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8年4月30日,乘坐卡塔尔航空班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前往摩洛哥、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为期15天的旅行。</h1> <h1>经过10个多小时的飞行,航班降落卡塔尔多哈机场。做短暂休息后,转飞么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图为机翼下的多哈夜景</h1> <h1>这是第二次在多哈机场转机,机场候机厅的吉祥物还是三年前看见的,有点旧地重游的感觉。</h1> <h1>在此店购买了一只有当地特色、手工制作的金属杯,好友建五为我们抢拍了这张照片。</h1> <h1>候机厅内匆匆而过的着民族服饰的旅客</h1> <h1>卡塔尔航空的餐饮口味有点怪,享用不了。吃了一半胃不舒服,赶紧停止用餐,向空姐连要了两杯白开水,胃才有所缓和。说到卡塔尔空姐,发自内心要夸两句,不仅端庄有亲和力,而且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象国内航班空姐那么高冷。</h1> <h1>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东部以及东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邻西撒哈拉,西部濒临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摩洛哥最早居民为柏柏尔人,历史上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统治,公元788年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国。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摩洛哥先后遭法国、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的一个地区则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1956年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国名为摩洛哥王国。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摩洛哥虽属非洲,但绝大多数却是白种人。</h1> <h1>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距首都拉巴特仅88公里。这里濒临大西洋,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知道卡萨布兰卡缘于电影《北非谍影》。图中白色墙体的咖啡馆,系按照电影中的咖啡馆仿造的。换种说法,《北非谍影》中的里克咖啡馆,是在好莱坞电影棚里搭设的。电影走红后,聪明的卡萨布兰卡按摄影棚中咖啡馆的原样,把它"搬"到了该市,据说此咖啡馆生意还算红火,慕名而来者不少。</h1> <h1>我们到达卡萨布兰卡恰逢周末,著名的鸽子广场上游人如织,多数是家长在陪同孩子游玩。</h1> <h1>广场上的当地游人中,女子多数穿着传统服饰、戴着彩色头巾,也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h1> <h1>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该清真寺三分之一面积建造在大西洋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来自海上来。清真寺外立面用米白色大理石砌成,清真寺长200米,宽100米,高60米,占地约9公顷,看上去很气派。该清真寺由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发起捐建,于1987年动工,1998年落成,全部工程耗资5亿多美元。该清真寺也是西北非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清真寺。寺前的宽大广场可容纳8万人聚礼,宽敞明亮的祈祷大厅可同时容纳2万人祈祷。</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在拍照的我,也成了片中人</span></p> <h1>清真寺光影</h1> <h1>清真寺光影</h1> <h1>富丽堂皇的大厅</h1> <h1>卡萨布兰卡的迈阿密滨海大道,是卡萨布兰卡最美丽、最迷人的地方。漫步在海滨大道,迎着海风,瞭望着蓝色的大西洋,怎么也想向不出这是非洲的地域。拍摄风景的时候,一群玩滑板的孩子闯进了我的镜头,缠着我给他们个人拍照及合影,他们不用微信,只好用手机反拍我相机屏幕上的照片。看着他们一个个开心的笑脸,我也有种幸福感。</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海滨大道留个影</span></p> <h1>海滨大道旁,竖立着几块摩洛哥国家足球队挺进2018俄罗斯世界杯的大幅宣传广告牌,这让我这个足球迷心里五味杂陈。小小的摩洛哥也能杀进32强,中国足球何日能圆冲出亚洲,挺进世界杯之梦?