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别君叹》赏析 <br> <br> 近期央视热播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我是一期不落的看到年度盛典,节目中歌手们演唱用经典古诗词改编成歌曲,让很多观众过足了瘾。乡村教师梁俊带着孩子们演唱的《苔》、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谭维维的《墨梅》和来自台湾的胡德夫、陈彼得演唱的歌曲优美典雅,古风绕梁,让人陶醉在一片汉唐风韵的音乐诗画之中。但最让我感动的经典演绎是陕西籍歌手曹轩宾在南宋古琴和西洋乐器的合奏中,用陕西关中方言演唱的《别君叹》,这首古雅绝尘的歌曲带着盛唐的离愁击中了每一个观众,成为了经典传唱的标杆之作。<br><br> 记得是第四期节目中,当外表俊朗的歌手曹轩宾端坐在钢琴前用他那清澈沉稳又饱含深情的嗓音吟唱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起首四句单纯的古琴配着古诗的清唱,顷刻间便扫尽了尘世喧嚣,仿佛把人带入了长安城外,渭水北岸。那孤骑远行的一幕如在眼前,穿越千年的离愁别绪便在心中弥散开来。<br> 接着是续词的第一遍完美呈现,西洋乐器钢琴及大中小提琴的主伴奏,打破了起首的单调,乐声渐次丰富起来,旋律清晰入耳,人声与琴声完美合一,丝丝入扣,不绝如缕。在词曲的和谐演绎中,穆如松风的古琴伴着秦腔,间奏中又渐入萧声,舞台背景则呈现出一幅矗立在大漠黄沙中的阳关画面,一种荒凉萧瑟的感觉油然生发,泠泠七弦上,萧声咽。尾部是标准的《阳关三叠》配乐结构,三次叠唱的情绪层层递进,由起初的黯然神伤到,到依依不舍情绪爆发的嘶吼,深情凄婉,清越悠扬,一咏三叹的唱出了诗人心中满含的酸楚悲凉。<br>最后一句用念白的方式,加上一点恰到好处的颤音, 雄浑曲折,细致的表现出诗人平复心情后,凝望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将所有的不舍和劝慰克制成矢志不渝的坚定和守候。曲终人醉,沉浸其中,心中滋生出一种难以排遣的离愁感伤。</h1><div><br></div> <h3></h3><h1><br>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早在唐代便被谱成了古琴曲《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践别名曲,历代广为流传。白居易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可见此曲在当时流行之广。《别君叹》的成功,除了编曲和演唱之外,摄影师李齐的续词可谓锦上添花。由于绝句在篇幅上有着严格的限制,诗人不可能把与朋友践行、殷勤话别,折柳相送,以及登程后的瞩目遥望等等全部写进诗中,只是剪取了饯别宴结束时的劝酒词:“干了这杯吧,出了阳关就再难相见了”。大诗人就像高明的摄影师,只摄下最富有表现力的镜头,把临行前的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集中表达。</h1> <h1>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命题,要把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情感真挚的古诗变成可以演唱的流行歌曲,就必须对原诗深入挖掘,添枝加叶来进行合理补白,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特别是对经典的诠释,既不能画蛇添足,也不能弄巧成拙,必须恰到好处</h1><h3></h3> <h1><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李齐的续词分为三层,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变换不同的视角来呈现送别的画面,传递惜别的情感。续词高度契合了原诗意境,事物联想意向准确,衔接自然。词句古朴雅致,画面丰富,情感充沛,离愁别绪满溢纸间,浓缩了人生哲理的结句更成为惜别的点睛之笔。整首歌曲意韵和谐,情感真挚,回味悠长。</div> “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忘,穹凄尽兮宙宇敞。”是第一层意思的表达。友人大概早就接到了去往西域安西都护府的公务,原以为离别之日尚早,哪料跳丸日月,转眼间时令就从白雪皑皑的冬天跨入阳春三月,分别在即,与友人把酒言欢、吟诗唱和的快乐时光难以继续。作者对时间的补白合乎情理,进而又联想到诗人送别朋友时登高遥望的体态和他那空落落的心情。“高台孤矗昂首望”生动的刻画了送别的场面,“穹凄尽兮宙宇敞”是对诗人心里状态揣摩后发出的感叹,非常到位。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面对寂寥广阔的宇宙天地,联想到人生命运的难以掌控,一种漂泊的孤独感被营造了出来。<br> 紧接着的第二段“车马纵兮燕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是对友人即将开始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活发出感慨。你看,那南来北往的车马,不断迁徙筑巢的燕子,多像是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人们,古往今来的戍边将士、莘莘学子、行商流民、北上广深的漂族们,身处异乡奋力打拼,几多心酸、几许无奈,不恰好是这种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吗?岁月更迭,时光流转,离家的日子总是那么漫长,对月吟歌,乡愁满怀,泪洒衣襟,这样的人生经历是多数中国人即熟悉又难忘的,一种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br> 最后一段“莫问、莫管,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像是朋友间的对话。放心走吧,不要悲伤,等你回来时山石树木还是旧时的模样。整首歌曲的情感到这也恢复了平静,营造出画面也仿佛被定格住了,最后用富有禅意的“山石林木无易样”一句作结,带出的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很高级。<br> 憨山大师有一年冬天读《物不迁论》,对僧肇大师谈到的“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感到十分疑惑,心思惘然。直到禅悟后看到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却无动相,感慨道“这就是旋岚偃岳而常静。”又看到河中流水,了无流相,体悟到“此就是江河竞注而不流。”动静之间,瞬间即永恒。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生命在念念不住中流转,什么才是永恒的存在?山石林木无易样可能吗?岁月蹉跎,世事无常,除了劝君更进一杯酒之外,恐怕只有朋友间的牵挂是永远不变的,这或许也正是有情世间与无情世界的分别吧。<br><br></h1> <h1><font color="#010101">有人评论曹轩宾的《别君叹》不是以古悦今的“中国风”式简单改编成的穿越剧,而更像是一次考古式文物的复原,是一出历史剧。在不改变原诗的意境下,融合着古今音乐诗画的完美演绎让经典焕然一新。更让我感动的是歌手坚持用方言演唱,因为他觉得这是他血液里最直接最纯粹的声音和唱腔。我喜欢这样的表白,也相信中华文化可以像血脉一样传承。感谢曹轩宾的改编,李奇的续词,黎汉江的编曲,成就了经典咏流传舞台上的《别君叹》,带给我们完美的诗意文化音乐享受。<br> 2018年5月29日</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