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坝子私校创办人万琼老师的办学事迹

奔梦

<h1><br></h1><h1><u> 万琼,女、汉族、1969年9月19日出生,大方县黄泥塘镇中心小学老师,原坝子私校创办人。办学期间,万琼为了学校的兴旺与发达,为了让学生能多学点知识,她呕心沥血,默默付出!她所付出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她很平凡,但她却做出不平凡的事!她的办学事迹曾多次受到好评及表彰。今天,她已深造成为黄泥塘中心小学一位名副其实的教师,坝子私校虽然已成历史,但她的办学精神却依然存在!</u></h1> <h1><br></h1><h1><b><u> 第一篇 拆掉祖房建教室,东奔西走请教师,农村女青年万琼——25岁撑起一所乡村完小</u></b></h1><p><br></p><h1><u style="font-size: 18px;"> 在大方县,提起黄泥塘镇坝子私校,还真让人刮目:几度搬迁,终于建起了近100平米的新教室,学生从18名发展到现在的168名,教师从1个增加到7个。不少学科统考在这个镇的在拱片区名列榜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25岁的女青年万琼四年前凭自己的双肩支撑起来的。</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1991年,麻窝村党支部书记万朝发在村子里兜着圈子苦想一桩心事:村民校要死不活,要是有人在村里办所私校该多好啊!就在这时,一心一意想当一名教师的万琼参加中考名落孙山回到家乡。她一回来,村支书及乡邻们都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她横心一想,当老师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不如借此机会试一下,办所私校,也算“过把老师瘾”。</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当年9月份,她招收了18名适龄儿童,借了当地农户的一间屋子。找来木板达成桌子,学生自带凳子开始上起了课,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可是到了11月份,她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这无异于给她当头一棒。她心里很矛盾:要继续办学吧,家里的地谁去种,不办吧,10多个学生如何交代。这时,她母亲很理解她的心情,对她说:“儿啊,寨子里的人都眼睁睁地看着你!你教你的书吧,种地嘛,我慢慢干。”话虽如此,万琼还是不忍心自己68岁的母亲一个人下地干活,就一边教书,一边劳动。</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到了第二个学期,因借来的房子要拆掉重修,只好又借村里的土墙烤烟房做教室。由于没有门窗,为了不让学生的凳子被盗,自己便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守了一个学期。1993年春天,一场冰雹吧烤烟房的油毛毡打成箩筛眼,她又不得不到20公里外的黄泥塘镇去买油毛毡来重新盖上。</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由于她对学生负责,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其他学校的不少学生都转到她这里就读,请老师和修教室成了她的两大难题。她首先找到了两个老师,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以后,因嫌待遇低便离开了学校。为了稳住60多名学生,她简直是到了求人的地步,好话人情话都说尽,才勉强请来一个教师,缓解了燃眉之急。接着她将自己卖烤烟所得的几千块钱全部拿出来,从1993年起,进行了艰难的教室维修工作。她除上课时间外,既要平整地基,又要买砂背砖;既要亲自做水泥瓦,又要到距离坝子七八公里远的箐门村买材料,连家里老房子的门窗,楼板都拆下来用。她修教室的精神使得许多家长和乡亲们感动不已,有的出力,有的出物,经过3年的努力,近100平米的教室如今已完全修成,学校愈办愈红火,成了名副其实的完小。</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她的学校办成功了,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和学生、家长的信赖,可是她两年来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也没买过一双新皮鞋。今年春季这个学期不仅得不到“工资”,反而还要倒贴300多元,如今欠债近千元。不过她把名利看得很淡,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家乡还很贫穷,自己还将一如既往地凭良心为家乡教育事业办点事。”</u></h1><h1><u style="font-size: 15px;"> ——编者:刘莹 王荣泮 1996年7月26日 《毕节报》</u></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u>  第二篇 寸草迎春晖——"十佳青年"万琼来毕领奖记</u></b></h1><p><br></p><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万琼做梦也不会想到,她这次进城,是去参加毕节地区第二届“青春献给试验区”十佳青年表彰会。</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这位生长在边远的大方县黄泥塘镇麻窝村的农村姑娘,怀着红烛一样的情怀,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短短五年时间里,把一所私立学校从一个年级办成完小,让村里160多名孩子读上了书。这些感人的事迹终于被新闻单位、共青团毕节地委、大方县团委等有关部门发现,她也从报纸、电视上走进了毕节地区第二届“青春献给试验区”十佳青年的行列。</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万琼是10月19日接到进城的口信的。这天是星期六,学校照常上课。一大早喜鹊在村里叫个不停,叫人一阵高兴。