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式人际关系,一定要懂“心理界限”

好运相随

<h3>●好闷:怎么都变成我做,大家都装傻。<h3><br></h3><h3>●尴尬开不了口:我无法拒绝别人,怕他们又说我明明会做,又小气不帮忙。</h3><h3><br></h3><h3>●好累:总有别人的事情一直进来……</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01</font></b></h1><h3><h3></h3><h3>瑞廷是一家跨国生技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公司的组织虽然有先来后到的阶层区分,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强制性的从属关系(老板对员工)。</h3><h3><br></h3><h3>而瑞廷多年的工作历练,让他拥有一身好本领,不论影片剪辑、配乐、演讲、企划等任务,全都难不倒他,且在紧急时刻特别能派上用场。但是瑞廷的噩梦也正来自于此。</h3><h3><br></h3><h3>由于这个团队没有上下关系,也没有专人统筹,所以常常在活动前一个礼拜,才会发现某些事情一直没人执行。</h3><h3><br></h3><h3>像是有次活动召集人,在晚会开始前一天,才发现一支重要的影片还没完成,眼看就快要开天窗,召集人只好拜托瑞廷,请他务必赶出数十分钟的短片,他只好彻夜不眠地把自己绑在计算机前,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顺利拯救残局。</h3><h3><br></h3><h3>危机高手的“好名声”传出去之后,从此瑞廷变成万年救火队。</h3><h3><br></h3><h3>任何跟团队有关的事宜,大家都会找他帮忙,且内容包罗万象,像是统计游览车、安排座位、搭建舞台、联系厂商等,大大小小的杂事都跟他有关,让他不胜其扰,生活严重被打乱。</h3><h3><br></h3><h3>他不止一次在开会时提议,希望大家可以提早规划、做准备,活动质量才能提高。可是大家往往是当下应和,事后依旧推三阻四。</h3><h3><br></h3><h3>每次都火烧眉毛了,才来呼天抢地。有时,瑞廷也会受不了,想要婉拒对方的请求,这时只要对方说:</h3><h3><br></h3><h3>“这么多人因为信任你,才加入组织,你不帮忙,有点说不过去。”</h3><h3><br></h3><h3>“难道你忍心看着他们什么都不懂,自己瞎掰乱说,被亲友打枪,回来挫败沮丧,再找你抱怨吗?你付出一点点,却有好几百人受惠,这样的回报是很值得的。”</h3><h3><br></h3><h3>“你今天有这些成就,也是当初前人的贡献你才有机会达成,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啊!”</h3><h3><br></h3><h3>听完这些话,瑞廷就会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太小气了?没有“顾全大局”?</h3><h3><br></h3><h3>但是对方食髓知味,根本不会想多学习,每次都装傻装弱,反正最后总有人出来擦屁股。一句能者多劳,让瑞廷犹如哑巴吃黄连!</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2</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为什么能力好的人,经常会变成团体的救火队、组织里的廉价劳工?其实并不全是身旁的人刻意压榨,而是他自己也允许了这种情况一再发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不少人有一种错觉,那些从小表现优异、能力超群的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出了社会,一定比较能言善道,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其实,心理界限并非一种具体的技能,更不是天生具备的才能,而是后天刻意培养的效能。</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心理界限不清的人觉得如果把话说得太清楚,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冷漠、无情、不开心、斤斤计较,所以他们宁愿模模糊糊、含糊其辞,也不愿意把丑话说在前头,谈清楚彼此能接受的条件。</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因此,像是婚前协议书、合作契约等,都会让他们觉得太不近人情。只有在面对不喜欢的人,或是自己不高兴了的时候,才需要这么做。</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他们宁可活在虚妄的想象中,用“以为”麻痹自己的戒心,也不愿意把问题摊开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正因为他们太把焦点放在现在对方舒不舒服,而无法把眼光放长远,去理解为了避免日后纠纷,一开始先就事论事,少一点温暖、多一点理性,把可能造成误会的部分理明白,而这才是真正珍惜关系的表现,互动才有可能长久。</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特别在华人文化,这类“和稀泥”的情况格外严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也因此,就有人将不正视现实问题,总是用合理化的方式进行自我安慰、解嘲,称之为“阿Q精神”或“鸵鸟心态”。暗指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问题持续恶化下去,也不肯积极处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如何与别人进行高难度对话,每次遇到那些不好谈、难以启齿的事情(比如:加薪、工作分配),能闪则闪、能拖就拖,很怕被误会是计较、小气、偷懒找借口,只要对方态度强硬一点,就退缩,到最后被“软土深掘”,才怨声载道。