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院友谊连四海,黄浦江岸再续情。

紫金港湾

<h3>2018年5月26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对我们一群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生活过,分手20余年的老同事,老朋友来说可是一个不平凡的激动人心的日子。今天大家从不同城市来到上海,要在上海举行一次再聚首的团聚活动。</h3><h3>30多年前,我们还都是一群刚走出大学校园,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大家从不同院校毕业后相继来到浙江水产学院工作。浙江水产学院建校于1958年,是当年浙江省八所本科院校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五所水产院校中之一所。它座落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一个名叫平阳浦的小镇上。这里除了有一家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外,周围都是渔村和渔港。学校面积仅有1百多亩地,教学设施陈旧,教职工生活条件简陋,交通也十分不便。面对这样的环境,大家没有任何退缩和怨言,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全部投入到教学和工作中。课堂里有我们书声朗朗的授课,操场上有我们汗水滴滴的身影,图书馆里有我们探究知识的坚持,半月池边有我们谈古道今的争论。大家为浙江水产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挥撒了自己的汗水和青春。若干年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教育战线的发展变化,我们中的一部分老师离开了这所舟山群岛上唯一的大学,各自奋斗在不同的高校和岗位。大家的联系虽然少了,但内心深处的那份惦念和记挂却从未消退。</h3><h3>三十年弹指一挥,我们大家都已是霜染鬓发,儿孙绕膝,但我们内心青春依旧,心系当年。在通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借助手机微信的强大功能很快就建了自己的微信群,将分散在地球不同角落的朋友们聚集在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虽然在这里我们可以聊天视频,回忆往事,嘘寒问暖,互道珍重,但大家内心总还是有那么一点不能彼此真人相见,尽兴畅谈的遗憾。为此,我们在2018年4月24日有十位老师参加,组团去西班牙旅行并与定居在那里的佘师和,沈立旦二位老师相聚了一场,欢乐幸福的感受无以言表!今天,佘,沈二位老师因私回到上海,又给了我们一次相聚的机会。大家互相沟通联系,这次又有更多的老友和同事们来到上海参加我们的上海聚会。这个美篇就是对这次聚会的一个记录。希望它能详实准确的记录下了这次聚会的过程,为我们将来的美好回忆保留下完整的记念。</h3> <h3>金伟和方忠平夫妇1990年调往上海工作。金伟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方忠平在浦东一家医院工作。他们家住上海自然就承担起了这次上海聚会的筹备工作。为大家安排旅馆,订聚会酒店,忙里忙外,立下汗马功劳!👍</h3> <h3>下午三点左右大家陆陆续续都来到宾馆报道了。金伟,方忠平在门口热情迎接大家的到来。</h3> <h3>分别几十年,今天大家在宾馆里会面了。当年风姿卓越的女教师们风彩依旧!前排曹胥萍,金伟,吕琦,沈水珠。后排王玉婷,沈雅钧,沈立旦,刘雅儿。(从左至右)</h3> <h3>多年未见,老友相见,畅谈正酣。</h3> <h3>情如姐妹,亲如手足,笑嫣如花,堪比十八。🌺</h3> <h3>曾经共在基础部,</h3><h3>也曾同住在东楼,</h3><h3>谁没吃过谁家饭,</h3><h3>谁没解过谁家难,</h3><h3>回首往事都是乐,</h3><h3>并肩前行你我她。</h3> <h3>佘师和,沈立旦夫妇从西班牙和美国远道而来。</h3> <h3>老钓友相见除了叙旧,还要聊聊钓鱼行情。</h3> <h3>何事触到了大家最开心的笑点?多年未有这样开怀大笑了吧!</h3> <h3>叙叙旧。