二十五岁的万琼姑娘在下午学生放学后,便到自己的烟地里拔烟杆,整理土地来种小季 。黄昏时分,村干部万廷书跑来告诉她:“我刚从黄泥塘赶马车回来,镇里叫我捎个信给你,叫你星期二(10月22日)上午12点前到大方县团委去一趟,他们有事找你。”</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对于这个口信,万琼没有多加猜测。虽然前段时间她已经收到《毕节报》上登有青春献给试验区十佳青年候选人的报纸,她进入了候选人的行列,但她想:自己一个边远落后的农村姑娘,只不过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读上了书,与其他各行业做出贡献的人们相比,自己算不了什么。用她的话来讲:“不是不想,是不敢想”。</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星期二那天,是万琼母亲六十八岁的大寿之日,按照以往的规矩,这天晚上,三亲六戚都要赶来祝寿,少说也有五六桌,但团县委通知又不得不去。早上,万琼请人代了一天课,便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赶到临近箐门村公路边,坐赶场车到黄泥塘,又坐中巴车来到了大方县团委。当时是上午十一点钟,正在办公室等她的大方县团委书记沈义勇告诉她:“你已经被评为毕节地区第二届十佳青年,请你过会和我们一起走,到毕节去参加明天的表彰会。”感激和惊喜一起涌上心头。万琼仿佛做梦般地发愣了好一会,才试探着对沈书记说:“不知道时间来得及不?我只请人代了今天的课,如果我这一走,这几天我的课就会停下无人上。我想转回黄泥塘一趟,请人代这几天的课。”</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一个在山村里默默奉献,从未参加过镇一级以上表彰会的青年农民教师,在得到荣誉的时候,还不忘记自己的职责,这当然是令沈义勇感动的事情。万琼急匆匆赶回黄泥塘,写了纸条请人代课,并捎信回家,晚上不能为母亲祝寿和招呼亲戚寨邻,请大哥代为效劳。这些事务安排妥帖后,又想起大方县团委的同志带自己参加表彰会,应该为人家开车费,自己才过意得去,自己身上的40块钱肯定不够用,于是又向赶场的熟人借了50块钱。</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第二天上午,万琼参加了十佳青年成长座谈会。在室内装修豪华,人群衣着整齐的环境中,还穿着已经穿了两年,洗的发白的米汤色夹克的她才感到和现场有点格格不入。团地委的领导们对她亲切问候,其他受表彰同志和她亲切交谈,服务员不时为她泡茶添水,使她一次次受感动。当天晚上,她被安排和两名女同志一起住在地区人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内。已经十点钟了,她手里拿着一本书,站在招待所有灯光的走廊上,徘徊和沉思,后来她告诉记者,那时她正在想母亲,真想让母亲在大寿之日知道她得到的喜讯。</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23日下午,万琼参加了表彰会。24日上午,又与其他受表彰同志一起访问了毕节的老红军,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对于这次进城的特殊待遇,不仅让她大开眼界,一切都让她“出乎意料”——受表彰做梦也没想到,想帮大方县团委的同志开车费,却被大方县团委找来的吉普车一趟送到毕节;住人大招待所这样的房间平生第一次,而且共青团毕节地委还为她这个无工作单位挂靠的农村姑娘开食宿费、报误工补贴;第三天黄泥塘镇的吉普车专程赶来把她当英雄一样接了回去......</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情长存心底,万琼说,对她这次进城领奖的“奇遇”她将终生难忘。因为她生长在边远的贫困山乡,所做的事情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能够得到各级各部门的认可,自己的青春得到了证明。然而,她没有考虑到这是自己五年辛勤应该得到的报偿。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手握鲜花时,她想起这束鲜花包含了和她一起点燃希望之火的五名同事们的心血和汗水,她告诉记者说:“我要把这瓶花摆在新修的教室里。”</u></h1><h1><u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万琼还说,她今年种烟收入2000元,还了700多元办学欠款,还剩下千把块钱,她要拿一部分来修几套课桌,安放在摆有花瓶和鲜花的教室里。</u></h1><h1><u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刘莹 王荣泮 1997年11月15日《毕节报》</u></h1><p><br></p><p><br></p> <h1><br></h1><h1><b><u> 原坝子私校的大事记</u></b></h1><h1><br></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4月18日,毕节电视台、毕节报社记者到坝子私校采访并录制电视专题。</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6月8日,贵州电视台《今晚十点半》栏目播放坝子私校的专题新闻《万琼的办学事迹》。</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7月26日,毕节报社记者王荣泮、刘莹在毕节报上发表了题为《拆掉祖房建教室,东奔西走请教师,农村女青年万琼,25岁撑起一所学校》的专题新闻。</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10月23日,由毕节地委办、地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地委、地区青年联合会、毕节报社等六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毕节地区“十佳青年”评选活动揭晓,坝子私校创办人万琼被评为“十佳青年”。</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11月5日,毕节地区“十佳青年”剪影(含万琼)在毕节报上登载,同日,记者刘莹、王荣泮在报上发表了题为《寸草印春晖“十佳青年”万琼来毕领奖记》的文章。