</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你若真要他们学习“态度温和、立场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他们的焦点不会放在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何避免错误再发生,而是“这样对方会不会生气”“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会不会觉得我很烦”“我不想被人说自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他们很需要在别人心目中保持友善、客气的形象,并习惯用“感觉”推论对方,而不是回归事情的本质,加以讨论并核对。</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3</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很多人觉得好像向对方多提出一点问题、确认一些细节,就是不信任、不友善的态度。</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总用自己的“以为”,认定别人的需要。情愿活在臆测和猜疑的想象中,也不愿接受澄清之后的事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然而,当你觉得事情和你想的不一样,正是你和对方厘清彼此想法和原则的好机会。</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你因为害怕不敢把想法说出来,默默地合理化对方的要求,对方就不会知道这样的要求带给你困扰。直到哪天受不了了,大反弹,对方当然会觉得你莫名其妙、脾气不好、很难相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这时,你才来反应积弊良多的问题,很容易就被模糊焦点,<b>别人只要抓着“为什么你之前都不说”“为什么你之前都可以”就会让你疲于应付,无法对症下药。</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除了缺乏沟通能力之外,能力好的人也经常陷入一种左右挣扎的处境,不论是因为别人对他有较多的期待,还是基于道德的压力,这类型的人觉得自己能做却不去做,是一种寡情少义的表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常常让他们肩上扛满了任务、无法放松,整个人疲惫不堪。原因来自于他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想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一旦知情了,就不能置身事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心理界限不清的人,有一个最典型的特征,<b>就是太习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不小心就过度认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答应别人的请求或卷起袖子做事之前,他们甚少先停下来想一想,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有没有恰当的位置或身份,去提供协助。</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会因为你的介入而变好吗?</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其实,如果你认同“一旦知情了,我就有责任解决”,或者“我不能辜负别人对我的信任”之类的想法,很多时候不仅会带给自己许多麻烦,同时也耽误了对方真正面对问题的时机。</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此时,你的介入并不会让事情变好,反而更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自己的需求并不重要</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心理界限不清的人之所以常常让自己处在矛盾、纠结的状态,原因来自于他们习惯否认自己的需求,把别人的福祉放在自己之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可是又做不到真正的无欲无求,因此常常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其实,“界限”一词,正是在提醒人们必须懂得“界定出自己的极限”。否则,就跟还没长大的孩子心智无异,会过度放大自己的能耐,而忽略了现实的限制。这也是一种自恋的表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存在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曾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能接受选择的有限性,他才能优雅地长大。”<b>时间是有限的资源,当你把时间都花在别人身上,你就无法照顾自己的欲求。</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日子一久,整个人就会被掏空,觉得干涸。此时,面对没有终点的索求,很容易让人心生怨怼。</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真正仁慈的人,从来就不会无止境地容忍。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有了轮廓,他才能知道自己承载的范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谓的“宽容”,是先有了“宽”度,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做到包“容”。</h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4</font></b></h1><h3><br></h3><h3>在强调“忍”与“让”的华人文化氛围里,<b>界限是我们思考应对进退时,应该培养的第二“直觉”。</b></h3><h3><br></h3><h3>若能在人我之间养成“界限”思考的习惯,<b>更可能突破“做好人还是做自己”的两难困境,找到一个既能与他人亲密又感觉自主的位置。</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