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老师题字集锦

月临轩&贾勇伟

<h3>  余自幼学习书法,屈指已有三十多载,从唐楷到魏碑,从行书到草书。早期以现代名家杨再春,袁健民,朱大霖等魏碑大家,寻找时代的气息。逐渐走上周慧珺老师书法这一体系。这几位大家都是从唐楷,魏碑融入行草而自成一家。与我自身走的路子也接近,虽得以上手。这些老师在我心中,犹夜黑中之北斗,大海中之航灯,照亮了迷途之路,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虽得其皮毛,亦自得其乐。</h3><h3> 一直想把周老师的题字展示给大家,因为种类繁多,挑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图片大部分为周粉群友,在去年收集周慧珺老师题字实景照片收集活动而集。在做此篇时,还得到周先生身边一青年才俊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感谢!群中恒泉大哥,著名演员傅隽,国华,姚春,李诚等都是周体高手,我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有上海书协副主席李静老师,杨永法秘书长的指导,大家有了更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本月26日,周老个人捐款2500万成立了上海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愿慧珺老师为中国的书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h3> <h3>周慧珺 先生是中国当代书坛最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以其独具特色的周体书法影响了新时代书法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周体书法粗犷的线条、雄强的字势、错落的章法和墨色的变化等方面均深深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书法发展,给书法复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周先生书法结合了碑学与帖学之长,在文人气息浓厚的海派书法基础上更加拓展了书法的表现空间。在其主持上海市书协工作期间,以其巨大的成就和影响带动上海书法再次走向辉煌,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h3> <h3>周慧珺先生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与当时经济和文化中心上海市毗邻,宁波与上海和杭州的经济、文化在当时均处于全国前列,周慧珺先生生活于这样的时代和地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周先生自小家庭环境较好,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她父亲被扣上"黑五类"的帽子,成了专政的对象,当时家庭也被查抄,这是周先生生活的不幸,但也证明了周先生小时候的家庭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背景,这些对于周先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h3> <h3><br /></h3><h3>周先生的生活却很不幸,自幼患病,身体单薄。况且本可以治疗良好甚至治愈的疾病终致于影响了周先生的一生生活,她所患的类风湿关节炎终生黏着她,致使如今的周先生还靠着人工关节生活。能够成就如今的周先生还有她的求学之路与从艺之路,求学之路是艰辛的,两度高考两度中榜是周先生良好基本功的体现,只是疾病的困扰使得她不能不"文静"而少动,这也正是她成就艺术之路的有利条件。在求艺之路上周先生还算是比较通达的,既有幼承庭训的良好氛围,又有机会拜师贤达。周先生师承海上名家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翁闿运诸位德艺双馨的名家,深受海派书法熏染。周先生在书法之路上也是幸运的,1962年秋上海市举办书法大展,当时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周先生有幸参与,她以所临摹的米芾《蜀素帖》入展并且还被刊登在最具影响力的《新民晚报》上面,其时周先生还不到二十四岁,正是其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也为其艺术之路奠定了成功的基础。成功的机会有偶然也有必然,倘若参加大展还是偶然的话,那么70年代的两件大事应该是必然的:1972年《人民日报》日文版刊登了周先生的书法作品杜牧《山行》诗,她那刚健有力的用笔和清新活跃的风格在全国乃至中国书法影响所及的范围内都有了很大影响;1974年周慧珺先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这本字帖犹如在阴霾中的一缕清风,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播下甘霖。字帖出版后各大书店均是一扫而空,这本字帖一版再版,短短几年时间字帖出了十多版,印数超过了一百万册,这在书法出版物方面是空前绝后的,在所有的出版书籍方面也是屈指可数的业绩,这样充分肯定了周先生书法的影响力。</h3> <h3>虽然有人对周先生的书法存有不同意见,这也是学术界的正常现象,不过有人对她的书法持怀疑态度就有失偏颇了。