</h1> <h1>海滨大道大堤上的灯塔,是卡萨布兰卡在大西洋上的一座地标性灯塔。</h1> <h1>一艘艘远洋货轮"漂荡"在海天一色的蔚蓝中,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啊!</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政治首都。拉巴特大区人口约212万。</span></h3> <h1>拉巴特老城一角</h1> <h1>乌达雅堡,位于拉巴特的老城区,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经被葡萄牙和法国人所占领。城内居民的老宅子也是蓝白外墙,小巷内摆满了地摊,传统的市井生活在今天仍然继续。乌达雅堡平台,是观看全城及大西洋的最佳高地。</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哈桑大清真寺遗址是拉巴特的象征,它曾是摩洛哥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1195年,长183米,宽139米,四周有16道大门。1775年的一场地震将这座美丽的建筑夷为瓦砾</span>,残存的300多根断柱和哈桑塔,至今看起来仍然雄浑壮观。<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为高大的棕红色土墙遗址、大门、及骑马卫兵</span></h1> <h1>远眺哈桑大清真寺遗址</h1> <h1>竣工于1971年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建造在哈桑清真寺遗址对面,陵墓建筑为典型伊斯兰风格,白色大理石的主体,金字塔形的屋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陵墓左侧建有清真寺和讲经台。墓室里安放着穆罕默德五世国王的石棺和哈桑二世国王及胞弟阿卜杜拉亲王的石棺。<br /></h1> <h1>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四面都有着红色服饰、乳白色披风的卫兵守卫。</h1> <h1>姑娘拍照我闭眼</h1> <h1>拉巴特皇宫占地面积较大,游客仅可入皇宫外围花园参观,止步于皇宫大门。皇宫正门前由各兵种卫兵守护,据说是防止某一军种人员背叛。</h1> <h1>摩洛哥的非斯古城建于公元9世纪,是四座古老皇城中的一座,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在公元13至14世纪菲斯最鼎盛时,非斯曾成为了马里尼德王国的首都。古城中的许多建筑和遗迹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其中包括伊斯兰学校、集市、宫殿、民居、清真寺、喷泉等等。尽管国家的政治首都于1912年迁到了拉巴特,但是非斯仍然是摩洛奇最主要的文化中心和宗教中心。蓝门是菲斯中世纪古城的标志。地导介绍,游客一般都是由此进出菲斯中世纪古城。入城,蓝色的马赛克城门欢迎您;出城,绿色的马赛克城门欢送您。文化古都,礼貌待客,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h1> <h1>非斯古城老街是当今世界这类街区中最美丽的街区之一,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非斯古城阿拉伯人居住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据说老街有9000多条巷子,简直就是"迷宫",如无地导引领,外国游客一般会进得去,却出不来。图为我们参观的一间金银饰品手工作坊</h1> <h1>老街区狭窄的巷子七拐八拐,对外国游客来说,无任何规律而言。尽管街道狭窄,但两旁店面、作坊鳞次栉比,大部分为前店后坊,许多店内服务人员既是店主,又是传统手工艺人。</h1> <h1>着乳白色长袍者为我们的地导,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他对穆斯林文化及当地人文的了解可以用精通来形容。按他的说法,无当地向导领路,古城进得去,出不来。</h1> <h1>古城内的古兰经学院建于1350年,是唯一一所内部建有清真寺的学院。整座建筑装饰十分精致,屋檐、墙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头雕刻美丽而繁复。</h1> <h1>学院建筑长廊内的一位女士进入了我的镜头,瞬间我按下了快门,抢拍了4、5张,那是一张多么标致的脸庞啊。</h1> <h1>老街门面一般都是前店后坊,坐在店门前的老者目送着来来往往的顾客人和游人。</h1> <h1>古城居民至今保持着中世纪的生活风俗和生活方式,老街运输方式仍以毛驴、骡子为主,满载货物的小毛驴常常就与游客并行。据说,摩洛哥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毛驴最多的国家。</h1> <h1>摩洛哥的羊皮制品举世闻名,而古城菲斯更是摩洛哥手工艺品之都。古城中的"皮革染色作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菲斯古城旅游的特色景点。古城中心一皮制品商店的三层走廊,是观看皮革染色作坊的最佳位置。