</h3> <h3>回忆起三十年前共同的工作生活经历。</h3> <h3>晚上聚会时间快到了,大家一起去饭店的路上。</h3> <h3>晚上聚会就安排在“新开元”了,一家开在上海的杭帮菜酒店。</h3> <h3>主持人吴昶先将这次聚会的三点意义给大家解释了一下。1,欢迎佘师和,沈立旦二位回国。2,感谢我们十人去西班牙时,他们二位的热情陪伴和招待。3,欢迎新人王国良,刘雅儿,曹根庭三位参加我们的欢聚。</h3> <h3>大家共同举杯为昨日的相识,为今天的相聚,为明天的相伴干杯!!!</h3> <h3>金伟做为东道主和操办人发表欢迎大家来上海聚会的感言。</h3> <h3>方忠平也发表感言欢迎大家来上海相聚。</h3> <h3>吕琦做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发表了即兴感言。</h3> <h3>佘师和,沈立旦二人回忆了他们在舟山浙水院时的工作生活,也谈了他们这些年在西班牙的生活,工作和将来的生活安排与打算。</h3> <h3>沈立旦心情激荡,眼含热泪,不能自已。</h3> <h3>认真的听众。</h3> <h3>叶富乐代表王玉婷和他自己为这次的聚会发表感言,并诚恳邀请大家去宁波游玩做客。</h3> <h3>席间大家频频举杯,互道珍重,互相祝福。</h3> <h3>男同胞更是当仁不让,举杯畅饮!</h3> <h3>王国良的发言诙谐幽默,表情丰富,极富感染力,引来了大家阵阵的欢笑。</h3> <h3>杨永华是这次聚会中最辛苦的一位,充当驾驶员带着舟山出发的老师开车来到上海。在上海活动中又担任摄影师拍下许多珍贵镜头。杨永华和沈雅钧发言盛情邀请大家去舟山故地重游!</h3> <h3>刘雅儿回忆了大家同在浙水院工作生活的那些日子。介绍了浙水院目前的一些情况,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相聚机会。</h3> <h3>沈水珠也谈了她离开浙水院后的一些工作情况,和大家相聚去西班牙的欢乐心情,以及她对这个群体的一些希望。</h3> <h3>曹根庭畅谈他毕业后刚到浙水院时的感受以及后来在浙水院的发展,在浙水院的生活。</h3> 最后曹胥萍将自己即兴填写的一首《钗头凤》朗诵给大家。<div>浙水院,平阳浦,</div><div>四方才俊集热土。</div><div>池半月,竹桃眷,</div><div>东楼七仙,靓丽翩翩。</div><div>滟,滟,滟。 </div><div>别水院,申城聚,</div><div>二十六载飞逝去。</div><div>你国内,他国外,</div><div>四海创业,豪情澎湃。</div><div>Hi,Hi,Hi。</div> <h3>曹老师词填得好!老同学敬一杯!</h3> <h3>聚会的热烈气氛一浪接着一浪,回忆,畅谈,敬酒,高歌。大家仿佛又回到了20几岁的年轻时代,又回到了平阳浦,又回到了浙水院……。夜幕低沉,华灯闪亮,天下筵席, 无有不散。又到了依依惜别的时候了,大家团聚在宴会大厅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h3> <h3>5月27日继续留在上海的老朋友们相约一同先去佘师和,沈立旦上海的寓所拜访。金伟和方忠平担任向导带着大家乘公交,穿马路,来到佘,沈二位的寓所。</h3> <h3>小区前面漂亮的花圃。</h3> <h3>刚刚装修一新的寓所整洁漂亮。</h3> <h3>大家围坐一起又是一番畅谈。</h3> <h3>在上海市中心能有这样一套寓所不容易,希望余师和,沈立旦二位能常回上海来住住哟!</h3> <h3>一张合影留下今天的回忆。</h3> <h3>时间还早,大家建议去看望拜访一下浙水院的老院长佘显炜。佘院长住在上海郊区莘庄,但上海轨道交通现在非常发达便捷。说走就走,在金伟,沈立旦二位老上海领队下,大家起身出发。</h3> <h3>在地铁1号线站台等待列车到来。</h3> <h3>乘坐地铁1号线向莘庄进发。一路上谈笑风声。</h3> <h3>金伟,沈立旦心真细,路过一家西点店买了一大盒热乎乎的蛋挞让大家分享。</h3> <h3>蛋挞味道真不错。来大家都吃一只。</h3> <h3>很快就找到佘院长家了。由于提前已经给他通过电话,佘老师和老伴儿已在家里等候我们。一别几十年,大家见面格外亲切。</h3> <h3>佘老师外貌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说话依然中气很足,思维敏捷,有条有理,只是听力有一些下降了,讲话时要给他大声讲,方能听清楚。</h3> <h3>叶富乐,杨永华,刘雅儿佘老师一下子就辨认出来。