从周先生字帖的出版方面看,上世纪80年代出版有《长恨歌楷书字帖》《千字文楷书字帖》《古代爱国诗词行书字帖》,新世纪以来周先生还出版有《草书千字文字帖》《三字经行书字帖》等,这些字帖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书法出版物在新的世纪已经远不是"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火热和难得,字帖的出版能够再版、理论书籍的出版能够超过五千册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周先生的书籍在三十年中能够一版再版,这充分说明其长久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h3><h3><br /></h3> <h3>周先生的书法熔铸了碑帖两个方面的精华,其书法既有"二王"一路的魏晋风度,唐宋的法度和趣味,又吸收了碑派书法的大胆结体、夸张笔画和章法安排。周先生的书法在追求中国传统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在雅俗协调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h3><h3><br /></h3> <h3>周先生在继承海派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上海的书法发展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不仅仅是她作为个人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更有她作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十余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创作和理论方面为上海搭建了平台、积蓄了能量,使得今天的上海书法仍然走在时代的前列,仍然引领全国。</h3> <h3>纵观周先生的书法作品,最能够表现其创新特色的当属行草一路的作品,在楷书和其他书体方面亦有创新之处。周先生的书法特点表现在用笔、结体与章法三个方面。</h3> <h3>一、周慧珺先生的书法特点</h3><h3>周先生书法结合了碑学与帖学的长处,在雅俗之间找到了和谐,取得了成功,也在文人气息浓厚的海派书法基础上更加拓展了书法的表现空间。周先生的书法既取法帖学,又融入了魏碑特点,加以汉晋简牍的用笔之法,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形成了其用笔刚健雄强、风格豪放明快的特点。周先生在用笔方面并不强调纯用中锋,她追求的是灵动与多姿,在用笔上追求的是妙于起倒,达到八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1]在章法布白方面周先生强调合理处理虚实的表现力,她重视运用"虚实相生"和"知白守黑"的原理,不让一字一行一处平平实实,总是大与小、粗与细、正与侧、长与短组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气势和力量,又从黑白错落的分割中,构成气韵生动的画面。她把书法艺术中的黑白进行了辩证处理,把空白处看作是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字由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为艺术品。"[2]这也正是周慧珺先生一直追求的艺术风格。</h3><h3><br /></h3> <h3>1.粗犷的线条,强烈的对比</h3><h3>周先生在用笔方面并不强调笔笔中锋,而是追求用笔的灵活与生动,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是以中锋用笔为主,只不过为了增加作品的灵动与生机,时时增加一些侧锋用以调整作品的风格。用笔善用锋,毛笔的锋颖在其尖端聚拢为一个小的尖锥状态,但就是这么小小的一戳笔毛在书写的过程中却会呈现出无穷的生命力。中锋和侧锋就是其表现之一。在书法的用笔中以中锋为主而侧锋也处处可见,中锋用笔以表现书法的厚重,侧锋却能够显示出轻盈和愉快,突出用笔飘逸的美感。周先生书法在点画处理方面独具特色,常常夸张笔画的长度、粗细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效果。</h3> <h3>在这些作品中,周先生在点画用笔上追求夸张与变化。如同样的一个"一"字,其所处理的方法就完全不同,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沁园春·雪》中唯一的"一"字用笔枯淡而其体势宽博,左右伸展直接进入左右两行的势力范围之内,犹如界格一般把此行分为上下两半。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扇面中两个"一"字均处于一行的开头,它们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平一侧,在写法上极尽变化之趣,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笔画的书写中周先生常常夸张字中的一笔或者几笔,有的用墨枯淡,有的用墨浓重,全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精心安排。《沁园春·雪》中"莽、驰、折、天"等字的末笔、"一"字、"冰、长、输、成"等字中的部分笔画均进行了较大的夸张,使得通篇章法灵动、气势饱满。灵活的处理在同一件作品里还有"如"字极度压扁的态势,致使该字的最后几笔好像黄庭坚草书的一横。这些处理方法在杜牧《山行》中对"人"字压扁的处理,对捺画的夸张,"远"字起笔的粗重,"上"字竖画与两横的对比,"云"字末笔(简化字云的一笔书写)与"雨"的对比,"红"字起笔与后面笔画的对比均强烈而生动。