据介绍,染色作坊建于18世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工匠们站在混合着染料、鸽粪、尿液的染料缸中,进行着传统的手工皮革 制作。他们拿着一块块鞣质的皮革,在巨大染缸的边缘上抖来抖去,进行染色。一进入皮革店,店员们就给每位游客几枝薄荷叶,不然你可真受不了那强烈的嗅觉刺激。</h1> <h1>非斯的皮革染色原料为纯天然,五颜六色的染缸如同一张张美丽的画板,蔚为壮观。图为两位工匠正在一只染色缸中揉制皮革</h1> <h1>皮革染色作坊就设在此皮革店的后院内,图为皮革店二楼一间女式皮衣陈列室</h1> <h1>游览菲斯古城时,碰到一群当地的学生也在参观。见到我们这批"老外"时,他们用"中国、你好、欢迎"和我们打招呼,还主动要与我们合影,从他们的笑容和眼神中,你读出的是友好和纯真。</h1> <h1>看,她们笑的多开心。</h1> <h1>非斯古城内有座设立于公元859年的卡罗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高等学府。遗憾的是已过了参观时间,只好透过大门向里张望一下,并留下了这张图片。</h1> <h1>离开非斯前往舍夫沙万的晚上,途中入住一小镇酒店。图为酒店泳池倒影</h1> <h1>酒店门前街道中心花园内的青铜雄狮雕像</h1> <h1>晨曦中漂亮的街心花园、以及宽阔街道两旁高大的棕梠树。</h1> <h1>去过突尼斯的蓝白小镇,那里的风情让人难以忘怀;也去过希腊的圣托里尼,那里圣洁的蓝白永远驻留脑海挥之不去。这次出游前做功课,知道在摩洛哥也有个叫舍夫沙万的蓝白小镇,这吊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h1> <h1>舍夫沙万实际上是个很陈旧的小镇,但这里热爱生活的百姓,将蓝天白云扯下涂抹在了墙上。小镇迷人的不止是色彩,还有那高高低低、曲里拐弯、极富立体感的街道,以及那高低不平街道两旁的特色小店,更显得多了几分神秘。</h1> <h1>站在小镇中心广场边一家小餐馆三楼平台上,可府瞰蓝色小镇的全貌。</h1> <h1>登高望远,蓝色小镇的又一角。</h1> <h1>小餐馆露台上的食客</h1> <h1>透过餐馆阳台上的窗格栅拦所拍外景,别有一番风味。</h1> <h1>舍夫沙万蓝色的天空之城,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随手拈来都是美丽的明信片。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爬坡上坎,走街串巷,尽情领略蓝色天空之城的独特魅力。导游介绍,图片中这条台阶小巷是兰色小镇出镜率最高的拍摄景点。</h1> <h1>中外两批姑娘在此巷口摆出各种Pose拍照,游览时间有限的我们干着急,只好将美丽的姑娘们的倩影收入镜头,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h1> <h1>看!开心的姑娘们翻着花样拍美照,我也乐得作她们的特约摄影师哟。</h1> <h1>窄窄街道两旁的小手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h1> <h1>这户人家审美标准一定能入大家的法眼吧</h1> <h1>姑娘们色泽艳丽的服饰及头巾,与蓝色的建筑外墙很搭配,有种更加纯净的视觉效果。</h1> <h1>专心看手机的美美</h1> <h1>这是穿着出租的当地特色服饰拍照的年青人,这打扮与舍夫沙万当地人别无二致。</h1> <h1>在蓝色小镇上留个影吧,回去可以与突尼斯蓝白小镇、圣托里尼蓝白小镇所拍照片作一对比。</h1> <h1>对于喜爱摄影的我来说,小巷内队友的背影,是我跟上队伍不走失的向导。</h1> <h1>有"欧非大陆纽带"之称的摩洛哥古城得土安,是一座白色的古城。古城内,各种安达卢西亚建筑到处呈现,别有一番欧、非建筑融合之风情。</h1> <h1>白色古城名符其实,抬眼望去,山边房屋一片雪白,好在有黛山、绿树、红旗的陪衬,阳光下白的才不那么令人目眩。</h1> <h1>得土安皇宫不对外开放,我们仅围绕皇宫广场转了一圈。皇宫正门、及各个角落都有着不同制式军装的各军种卫兵执岗、巡逻。</h1> <h1>外宫长长的走廊</h1> <h1>走过长廊的妇女</h1> <h1>得土安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残存城墙上的古炮依然坚守岗位。</h1> <h1>古城墙上的鲜花与路灯</h1> <h1>得土安古城内的老街道有无数长长的走廊、透光的凉棚、七拐八拐的通道,别有民族特色。</h1> <h1>透光的顶棚能遮光挡雨吗</h1> <h1>打扫门店的业主</h1> <h1>摆摊的老妇人</h1> <h1>街角、门廊等随处可见悠闲、慵懒的猫星人</h1> <h1>许多民居建在一直向上的通道台阶之上,中间为何有个圆顶小门廊?导游在前面引路,没来得及问她,猜测是用于支撑两边墙体的吧。</h1> <h1>丹吉尔(Tangier)是摩洛哥北部历史悠久的海港古城,全国最大旅游中心。 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距亚欧大陆仅11到15公里,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东进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只,都要从这里经过或停泊,大西洋东岸南来北往的船只,也要在这里调整航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丹吉尔是公元前6世纪,由腓尼基人所建造,被称为丁吉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h1> <h1>在去酒店途经港口广场时,遇到一所中学在举办露天演唱会。