</h3> <h3>其余几位聊了一会儿他也慢慢地回忆起来。</h3> <h3>大家共同回忆着平阳浦浙水院的生活工作,回忆着当年佘老师他们这些浙水院老前辈的艰苦创业历史。余老师搬指一算他在浙水院工作了整整五十年。真是令人钦佩和敬重!</h3> <h3>聊起天来时间过的特别快,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不打扰二位老人的午饭和休息,我们起身告辞了。佘院长一定坚持送我们到小区门口,只能从命了。</h3> <h3>佘老师精神矍铄,走路腰板笔直,键步稳重,完全不象80开外的老人。<br></h3> <h3>大家边走边聊,仿佛又回到平阳浦浙水院校园。</h3> <h3>  数十载后再见佘院长,令我辈唏嘘不已,惊叹时光的飞逝,敬重佘老师的为人,感慨佘老师为浙水院发展所做的贡献!由此,曹胥萍提笔填词《浪淘沙令》以示记念这次珍惜的会面。</h3><div>浪淘沙令. 初夏绿景繁</div><div> (沪上访佘老)曹胥萍</div><div>戊戌年农历四月十三</div><div>(2018年5月27日)</div><div>初夏绿景繁,</div><div>春末芳酣,</div><div>莘庄锦簇靓花团。</div><div>晚辈一打访佘老,</div><div>开怀畅谈。</div><div>水院创始艰,</div><div>才育无边,</div><div>师生共建无畏难。</div><div>童颜鹤发气宇轩,</div><div>佘老康健。</div><div><br></div> <h3>离开佘老师家,吕琦提议还有时间,大家下午不妨去游七宝古镇。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响应。找到公交车,大家乘公交车前往。</h3> <h3>七宝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一座既有江南水乡自然风光,又有悠久人文内涵的历史古镇。</h3> <h3>七宝古镇由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古镇初建于五代十国,后兴盛于北宋。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h3><div><br></div> <h3>当时的“七宝教寺”有“郡东第一刹”之称,它占地60亩,寺河6亩,整座寺庙绿水环抱,红墙琉瓦,晨钟暮鼓,香烟燎绕,景色十分优美。吸引了方圆百里的人到七宝教寺进香,由此香客信徒,文人雅士在这里烧香拜佛,吟诗作画,为七宝教寺的香火繁茂,人来人往,形成了人气很旺的局面。</h3> <h3>而集镇形态模式在七宝教寺外围形成,元末明初七宝镇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时的七宝镇“居民繁庶,商贾骈集,文儒辈出,盖邑之巨镇。”蒲汇塘两岸的地区,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镇”。<br></h3> <h3>来到七宝古镇正值周未。古镇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完全没有了古镇清幽的环境。未免有些遗憾。</h3> <h3>古镇可能邻近大都市的原因,商业气氛太浓厚了。店铺连着店铺,招牌挨着招牌。</h3> <h3>家家店铺都是人头攒动,甚至拥挤不堪。</h3> <h3>偶尔也可看到一条人稀通幽的小巷。</h3> <h3>也有门可落雀的传统小店铺。</h3> <h3>古镇古桥古道。</h3> <h3>小桥流水人家。</h3> <h3>白墙黑瓦错落有致。</h3> <h3>古镇八角楼。</h3> <h3>逛逛古镇留下靓影。</h3> <h3>再见了,七宝古镇!</h3> <h3>候车离开七宝古镇。</h3> <h3>返回上海市区的路上。</h3> <h3>沈立旦家到了,大家一起下车与她告别。</h3> <h3>依依惜别。还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别。</h3> <h3>再见了沈立旦,下次再相会。</h3> <h3>金伟,方忠平家到了,大家在这里都要分手了。感谢这次聚会的组织者,策划者!感谢金伟,方忠平在上海的辛勤安排!感谢佘师和,沈立旦回国给我们提供一次聚会的机会!</h3> <h3>时钟走太快,不想说再见,击掌算告别,下次再相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