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郧阳三合汤旧时叫郧阳府三合汤,是鄂西北地区的一道知名美食,郧阳三合汤主要是牛大骨熬制的汤头、秘制卤牛肉、秦巴红薯粉丝,指甲饺(用薄面皮包裹少量馅料做成拇指大小的精致饺子,故称之),正宗郧阳三合汤以其汤汁儿浓郁、粉丝爽滑、指甲饺儿鲜香,牛肉片软糯弹牙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郧阳桥下的“王氏三合汤”最为有名,不仅本地十堰人爱吃,过往游客驴友的也闻香而至,还引来天南海北的饕客。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家只有小小店面的“王氏三合汤”作为地方特色名吃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榜上有名”节目,近年来央视的“味道”节目又多次介绍这道十堰名吃,使其美名远扬。每逢节假日,周边地区的人们或拖家带口或结伴而行,必赶早或驾着车赶百里路来到郧阳桥下,为得就是吃上一口正宗的“王氏三合汤”。其实,人们不仅仅为三合汤的鲜香美味儿而来,人们更看重的还是充盈在三合汤中的秦巴山区特有的至真至善的文化信息和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h1> <h3><font color="#167efb">指甲小饺</font></h3> <h1>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秋天,郧阳府开乡试科考,秦巴山区的莘莘学子纷纷赶往郧阳府应试。但是开考前一天天下大雨,往郧阳府去参加乡试的均州学子陈公子、郧西县学子李公子和房县学子王公子不约而同来到距郧阳城外二十里的杨溪铺泰山庙避雨,他们仨虽互不相识,但在并不宽敞的庙堂里三位公子彬彬有礼,互通姓名,当得知彼此均是赶考的贡生,惊讶不已,都视为有缘之人,他们在相互攀谈中通报各自的信息。原来三人均是商贩业主之后,均州陈公子的父亲开了一家粉丝作坊,利用本地特产红薯制作的粉条粉丝很是有名气。郧西李公子父亲是个屠夫,杀猪宰牛堪比庖丁,在郧西是出了名的好手艺。而房县王公子的祖上更是随唐朝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时落户房县的宫廷大厨,世代秘传了一手烹饪绝活。但是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他们虽家业不菲,衣食无忧,但经常受到豪强和官府的敲诈和盘剥,并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因此,三位公子的长辈都想着教育后代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出将入相,改变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卑微身份。 </h1> <h3><font color="#167efb">郧阳三合汤</font></h3> <h1> 三人越谈越投机,眼看天色渐晚,雨已停歇,于是他们取出临行前各自母亲准备旅行干粮,陈公子拿出的是一把上好的红薯粉丝,李公子拿出了的是一大块卤制好的带骨的黄牛腱子肉,而房县王公子带来的是他母亲亲自为他制作的小巧精致的指甲饺(拇指大小,故曰指甲饺),怎么吃呢,厨子的后代王公子沉吟片刻说:有办法。他起身向庙里道士借来一口炊釜,趁着黄昏的微光到野地里找来一些藿香叶、茴香苗和野葱野蒜当调料,先将牛大骨放在炊釜中熬出香味儿,在下粉丝和指甲小饺煮熟,最后放些随身携带的干辣椒和刚刚采来的野菜调料。嘿!别说,整个泰山庙里顿时香气四溢,那奇异的香味儿似有生津开窍功效,醍醐灌顶,使三人直流口水,胃口大开,三人各自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木碗,也不说话,埋头猛吃,直吃得汗流浃背,肚儿滚圆,只把那炊釜中吃得干干净净仍各自舔着嘴唇意犹未尽,都感到从未吃过如此美食。这时庙里的道士闻香而来,问是何物如此鲜香,三人琢磨半晌竟未答上来,憋了好一会儿才异口同声的说:三合汤。</h1> <h3><font color="#167efb">郧阳(红油)三合汤</font></h3> <h1> 那均州陈公子连忙请教道士:因家中开粉丝作坊常年吃粉丝已吃得倒胃口,以至于见了粉丝就恶心,但今天却感到这粉丝十分爽滑、美味儿,不知何故? <br> 那郧西李公子连忙接过话茬说:是呀是呀,家父是有名的屠夫,家中从未断过荤腥,以至于我见了腥膻就反胃,但不知这今天的肉味儿如此鲜香? <br> 那房县王公子似有同感,说:我虽然有祖传的厨艺,但我总觉得自己做的菜品没滋没味儿,如同嚼蜡,但今天这三合汤虽缺油少盐,也没有能上台面的佐料,我就随便一做,但却美味儿异常,不知何故? <br> 那道长呵呵呵一笑,轻捋着髯须指着雨过天晴夜空中高挂的明月说:我们道家“和”就像这夜空中朗照的明月一样温润润物,“和”是道家的真谛,就像太极阴阳鱼一样有机融合、交融,只有“和”才能推陈出新,万物才会生机葳蕤。而三种看似普通的食材有机融合到一块就迸发出神奇的美味儿。三位公子虽素昧平生,但在这天帝庙堂之中,难道没有一点感悟么?道长一席话使三位学子恍然大悟。</h1> <h3><font color="#167efb">郧阳三合汤</font></h3> <h1> 三人相谈甚欢,特别那均州陈公子和郧西李公子缠着房县王公子介绍各种美食,直到鸡叫三遍,三人赶紧往郧阳城大成殿学府赶去应试。但是发榜时均州陈公子和郧西李公子中了举人,由于那王公子临考前叨咕了一宿没合眼,头晕眼花,结果名落孙山,也无面回房县见父母。但是,三位公子感悟泰山庙道士的点化,竟成了莫逆之交,结拜金兰。均州陈公子和郧西李公子商量着给王公子凑钱在郧阳府城门洞旁边开了一家小饭馆专营三合汤,并取名“王氏三合汤”,三合汤经王公子精心钻研调制,又加入了十多位调理阴阳的中药,味道和品质日臻完善,尽善尽美,那生意兴隆自不必说,三位公子及其后人还演绎了百年联姻结亲的美谈。 <br> 公元1955年公私合营时郧阳城里“王氏三合汤”改名为“大众饭馆”。由于黄牛是秦巴山区重要的生产工具禁止随意屠宰吃肉,三合汤缺了牛肉成为无人问津的不伦不类的素食,逐渐淡出人们口腹之欲,真正的三合汤成为老辈儿人解馋的谈资。1995年“大众饭馆”改制,王氏后人下岗后百无聊赖,翻出压在箱底的秘方,重新打出“王氏三合汤”的招牌,生意又火爆起来,经久不衰。同时也引来不屑之徒拼命仿制假冒,有的甚至在三合汤中加入罂粟(鸦片)并打出老字号三合汤的名号,但是,那品质和味道与正宗的“王氏三合汤”相差甚远。同时因群众举报还引来警察的关注,那假冒违法之徒因涉嫌利用毒品危害大众健康违法行为被关进了笆篱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