</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6年9月25日,坝子私校万琼老师荣获全国第四届“希望工程园丁奖”。</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3月5日,坝子私校万琼老师荣获由万里委员长题词的全国第四届“希望工程园丁奖”铜牌奖章一枚。</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5月4日,坝子私校万琼老师荣获贵州省优秀共青团员,获“荣誊证书”一个。</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1月30日,织金以那中学教师刘龙平在贵州教育报发表题为《给万老师的一封信》的文章。</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7月1日,希望报特约记者陈平(黄泥塘中学教师)在贵州希望报上发表题为《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记毕节地区“青春献给试区”的十佳青年万琼老师》的文章。</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7月10日,坝子私校万琼老师荣获毕节地区优秀共青团员,获奖证、影集各一个。</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9月1日,坝子私校举行庆祝初中创立的开学典礼,典礼由万杰、马云主持,万琼及村支部书记万朝发等分别发表讲话。在颁奖仪式中,万祝同学因小升初考分获全镇第一,获本校奖金100元。</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9月17日,坝子私校万琼老师被评为团代表,并于当时前往省城参加第十次团代会。</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5月4日,坝子私校万琼老师被评为省“十佳青年”,并在省体育馆参加五.四青年表彰大会,荣获金质奖章一枚。</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5月28日,团县委向坝子私校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并预祝少年儿童“六一”快乐。</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6月1日,坝子私校首次举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节目由万杰老师和初一班万祝同学主持。</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6月3日,地委领导到坝子私校考察并排摄坝子私校专题新闻,大方一中两位学生向坝子私校捐赠200元(扶助四名贫困生)。</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9月5日,坝子私校七名贫困生得到香港九龙七位先生及女士的资助。</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7月5日,坝子私校全体师生向受火灾的陈育林同学家捐粮五百多斤,现金若干元,并前往受灾现场进行慰问。</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1999年3月21日,团地委、团县委相关领导到坝子私校拍电视专题新闻。</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2001年4月19日,镇政府、教辅站领导到坝子调解关于民私两校的合并问题,同意私校的万琼、万杰、万江、万卫、万明、万廷刚等六位教师进入民办小学继续任教。至此,坝子民私两校合并统一管理(初中除外)。</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2003年9月1日,坝子私校的创办人万琼考入(415分)毕节师范深造,未合并的初中部重任委托万杰等老师全权负责。</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2005年3月,教育部门责令停止办学,所有初中生将转入镇中学就读,坝子私校初中部被迫停办并解散全体师生!</u></h1><h1><u style="font-size:18px;"> 2013年3月11日于黄泥塘</u></h1> <h1><u><br></u><u><br></u><u><br></u><u> 曾经在原坝子私校任教过的部分老师(大多教师未有联系,遗憾无照片上传)</u></h1><h1><u><br></u></h1><h1><u><br></u></h1><h1><u> 万 杰:黄泥塘经商</u></h1> <h1><u><br></u><u><br></u><u> 杨国应:百管委教管中心工作</u></h1> <h1><u><br></u><u><br></u><u> 付顺贵:黔西三中教师</u></h1> <h1><br></h1><h1><u> 万 卫:贵阳二戈寨万记牛肉粉馆三店总经理</u></h1><p><br></p> <h1><br></h1><h1><u> 万 亿:黔西臭豆干加工坊</u></h1><p><br></p> <h1><br></h1><h1><br></h1><h1><u> 余大慧:黔西臭豆干加工坊</u></h1><p><br></p> <p>  万江、马云:创办黔西芍粉加工坊</p> <h1><u><br></u><u><br></u><u> 万 莎:百管委某校任教</u></h1> <h1><u><br></u><u> 杨 远:健康理疗师(住贵阳)</u></h1> <h1><u><br></u><u> 万 洪:承建工程</u></h1> <h1><u>  <br></u><u> 彭 煌:双胞胎饲料大方县代理商(兼养猪专业户)</u></h1> <h1><u><br></u><u> 徐堂凯:三联学校任教</u></h1> <h1><u><br></u><u><br></u><u> 万 月:大方城关镇经商</u></h1> <h1><u><br></u><u><br></u><u> 万 雪:美容师</u></h1>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注:打赏随意,拒绝送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