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退下来以后,每天除了接送上幼儿园的孙子,属于自己的时间的确很多。闲暇时,或与好友结伴畅游于山水之间,或与儿时伙伴品茗叙旧聊天,或在微信朋友圈里寻找亲朋好友们的蛛丝马迹。总之,每天总想找寻一些新鲜的事儿消磨时光,但却总是不自觉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而更多的时光是在温馨的回忆里去寻找曾经深深打动过我们的那些人和事。 我小学四年级以前的班主任冯秀芳老师,就是埋藏在我记忆深处最使我感动最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一段美好的回忆。</h1><h1> 我小学四年级前曾经就读于原六合县某某中心小学(为了避免引起某种误会,请允许我把学校的真名隐去)。自从我离开那所学校以后,至今已有将近五十余年没有机会再踏进那个校门半步,但在我的脑海里仍旧依稀记得那个校园的大概轮廓。学校的中间横垣着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沟,宽约四五米左右。水沟的南岸参差不齐地生长着一排茂密的垂杨柳,垂下的柳枝漫不经心地游荡在清澈的水面上。北岸整齐划一地䇄立着一排高耸入云的白杨树,风吹打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许多人在拍手鼓掌。整个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连接两个校区的是一座小桥。所谓小桥,实际上就是用几块石板搭就而成,水沟中间立着几块石礅,石板一头搭在岸边一头搭在中间的石礅上,两边一连接便成为南北校区唯一的通道。这条水沟是附近几个村庄排泄暴雨积水的唯一通道。雨季来临时,石板桥常常被过境的积水冲得东倒西歪,学生通过的时候非常危险。学校的食堂在南边。那时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是自带中午饭,饭凉了就拿到食堂热一下。当时学校有个规定,一至三年级学生在南校区上学,为的是避免低年级学生上下学或中午吃饭时经过那座危险的小桥。三年级前我一直在南校区读书。当时冯秀芳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h1><h1> 在我已经模糊的记忆里,那时的冯秀芳老师大约三十岁左右,身材不高但很匀称,留着齐肩短发,圆圆的脸庞,戴一副眼镜,有一双明亮而温柔的大眼睛,白里透红的脸上始终充盈着笑意,走起路来脚步细碎而匆忙,给人一种来去匆匆的感觉,喜欢把书本放在腋下夹着,另一只手上似乎永远捧着一盒粉笔,粉笔盒里斜放着一只黑板擦。 每次冯老师走进教室,往讲台中间一站,喧闹的教室顿时就安静了下来。冯老师用她那温柔而又清亮的普通话说一句"同学们好",齐刷刷站立起来的同学们立刻齐声回答一句"老师好",随着冯老师"请坐下"的指令刚刚发出,全班同学又都齐刷刷地坐了下去。 </h1><h1> 冯老师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听起来十分好听。那时候我们最喜欢上冯老师的语文课,喜欢听她清晰而富有深情的朗读声: </h1><h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h1><h1> 这是冯老师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唯一的声频印记。 </h1><h1> 冯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的呵护和关爱。我清楚地记得,南校区大部分教室都是附近村庄王姓大地主家的宅院和祠堂改造而成的,许多教室中间都竖立几根粗壮的梁柱。一次,冯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课间突然停顿下来开始提问。恰在此时,一位谷姓同学正在全神贯注地拿铅笔在他身边的梁柱上涂鸦,完全没有注意听讲。于是他被冯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站了好长时间脸蛋憋得通红也回答不上来。这时,冯老师手里拿着教鞭(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老师上课时手里都拿着一根细细的木质教鞭,不断地在黑板上指指点点,每指点一下黑板就会发出哒哒的声响)微笑着慢慢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询问他在梁柱上画些什么。毕竟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六七岁左右,又都是农村孩子,没有见过世面,一下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冯老师见状赶紧抚摸着那位同学的头不停地安慰着。怱然不知道是谁大声喊道:哎哟哎哟……臭死了……臭死了……随后谷姓同学身边几个男女生一边拿手捏住鼻子,一边指着谷姓同学:他拉屎啦……老师,他拉屎啦……。这时,冯老师赶忙把手伸进那个同学裤子里摸了一下,然后一面要求大家自习,一面不容分说抱起那个同学就往教室外面走。</h1><h1> 后来我们才知道,冯老师把那个同学抱到她宿舍里,用热水把他浑身上下洗了一遍,又从附近老乡家里借来衣服给他换上,再把他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这才回到教室上课。放学以后,冯老师亲自骑自行车把那个学生送回家,还向他的父母说明了情况并表示了歉意。第二天上语文课的时候,冯老师特意在课堂上打招呼,要求今后谁都不许提这件事,不许嘲笑挖苦同学,以免伤害同学自尊心。而且,从此以后,对于那些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冯老师再也不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而是在下课的时候把他们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进行批评教育,并且认认真真地帮助他们䃼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深得同学们欢迎。</h1><h1> 在我的印象里,冯老师特别乐于帮助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而不是嫌弃他们,更不会放任自流。班里许多同学放学回家后需要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甚至干农活,一些同学连课外练习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严重影响学习成绩。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冯老师总是利用家访做这些学生家长的说服教育工作,希望家长能够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要求这些学生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学校帮助他们补习功课。