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撑着油纸伞,<br>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br> 又寂寥的雨巷,<br> 我希望逢着<br> 一个丁香一样的<br> 结着愁怨的姑娘。<br> ……<br> ——戴望舒 《雨巷》<br></h3> <h3> 戴望舒的“她”,使人间的雨美成了一副画。而“她”,就是一把油纸伞。我也因之对油纸伞的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总是与在雨中在小巷和一个虚拟的丁香花般的姑娘联系在一起……<br></h3><div> 梅雨时节,当古镇小巷的雨水从长满青苔的瓦檐滴滴答答流下来,一个身着青衣的男子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期待着邂逅一位美丽又忧郁的姑娘。或者,当弥漫丁香气息的女子在雨中轻轻撑开一把油纸伞,仙仙夭夭地与我擦肩而过,袅袅婷婷地走进雨巷……刹那间,周遭飘飘纷纷全是丁香味儿……整个世界一下子诗意而盎然。那时,我连说话走路都小心翼翼,生怕打破了油纸伞与雨滴的交融,干扰了丁香女子与油纸伞的契合。</div><div> 我知逍,这般安静、淡然、妙曼的画面只是一种情怀。但那古韵风雅的油纸伞,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在四川泸州分水岭镇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老街上,我从几间老房里找到了答案——</div><div> 泸州分水纸伞的制作起源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多年。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唯一还保持用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的纸伞生产技术,据说该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它的制作过程有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首先要选取质地坚硬、富有弹性的竹子进行晾晒,再锯筒、画线、刨节、刮青、钻孔、拼架、穿线、串联等制成伞坯,然后将图案裱上伞面,涂抹天然桐油,用五色细线穿插在伞骨之间,装上手柄后完成一把油纸伞。整个过程沿用桐油、石印等传统工艺,其工序全是手工。</div><div> 我到分水岭镇的那天,未雨。虽然我没等到戴望舒所说的那个丁香般愁怨的女子,但这意境已静静地幽居在心里,婉约着我的风雨四季。</div><div> ……我将安静地守在时光的此岸,悄悄,悄悄的在半世苍茫里浮想联翩, 让那油纸伞的余香若水穿尘,缤纷梦萦。</div><div><br></div><div> (毛强 文/图)</div> <h3>(注:一图根据网图片编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