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26日清晨,我坐上了知青雷顺林的车,从广州直奔鹤山市宅梧镇竹坑村----我们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地方。回城工作后,阔别了44年,还挺期待回到那个村子看看。蓝天白云,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我们的心情如天气一样晴朗😊😊</p> <h3>进入了乡道,即将进入回忆的中心环境。</h3> <h3>一路陌生,小心翼翼遵巡导航的指引,生怕误入歧途,没想到一个特明显标志,让我们放心地转进了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山村小道。</h3> <h3>进入村道不远,我们看到了本地品牌罗汉山泉水厂,这应该是竹坑仅有的企业吧?</h3> <h3>这次是以参加寿宴为目的回竹坑的,这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就是寿星公71岁的蔡日松。</h3> <h3>他面向的就是他家的豪宅。</h3> <h3>寿宴很丰盛,鲍鱼、烧鹅、乳鸽、鱼、烧肉、大虾、、、让大家大饱口福。</h3> <h3>屋前屋后摆了40席,喜气洋洋,热闹非凡。</h3> <h3>日松的豪宅有三层,十卧室,装修现代,结构实用,宅前视野开阔,一片绿水青山,风凉水冷,好生舒服!</h3> <h3>在豪宅的三楼平台留个大合照,日松一家和28个知青,其乐融融!</h3> <h3>从蔡屋村出来,到主村落走走。沿路两侧绿树成荫,山峦延绵,披满绿装,烈日炎炎,也甚觉清凉。深呼吸,满满的负离子,免费洗肺。</h3> <h3><font color="#010101">村道沿着山脚蜿蜒延伸,当年是泥沙路面,曾试过骑自行车急速下坡,被路面的积沙滑倒,人仰车翻,好狼狈哦。现在路面已经改为水泥路面,但比较窄,如相向遇车,还要找到路基够宽的地方才能过去。</font></h3> <h3>虽然村道修建的不宽,保养维护也不善,但是从文字记录来看,建路的经费都是筹集于民间,包括19机构84个人,并不是政府投资的,难怪规格不高了。</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村里最大最抢眼的公共设施,坐落在村口当中。</font></h3> <h3>村里也有不少2-3层的小洋楼,外形气派,色彩鲜艳,在旧式的泥房群里闪耀着光辉。这是屋主在外地做生意,赚到钱了,回到祖居地盖楼了,还真是挺了不起的。</h3> <h3><font color="#010101">村口的小狗在午休,一群陌生人的到来,没有影响它的安歇。</font></h3> <h3>银嫂当年是我们林场的带头人之一,现在82岁了,仍然精神爽利,说起往事,滔滔不绝,住在女儿出资建的楼房里,安享晚年。</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大队部的会场,在这个小小的简陋的舞台上,有知青们的文艺演出,村民们自带小板凳,津津有味地观看表演呢。知青给小山村带来了清新的文化气氛。</font></h3> <h3>这一排低矮的小房子,就是当年的知青屋。它记录着沉寂的竹坑的一段鲜活的历史。有几十名十几二十岁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居住过。</h3> <h3>空置失修了几十年,房子坍塌损坏的不成样子,只见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可记否?当年少女倚墙私语,少年嘻哈追逐,全部成为遥远的过去,深深地埋在40年的瓦砾中。</h3> <h3><font color="#010101">知青房前的路,窄且坎坷,只有路边的小花肆意的生长。沿着小路可达当年的林场,据说那里的屋舍早已灰飞烟灭,不见踪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去带着欢歌笑语的潺潺流水,现在已近干枯。可记否?少女溪边捶洗衣服的倩影,少年戏水激起的水花?如今已随远流溪水消失。</font></h3> <h3>找回当年的记忆,就在这里留个影吧。</h3> <h3>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竹坑的山貌似没有给竹坑人带来多少财富。几十年了,人还是那些人,山还是那些山,生活还是那样平静如水,也许这正是山里人所习惯的生活之道。</h3><h3>愿竹坑的父老乡亲生活安好!健康吉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