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寺

榆林将帅教育

<h3>在陕西佳县城北40公里,从榆佳高速王家砭出口向东北约5公里,便是佳县上高寨乡郑家后沟村,有着千年历史的兴隆古寺就隐藏在该村的老村沟底。据考证,这座建在大漠深谷的兴隆寺,应该始启于东汉,形成于大夏,曾毁于北魏,复建于唐宋,兴盛于元明,再损于文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郑家沟村民不吝财力,逐步还原古寺至今天的辉煌盛景,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佳县北区最大的寺庙群和最大的汉传佛教活动中心,实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h3><div>兴隆寺倚山就势、座北向南,雄居龟山之首,四水交融,九山来拱,华林灵沼。伫立远眺,四面群山环绕,庙宇耸立,塔陵昭示,风景硕美。身临其境,院内楼台交错,紫阁生辉,古柏葱郁,龙桥相接,赤壁千尺,奇石参天,看远山如黛,敬古木龙檀。实为一方风水宝地,每每令人“静伴松鹤听禅音、流连烟山忘返程”。</div> <h3>兴隆寺依山而成五层梯形建筑群,沟谷有小溪流淌,溪流之畔第一层是戏楼和会所。第二层建有砖石结构的娘娘庙、马王庙、乐楼、禅院等。第三层庙宇建筑较多,东起有神路,路洞上建大悲楼、文昌殿。向西经过路洞,可见山门洞上有“兴隆寺”三个大字,门前一对青石狮子高大威武,山门洞前有一株千年老檀树形如苍龙,古人有诗赞曰:“古木龙檀是谁栽,种树和尚几度来。毓秀钟灵诚可贵,堪比菩提越千载。”进入山门,首先是毗庐古佛楼,下面是森罗宝殿,面阔为楼阁形状,外观雕梁画柱,油漆彩绘,古朴典雅。二层上为毗庐阁,东山门洞上是药师楼,西钟楼过亭与山门洞相对,钟楼上悬明天启三年所铸大钟一口,重一千多斤,工艺精妙,上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声音洪亮,十里可闻,为镇寺之宝。钟楼南有碑林长廊,西是大雄宝殿。前后院内有三株大柏树,已近百岁,树冠如伞,耐人观瞻。从大雄宝殿西旁登上神路是第四层庙宇,自西向东凿有4个大小不等的石窟,窟内分别供有关帝、土神、释迦牟尼、观音等。释迦牟尼窟为正殿,窟深7米,宽5米,高3.5米,内正中塑有释迦牟尼像,左右为文殊、普贤,两边有十八罗汉及精美壁画等。观音窟往东的石崖拐角是长方体摩崖碑窟,窟内的正面和两边分别刻有“皇帝万岁”、“万民乐业”、“太子千秋”三块摩崖碑,三块石碑大小相同,文字不同。其中皇帝万岁石碑篇首刻有:“佛本西方之教,自汉时入中,夏行乎,世者盖千三百年于此矣"。这座大明正德元年碑文的记载和兴隆寺山中的各类文物古迹,极有助于学者专家对中国汉传佛教在陕西榆林真实的兴衰历程进行研究论证。沿山门外神路上就到了第五层,最上面建有一座硬山式玉帝庙及三官殿,其庙堂华丽,古朴典雅,庙檐雕有花卉异兽。游人站立山门前朝下望,犹如步入仙镜,由然心旷神怡。</h3><div>兴隆寺东西及背靠山上保留有24代72座高僧葬塔,葬塔状如古埃及金字塔,虽不高大,然古朴典雅。葬塔的正面有古建牌楼式、有如庙堂升斗檐头式、亦有平面门洞竖碑式,形态各异,却不失庄严肃穆。据专家、学者考证实属全国少有的景观。</div> <h3>寺院占地面积百亩,建筑面积约两千三百多平米。据史料与寺内的各类碑石记载,兴隆寺石窟从元代至大年(公元1308年)开始开凿,明成化、弘治、正德历代予以了大规模扩建修葺,先后又开凿石窟八处,修葺古建筑十二处,基本上形成现在的布局。在现存的九处石窟中,尤其以弘治十六年开凿的森罗宝殿更是集石刻、雕塑、建筑于一体,风格独异,工艺精美,布局合理。此后,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年间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扩建,使得寺内外整体气势恢宏,庄严壮观,风格独特,令人叹为观止。</h3> <h3>“文革”时兴隆寺遭到很严重的破坏,1982年以来,经数次维修,窟内泥塑、壁画基本上恢复。寺现有石窟九处,砖石建筑十二处,葬塔七十二座,石碑六通、老崖柏树36株,保存文物(铁锏、铁钟、铁磬、铁香炉、木刻牌匾及楹联等)36件。寺内有汉代石佛像1尊、彩塑140尊,壁画275幅,以及部分石刻,石造像等。其中壁画,彩塑保护较完好,这些遗存具有着极高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价值,对研究我国宗教史、古代史以及绘画艺术、石刻等都有很大价值。</h3><div>兴隆寺范围较大,建筑风格独特,凭借其渊远渊远的历史底蕴,必将会成为陕北地区最重要的汉传佛教活动中心,也是榆林城市旅游开发的形胜之地。积极开展兴隆古寺的保护、宣传、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将会为陕西榆林城市的永续发展带来福音。</div>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兴隆寺大会的唱戏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