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6月13日,门头沟、丰台、通州三区骨干老师相聚在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共同举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联合教研活动。</h3> <h3> 参加并指导本次活动的领导及专家团队是: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闫勇老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小学教研室马洪波主任;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杨立华老师、张欣老师;北京市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张立娟主任;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张烨老师;对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的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谭峰校长、李文华副校长。 <br> 丰台小语“文化传承与理解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研究”及“构建阅读能力发展路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h3> <h3> 研讨活动由杨立华老师主持。围绕主题,三区各推出一节阅读研究课参加研讨交流,旨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h3> <h3> 第一节课,由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刘晓静老师执教四年级 《花的勇气》。</h3> <h3>第二节课,由京西八中分校王增云老师执教六年级《螳螂捕蝉》。 </h3> <h3>第三节课,由丰台区扶轮小学郭健老师执教五年级《乡愁》。 </h3> <h3>第四节课,由 通州南关小学郝娜老师执教 二年级《鸡黍之约》。<br></h3> <h3> 第五节课,由 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张赛老师执教五年级《人有亡鈇者》。<br></h3> <h3> 课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闫勇老师进行精彩点评。</h3> <h3> 闫老师指出: 《花的勇气》,设计有文体意识,基于散文特点,十分关注读者“感受”。需要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画面感,在基于整体的视野中品味与表达。 《螳螂捕蝉》,是劝谏主题的群文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视野。需要注意,高年级教学要基于篇章整体,既要理解内容,还需理解表达,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是怎么写的以及这样写的效果”。 《乡愁》,准确把握了文学性文本的教学,文体特点非常鲜明,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和感受意象传递的情感。需要注意,诗歌教学要善于运用想象的策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共鸣诗情。<br> 《鸡黍之约》,学段目标把握准确,定位于随文识好字,写好词,提取简单的信息。需注意在读的功能和形式上有更多的考虑和设计。 《人有亡鈇者》,准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程度,考虑了与下一学段的承接和延续。需注意寓理的揭示要用语文的方式方法,在明理的同时发展语言,运用语言。 <br></h3> <h3> 且行且思,其乐无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