不理解教孩子算个算数为什么都是“推沙”,稍微花点心思设计点其他的让孩子能换个思维不好么?孩子只会小明推沙,要是下次是小刚推石头,会不会好多孩子就不会了。而这种方式,又会把多少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这狭小的空间里。</h3><h3> 我也一直在思考,以我粗浅的认识觉得,现在条件好了,学乐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多了太多,但这么多年,中国产生了不少的世界首屈一指的演奏家,却培养不出顶级的音乐家?</h3><h3> 后来我读了郎朗的《成名前的黑暗时光》,我忽然明白了什么。目的性过强的教育和训练,或许抹杀了不少孩子在本该充满灵性的艺术领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随之带走了本应具有的快乐。</h3><h3> 有人会说老段你说得不对,现在其实也有很多小孩子的“科技班”“探索班”,孩子们课后都在做化学实验、机器人,都是在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些“探索”又成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呢?如果这些“实验”“科研”又成了“作业”“任务”呢?如果我们又在为培养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h3><h3> 最近几年,有件事让我感触很深。我有一位北京的学生,少年得志,家庭美满,但忽然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带着3岁的女儿回到老家的小县城生活。</h3><h3>他说:“有一天,女儿问我,爸爸,星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h3><h3>他心里特别难受,他想到女儿从出生便生活在这水泥森林,看过高楼的灯火辉煌和满街的霓虹,它们太亮,亮到遮住了微弱却至美的星光。</h3><h3> 可没有见过星星的孩子,如何能有美好的想象和好奇呢?</h3><h3> 他下了决心,带女儿回到偏远的老家,回到他小时候的平房和田野,回到一个能看到星星的地方。</h3><h3> 他说:“我抵抗不了现实,3年后,她要上小学,我们还是会回到大城市。但这3年,她能够看到星星,能够亲近自然,能够听我讲许多故事,能够像孩子应该的那样快乐生活,我做什么都值得。”</h3></h3> <h3> (四)<h3> 和孩子们相比,我们多了许多知识,却少了许多好奇;我们多了许多套路,却少了许多奇思;我们多了许多追求,却少了许多快乐。</h3><h3> 我们也多久没有真切地仰望过星空,把思维抛进无边的深邃?我们会不会为小时候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想法哑然失笑,那个时候,真的相信每颗星星都住着人。</h3><h3> 我们都在马不停蹄地变成大人、老人,我们都在不可避免地失掉想象,落入窠臼,循规守矩,成为与别人和前人一样的人。</h3><h3> 所以每年的儿童节,都有那么多“大朋友”争着要过节,怀念一颗童心,怀念那个纯真并会胡思乱想的自己。</h3><h3> 我从小便酷爱科幻。第一次从哥哥租来的录像带里看到了《星球大战》,简直颠覆了我的整个世界。从此,我如饥似渴地读儒勒凡尔纳的那些经典作品,拿到每一期《科幻世界》的时候都跟过年一样,我几乎看了所有我能租到的科幻作品的录像带。</h3><h3> 去年,当我认认真真读《三体》的时候,忽然一下子又仿佛找到了童年时的那种感觉。</h3><h3> 我感到很庆幸,世界上能有这么多依然仰望星空的“大人”们,在引导着我们这些已不年轻的人们幸福的胡思乱想。</h3><h3> 儒勒凡尔纳、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刘慈欣……我觉得他们都很有趣,因为我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份难得的童心。</h3></h3> <h3> (五)<h3> 大约在去年冬天,我惊喜地读到好多孩子们写的诗。</h3><h3> 每首都特别喜欢。</h3><h3></h3><h3> 《灯》</h3><h3></h3><h3>灯把黑夜</h3><h3>烫了一个洞</h3><h3></h3><h3>《星月的由来》</h3><h3></h3><h3>树枝想去撕裂天空</h3><h3>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h3><h3>它透出天外的光亮</h3><h3>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h3><h3></h3><h3> 《 很多》</h3><h3></h3><h3>我挥挥手</h3><h3>就有很多手</h3><h3>我跑步</h3><h3>就有很多脚</h3><h3>小狗朝我摇尾巴</h3><h3>就有很多尾巴</h3><h3>然后</h3><h3>我打秋千</h3><h3>就有很多我</h3><h3></h3><h3> 孩子们的心和诗一样,是不是美到离谱?</h3></h3> <h3> (2018年儿童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