</h1> <h1>散场后,可爱的学生们争着和我团友拍照,并跟我们学几句中文。</h1> <h1>多么天真、纯洁、可爱的孩子啊</h1> <h1>我们所住酒店门前隔条马路就是大西洋,进入房间一放下行李,我们就迫不急待地跑向金色的海滩。</h1> <h1>酒店不远处的丹吉尔老城一角</h1> <h1>海滩上散步的情侣</h1> <h1>繁忙的丹吉尔港口</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丹吉尔西面十二公里的斯帕特尔海角,是非洲大陆的最西北角,也是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处。耸立在海岬尖角上的斯帕特尔海角大灯塔,四方立柱形的塔身极像宣礼塔的造型,灯塔顶端夜间发出的强烈光束,为来往于直布罗陀海峡的船只导航。灯塔的西边是大西洋,东面是地中海,能见度好时可清晰地看到两种海水之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span></h3> <h1>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岸礁石,与南非好望角的礁石有点相似。</h1> <h1>在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或"非洲洞"的洞穴,洞不算大,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面朝大海洞穴的洞口,竟然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的鬼斧神功的大自然杰作。</h1> <h1>看,阿拉伯装束的小伙子手机中已有了非洲洞的图像。</h1> <h1>背影</h1> <h1>丹吉尔城沿大西洋海滨山坡而建,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白色住宅、绿色山野和蔚蓝色大海交相辉映,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是非洲城市。</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丹吉尔赫赫有名的哈法咖啡馆,开设于1912年。它之所以非同凡响,不单单是由于有很多老牌的明星、如甲壳虫乐队等来摩洛哥的时候都光顾过这里,主要的还是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咖啡馆座落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高悬崖之上的多阶梯式露台上,悠闲的客人们面对直布罗陀海峡的汹涌波涛,端坐非洲,遥望欧洲,喝着摩洛哥特有的薄荷茶,观赏着山海相拥的绝美风景,画在景中,人在画中,那是一副多么美好的山水画卷啊!</span><br></h3> <h1>刚落坐20分钟左右,远处大西洋上空突然乌云密布,以为要有暴雨了,不曾想没一会,乌云又迅速散开,暖暖的阳光又倾洒在山坡之上。</h1> <h1>炎热的初夏,眺望着海天一色的美景,呷着清凉的薄荷茶,那是何等的悏意啊!</h1> <h1>临近海岸线的大西洋海面,是年轻人尽兴的天堂。</h1> <h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大西洋海岸享受一次异国他乡的浪漫。</h1> <h1>结束了摩洛哥的游程,我们在丹吉尔码头乘座人车混装船穿越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了西班牙、葡萄牙的第二段旅程。在此之前,我们穿越过马六甲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是我们去过的第三条世界知名海峡。</h1> <h1>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摩洛哥之间,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全长约90公里。该峡最窄处仅13公里,最宽处达43公里;最浅处水深301米,最深处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约375米。西班牙与摩洛哥之间,有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的互开客轮。</h1> <h1>属于摩洛哥的混装船虽不大,但船舱功能齐全、卫生整洁,酒吧、小卖部、自动售货机一应俱全。摩洛哥国旗在蔚蓝色的天空、及远岸白色建筑的映托下,显得特别鲜艳。</h1> <h1>航行在直布罗陀海峡上的货轮</h1> <h1>以航行在直布罗陀海峡的船舱为背景,留影作个纪念。</h1> <h1>半个世纪的校友、朋友及同事,在直布罗陀海峡上留个影吧。</h1><h1>别了,摩洛哥!别了,直布罗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