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麦收时节

老桃树

<h3> 镰刀,麦收时节</h3><div><br></div><div> 每到麦收时节,看见镰刀心里都有点发怵。但还是想去生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看麦子。<br></div><div> 抓把新鲜的麦子在手里,阳光的温度热乎乎的传遍全身,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感觉人一下子踏实很多。<br></div><div> 今年的麦子不好,正“缘花”的时候,有场雨,麦子授粉不足,有些麦穗空着。灌浆期后,正需要大太阳时候,又不停下雨,有些麦子不饱满,干瘪瘪的。年成年成,还是要靠风调雨顺才行啊。但这也不影响今年麦子丰收,好多年了,每年都丰收,今年肯定也是丰收了。<br></div><div><br></div><div> 现在老家的麦收,不再是过去的“三夏”了。<br></div><div> 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是三级干部会,到三级干部一开“三夏”会,就有焦麦炸豆的紧张了。麦场该赶紧“糙”出来,杈把扫帚牛笼嘴,都拿出来收拾好。就等着开镰了。<br></div><div> 决定开镰的关键是队长的嘴,每天在地头拽下一穗麦子,在手里揉揉,捏一颗麦子在嘴里咬咬,当喀嘣喀嘣的时候,队长说,明儿清早割这块。立马,全生产队都知道了,全村都知道了,明早晨开镰割麦。</div><div>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镰割麦的前夜,是磨镰的时候。磨镰是个技术活,是家里有经验的老人的任务。每人都有一把自己顺手的镰刀,就像现在每人都有一款用顺手的手机一样。女孩子的轻巧,小伙子的厚重,无论镰刀、锄头、耙子、铁锨,每人的都不会乱用。</div><div> 炊烟散尽,夜幕遮盖了晚霞,全村家家户户的主人都在磨镰刀。如果哪家的小伙子拿把镰刀也让父亲去磨。父亲就笑眯眯的特别专心的磨这把镰刀,因为那一定是“小芹”交给“二黑哥”的。开镰收麦的前夜,是有仪式感的,麦收之后,粮仓满了,有吃的了,就是谈婚论嫁的时候,或者是新婚大喜的日子。麦子熟了,伴随着一季季麦子成熟的,还有一代代人。<br></div><div><br></div><div> 过去有种鸟,河南叫它“哧本喳”,这物种现在从没看见过,也从没再听到过叫声,不知道为什么。“哧本喳”最大的特点是早晨天不亮,五更不到它就叫,窝就在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桐树上。东方鱼肚白还没出现,鸟就“哧本喳本”一声接一声的开叫,一只鸟叫,一树的鸟叫,全村的鸟叫,并且持续不停,这是催人起来割麦的号角。<br></div><div> 擦一把脸的时间都没有,把磨好的镰刀夹在腋下,随着人流涌向麦田。<br></div><div> 地头集中,听队长宣布今年割麦的政策。“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平常的日子男劳力每天十分,女劳力每天七分,根据老弱病残程度,每个人的工分是不一样的。那时候队长真是权力大,一句话就决定了你干一天活得多少工分,可也没有发生吵架的、闹事的、打架的,那时候的人听话,现在的队长敢那样做,要么打架,要么上访,要么夜里窗户玻璃被砸。<br></div><div> 割麦的日子,工分不再按天记了,这是一年一次挣高分的好机会。队长决定,地程很长的地块,每割一垄麦两分;地程短的,每一垄一分;再短的,两垄一分。政策一宣布,就像板上钉钉,不会再改变。然后就是“纺花车摆在当院里,看你小妮的本事了”。<br></div><div><br></div><div> 队长在众目睽睽中,走向地头,拿起镰刀,割下第一镰麦子,神圣的仪式虽然简单,但在每个人心中却重千斤,不燃香火了,不摆祭品了,破除迷信了,背诵语录了,但第一镰还是要讲究的,总不能让刘寡妇去割吧?每个站在地头的人心里都清楚第一镰的分量和寄托。<br></div><div> 人静悄悄的散开,从路边流向麦田,就像一条条充满渴望的鱼,游进麦浪翻滚的金黄中。掩饰不住的渴望,等待八个月的期盼,新麦子收割的兴奋,都洋溢在麦田里每个人的心里。<br></div><div> 谁也不用问谁割了几垄,黎明的麦田里只有镰刀割断麦秆的刷刷声,“小芹”在哪、挨着谁、割几垄麦子,“小二黑”也不知道。天天和嫂子开玩笑的小兄弟们,也不知道嫂子在哪里。人人都沉浸在劳作的专注和严肃里。<br></div><div><br></div><div> 当朝霞把大地染红的时候,再看看麦地里,滚滚麦浪变成满地金黄,一堆堆静静地躺在晨曦里。直立了八个多月了,一朝倒下,奉献的是沉甸甸的丰收。<br></div><div> 人慢慢的直起腰,话就在麦田上飘过来。“二黑”开始看看“小芹”在哪,弟兄们开始叫嫂子,不是说裤头忘这个嫂子床上了,就是说那个嫂子的裤子穿反了等等。嫂子们都是割麦的好手,这时候是无暇顾及小兄弟们嘴贱的。割麦最快,垄数最多的是嫂子们,把麦子放倒,是一个生产队的嫂子们麦收时节最大的贡献。<br></div><div> 镰刀锋利,一直到一块地全割完。临近中午了,太阳开始火辣辣的,收工回家。中午是不能割麦子的,因为焦麦炸豆,割下放倒这个过程,熟透的麦子会脱粒落到地上。割麦必须趁早晨那点湿气。<br></div><div><br></div><div> 第一天拿起镰刀的兴奋,一般在晚上就会荡然无存。无论镰刀磨得如何锋利,都不想再握住它。<br></div><div> 第二天黎明的“哧本喳”叫,已经让人无可奈何了。勉强去到麦地里,昨天割十垄麦。今天连五垄都嫌多。开始变换各种姿势了,弯着腰割,蹲着割。<br></div><div> 第三天黎明的“哧本喳”叫,已经让人厌烦了。撑着到麦地里,弯着腰割,腰疼;蹲着割,腿疼;坐着割,屁股疼;跪着割,膝盖疼;抓住麦子,手疼;割一下,胳膊疼。你要多不舒服,就有多不舒服。<br></div><div> 第四天黎明的“哧本喳”叫,你恨不得把鸟打尽杀绝。深一脚浅一脚到麦地里,看见镰刀,把自己割了的心都有。<br></div><div> 生产队里的麦子,一般在一周之内就割完了。这一周,就是炼狱。<br></div><div> 熬过这一周,多么盼望天下场大雨,都窝在家里,好好睡一觉。</div><div> 生产队里割过麦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割麦的滋味。</div><div><br></div><div> 2018-5-31<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