这些笔画的姿态和书写在风格上与黄庭坚极为接近,正如沃兴华先生所论:"黄庭坚的草书将点画两极分化,要么长线,要么短点,长的更长,短的更短,点线组合的对比关系特别夸张。"[3]周先生对宋四家用功甚勤,宋四家的风格特点也在其书法作品中充分表现,苏、黄、米的风格在周先生书作中时有表现,黄庭坚用笔的对比、夸张和线条的凝练、力度都是周先生所追求的。</h3><h3><br /></h3> <h3>周慧珺先生书法中部分笔画的书写特点还表现在构字部件中,并且这些写法大多比较固定,如图例中的"修、少、年"等字,还有"辶、忄、亻、弓、双耳旁"等偏旁,在周先生的其余作品中也常常采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写法。</h3> <h3>2.雄强的字势,夸张的结字</h3><h3>在传统的书论中,对结体取势常常用结字、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等称谓,其研究对象都是对单个汉字书写美感的探讨。在现代汉语中,汉字的间架结构不外上下、左右、内外(全包围)和半包围这四个大类,但书法的研究还有字的中心点(重心点)、中心线、水平线、外轮廓等内容。结体取势与写好一幅字有重要关系,"能结构不能用笔,犹能成体;若但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字体结构,自成篇章,小大正欹,不律而合。"[4]周慧珺先生书法在结体取势方面强调构字部件的大小、墨色、轻重等方面的对比与变化。</h3> <h3>单纯的点画用笔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基本功方面的造化,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与把握,还不能造成在块面分割上的视觉冲击力。在块面分割上,结体取势以及用笔轻重就是其构成要素。周慧珺先生的结字常常采用用笔轻重的对比以增加字势的飘逸与美感,草字头常常采取倾斜之势,也有写成三点状态的,这样缩小草字头部件而增大其余构字部件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另外如图例中的&quot;救&quot;字左重而右轻,对比强烈;&quot;年&quot;字取纵向之势,字体颀长,与上面的&quot;少&quot;字和下面的&quot;头&quot;字形成纵放收敛、动静结合之势。&quot;少&quot;字取倾侧之势主笔为粗重的短竖,撇画颀长而夸张,直接冲入下行之中,动感十足;&quot;年&quot;字之下的&quot;头&quot;字取横向之势,左上与右下部分用笔粗重而其余部分用笔较轻,整个字势取横向稳重之势,在小小的一行里,三个字姿态各异,在变化中稳定和谐,也在章法上活跃生姿,用墨上采用V字型构图,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达到了充分的和谐。</h3> <h3>在结字上周先生的书法作品还常常采用错位的方式以增加字体的动态美感,加上笔画的长短轻重的变化与搭配,独显出了周先生在碑帖结合上的一向追求,这些不独在其行草作品中特色鲜明,在其楷书中也同样处处流露。《岳阳楼记》和《念奴娇》词中处处可见结体方面的创新之处,并且笔画的写法方面更有二爨一路明显带有碑派风味的写法。在结字上多有压扁字体的写法,这也正如沙孟海先生评价北碑特点的"横画宽结""斜画紧结"之特点。</h3> <h3>3.错落的章法,生动的构图</h3><h3>周慧珺先生的书法在章法上也特点鲜明,其用墨的浓淡枯润、字体的大小斜正、章法的错落有致等方面均体现了其生动鲜活的艺术追求。小的章法一般指字群的排布和对行款的处理,蒋翼谓:"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5]字群的排布实际上是安排字在空间的占位的形式,需要注意虚实对比和黑白分明,不仅要从实的方面去考虑,也要从虚的方面去安排布局。周慧珺先生书法在章法布白方面力求知白守黑与虚实相生,她在字间、行间总是力求在变化之中求和谐,在气韵生动中产生力感和气势。楷书作品《陋室铭》斗方虽然界格方严,但字的大小轻重各不相同;在行楷之中掺杂隶书的笔画,凸显朴拙之气;字体取势在方严之中多有横扁字例,碑派气息扑面而来。</h3> <h3>留白是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留白与墨分五色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周慧珺先生十分强调布白的价值,在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这方面的创新是她一生的追求。正如她在《书道苦旅》中所说:"字是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为艺术品。"在空白的处理方面,周先生灵活处理,在楷书、行楷书体作品中采用疏朗的布局,空白均匀舒展;在行书、行草书体作品中,空白的处理率意自然,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周先生的书法碑帖结合,在章法的处理上自然游刃有余,再配合用笔的轻重、结体的灵动,在章法上灵动多姿。其行草书作品留白的艺术丰富多彩,如杜牧《山行》诗总体采用疏朗有致的构图,但其中"远""人""二""红""枫"等字的横扁取势,既协调了章法又增添了新趣。第一行"远"字后几个字采取纵向取势,字势紧凑,留白空间较大,加上第二行"斜"字竖画的夸张布势,空白的处理大胆而生动,第三行右边的空白处理同样精彩,由于有"人"字一捺和"处"字一捺的分割,整个行气便"活"了。</h3> <h3>章法的构成还有字形的外部轮廓和行气(汉字书写的纵轴线),周先生取法宋四家内容较多,尤其是黄庭坚的风格在周先生书法中的表现较为明显,因此这方面的章法表现也是明显的。