据说当年班里有位女生,不仅成绩差,而且父母都生病住院,家里的哥哥姐姐也都需要人照顾。于是冯老师就把这位女生留在身边整整二十天,每天晚上帮她䃼习功课,还自掏腰包提供吃喝,帮她洗澡洗衣服。难怪班上许多同学私下里都称呼冯老师为冯阿姨或者冯妈妈。也难怪由冯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每次期末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h1><h1>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从南校区转到了北校区上课。正是那一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使得冯老师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坎里,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h1><h1> 记得那一天,滂沱大雨从早晨开始下起,一直下到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还没有停歇。学校中间那条水沟已经涨满了水,积水汇聚成湍急的水流在水沟里急速地流淌。石板桥面已被流水淹没,时隐时现,随时有被洪水冲塌的危险。石桥两端站着五六名老师,在极力劝阻那些跃跃欲试想要从桥上通过的学生。风雨中,有些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趁老师不备从桥上飞奔而过,随即引起一阵欢呼。我一手拿着饭盒,一手擎着油纸伞挤到了桥头。我突然发现,冯老师也打着一把红伞站在南岸挢头帮助劝阻想要过桥的学生。猛然间,我们两个人的目光碰到了一起。冯老师迟疑了片刻,立刻冲我挥挥手,示意叫我不要冒险过桥。我也迟疑了片刻,但说时迟, 那时快,趁着桥头老师没注意,我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嗖"地一下向南岸飞奔而去。真是事有凑巧。正当我一只脚踩在桥面上,另外一只脚踏到南岸的一瞬间,脚下的石板因泥土松软而陷落,只感到脚下一软,身体前倾,饭盒和雨伞全部失手掉进水沟里被水冲走,身体也因失去重心而滑落到岸边的水里。在这危急时刻,只见冯老师扔掉雨伞,一个箭步冲上来,一把抓住我的双手用力把我从水中拉上岸,然后劈头盖脸冲着我喊道:“你不要命了!怎么这么不听话呀。你看看,多么危险呀?”雨水湿透了冯老师全身的衣服。我已被吓傻了,怔怔地望着冯老师,一时不知所措。 </h1><h1> 愠色瞬间就在冯老师的脸上和眼睛里消失了。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与和蔼。她把我带到她的宿舍,拿条干毛巾擦干我身上的雨水,找来一套很不合身的衣服给我换上。此刻,我就像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孩子,任凭家长摆布不敢反抗。我以为冯老师还要严厉地批评我,正低着头等待着她的雷霆万钧。然而,让我等来的,却是冯老师亲手为我做的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和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那一刻,我那幼小的心灵深处被触动了,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也就在那一刻,冯老师面带疼爱的笑容以及浑身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形象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那碗热腾腾的姜汤和那碗香喷喷的蛋炒饭也永远和冯秀芳老师紧紧地连在一起。 </h1><h1> 后来,据说那天暴雨过后,学校向公社递交一份紧急修桥报告,而且很快就在原址修建一座坚固的小挢。 </h1><h1> 此事发生后不久,我们全家下放到偏远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随之我也转学到下放所在地的乡村小学继续读书。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冯秀芳老师。但是,不知道是何种原因,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我喝到姜汤和吃到鸡蛋炒饭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冯秀芳老师的身影。 </h1><h1> 光阴荏苒。随着时间慢慢地流逝,我们都已经不再年少,工作、学习、结婚、各种应酬以及挣钱养家糊口等等逐渐成为生活的全部,往事如过眼烟云悄然散去,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也在脑海里逐渐模糊、淡忘。但每次一提到老师,冯秀芳老师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眼前,随即就会想起那碗姜汤和鸡蛋炒饭,眼里慢慢就会湿润起来。</h1><h1> 前两年小学同学聚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叙着往事,最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冯秀芳老师。我也会再一次同大家分享热腾腾的姜汤和香喷喷的鸡蛋炒饭的故事。其间我提议大家抽空一定要找到冯老师去看望她老人家。算下来,那时的冯老师大概已有八十岁了。是呀!冯老师已经退休多年。我们这些曾经的孩子也已经步入老年。该抽点时间去看望曾经引领并且帮助过我们的那些人了。谁承想,我的话音刚落,随即一位小学同学一拍大腿,不无遗憾地透露一个惊人的消息:冯秀芳老师已经去世了。顿时,大家都沉默下来,无不感到惋惜和悲叹。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感到异常沉重。多好的老师啊,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学生们的感恩就离开了我们。随后我向那位同学打听冯秀芳老师后来的一些情况。但这位同学对冯老师的情况也了解得不多,只能说出个大概情况。原来我转学离开后,冯老师一直在那里教书。改革开放后,冯老师调到县城一所中学继续担任语文教师。退休后也一直住在县城里。后来听说身体一直不大好,再后来就没有音讯了。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冯秀芳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我想,冯秀芳老师把她毕生精力献给三尺讲台,该是莘莘学子们多么大的幸运啊!我为自己曾经是冯秀芳老师的学生感到幸运而骄傲! </h1><h1> 我深深地怀念着好老师冯秀芳!永远忘不了那热腾腾的姜汤和香喷喷的鸡蛋炒饭。 </h1><h1><br></h1><h1> 2018年5月30日于瑞园</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