黄庭坚书法的纵向轴线多是错综复杂式的,在章法上错落频繁,当然处理得好可以是变化多姿,处理不好则会凌乱不堪。周先生的创新几乎是一生的追求,因此在这方面的尝试是成功的,在章法上的新颖之处也对当代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h3><h3>&nbsp;</h3> <h3>二、周慧珺先生的书学贡献</h3><h3>周慧珺先生是上海书法界在新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继承海派书法传统并在碑帖结合方面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之一。周先生作为海派代表书法家沈尹默、白蕉、翁闿运等人的嫡传弟子,融合了晋唐帖学的温柔敦厚和北碑一路的雄强风骨等方面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书法特征。对上海书法温柔典雅有余而磅礴气势缺乏的弊端也进行了弥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复兴繁荣之际,周体书法影响遍及全国,学习者风靡全国,其字帖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周先生的书法生命力是长久的,并不是在短期内才具有的那种"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快餐文化,周先生的字帖一版再版,印数巨大,行销海内外,多少年来一直是艺术类书籍中的畅销书。周先生长期引领中国书法的发展繁荣,也长期担任上海市书协的领导工作,在她的引领之下,上海书法的发展生机勃勃,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在书法的发展上具有展示和示范作用。周先生在书学方面的贡献不仅仅是自己在碑帖结合方面所做出的继往开来的示范效果,更在于她依托海派重振上海书法雄风并且让上海书法持续发力这一方面。</h3> <h3>其实海派书法也是受到碑学影响的,就是海派帖学复兴的代表人物白蕉先生虽然反对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观点,但他并不一味地反对碑学,而是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比较充分地肯定了碑学的发展。白蕉先生肯定了碑学和帖学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在学习中也不偏向于某一方面,而是各取所需,并且充分学习碑帖的长处,用以达到学习的效果。他反对在碑学、帖学方面的相互对立和攻击,很宽容地主张学习中要相互取长补短,正如他自己所说:"单学帖者,患不大,不学碑者,缺沉着痛快之致。"[6]虽然白蕉先生一向对魏晋风度崇拜有加,但在书法的学习方面他并不固步自封;虽然他对包、康二人的观点极为不满,但是他对碑学并不一概否定,在学习中他强调取长补短,吸收各自优势。沈尹默先生是帖学代表,但其青年时期学习过北碑,回归帖学之后也并不抱残守缺,在创作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帖学的复兴和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所取得的帖学成就既有回归经典、赓续传统帖学之功,又是在碑学偏颇发展基础上的补偏救弊,这正是自其青年时期就开始的努力:沈尹默经过青年时代的北碑学习,对书学有了科学的认识,从而选择了向经典回归,突破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7]</h3> <h3>周慧珺先生在继承海派帖学丰厚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临习的书体篆、隶、楷、行、草之外,还有榜书和小楷,甚至蝇头小楷都是她用功之处。为了增加笔力和变化,周先生还广泛临习北魏碑刻、汉魏简牍帛书,对不同的书写载体详加体悟,对魏碑体书法更是用功甚勤。碑派书法追求的是雄强壮观之美,与帖学所追求的秀润中和之美截然相反,碑学之美是一种质朴、阳刚、雄壮的质感。周慧珺先生在碑学追求中并不偏激,在碑帖结合中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既增加了碑学的优势和长处,又不失帖学的和谐与潇洒。</h3> <h3>周慧珺先生的书法风格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影响不仅仅是在上海,也不仅仅是对海派书法的发展与贡献。其书法对整个新时期的书法影响都是很大的,其书法的示范意义直至今天依然是突出的,21世纪初周慧珺先生的书法字帖《草书千字文字帖》、《三字经行书字帖》不仅印数多,而且也有了再版和新版,这充分说明其书法广受欢迎,也说明其探索是成功的,其影响是持久的,其影响范围也是很广的。在新时期的书法发展史上,周先生的影响难有超越,其书法贡献也是居功至伟的。</h3> <h3>2.依托海派,重振雄风</h3><h3>周先生在主持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期间,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坚韧的性格干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工作。在展览展示方面她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展示上海市书法实力的规模巨大的"新世纪首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成系列的连续的展览"上海中青年书法篆刻精品系列展"以及上海书法汇报展、海派书法晋京展、上海与兄弟省区市联展等等,在展览展示的同时还出版作品集,对上海市书法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书法理论方面,周先生的举措是不惜花费大量资金为书协会员和理论界专家出版专著,比如《康有为与清代碑学运动》《王羲之传论》《宋代帖学研究》等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论研究系列的专著。这些理论举措促进了理论研究的力度,为"海派书法"理论建构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上海市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周先生退居二线以后,她仍然以自己的影响力在为上海市的书法事业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h3> <h3>正是有了周先生在书法展览和理论方面充分的准备和奠基,在其继任者周志高先生接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后才会有继续发展,2013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在上海市市委宣传部等单位领导之下主办了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这次的书法盛会历时三个月,组织了二十余项活动,从展览、比赛到书法理论研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与国际接轨,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广泛,对书法走出国门起到了积极推广作用,比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理论研讨会就是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理论研讨会。这次组稿收到国际国内共三百多篇高质量的稿件,研讨会也是高水准的讨论,涉及到书法在当今的众多关键性的问题,对于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不间断的持续发力的推动就是在周慧珺先生大力推动之下的继续发展,周先生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书法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nbsp;</h3><h3>(本文摘录自《周慧珺从艺六十周年书法学术研讨论文集》)</h3><h3><br /></h3> <h3>周慧珺百科</h3><h3>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h3><h3><br /></h3><h3>中国著名书法家周慧珺,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以节临米芾《蜀素贴》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h3><h3><br /></h3><h3>1965年 由书刻会选送作品参加"中国现代书法展览"。 1972年 行书杜牧《山行》刊登于《人民中国》, 1974年 出版《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nbsp;&nbsp;&nbsp;</h3><h3><br /></h3><h3><br /></h3><h3>1975年 进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书法创作。&nbsp;</h3><h3><br /></h3><h3>1980年 应日本北陆书道院邀请赴日访问及交流。&nbsp;</h3><h3><br /></h3><h3>1981年 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nbsp;</h3><h3><br /></h3><h3>1986年 获上海文联首届文学艺术奖。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长恨歌》楷书字帖。&nbsp;</h3><h3><br /></h3><h3>1988年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周慧珺古代爱国诗词行书字帖》。&nbsp;</h3><h3><br /></h3><h3>1989年 任第四届全国书法展览评委。&nbsp;</h3><h3><br /></h3><h3>1991年 赴深圳,与张成之联合举办书法展览。&nbsp;</h3><h3><br /></h3><h3>1994年 为庆祝上海大阪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参加上海书法家代表团赴大阪访问及书法交流。&nbsp;</h3><h3><br /></h3><h3>1995年 当选第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nbsp;</h3><h3><br /></h3><h3>1996年 赴美参加旧金山东西方画廊举办的书画展览。&nbsp;</h3><h3><br /></h3><h3>2004年 续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h3><h3>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