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因为接近下乡五十周年的日子,这两天一直沉浸在插队的情境里,仿佛回到50年前的日子,很多经历浮现在眼前。<br></h3><h3>1968年7月8日,我到了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新安公社二顺才生产队插队落户。六年的插队生活,终身难忘,永远历历在目。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平和了我的心态,增强了我的吃苦耐劳能力。</h3><div>今天想随笔写下一些最难忘的事,纪念即将到来的下乡五十周年。</div><div><br></div><h3><b>最虔诚的表达:</b></h3><h3>为了能第一批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六位要好同学用刀片划破手指,写了血书:坚决首批赴内蒙。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血书真不是好写的,手指很疼,而血却流不出来,那要忍住疼,生生往出挤血写字。<br></h3><h3><b><br></b></h3><h3><b>最心血来潮的行动:</b></h3><div>被批准下乡后,心血来潮感觉应该在出发前到天安门前留个影,于是我们五个人马上出发,走到津京公路上,等了很久,总算拦截到一辆拉白灰的卡车。经过一上午的颠簸,满头满身都是白灰的我们来到北京。当我们手捧红宝书,在天安门照了一张合影,心里感到极大的满足。准备回天津了,却截不到任何车,走到通县的一个村庄 ,只得在那里住了一夜。当时,翻遍全身,只找到一张学校食堂的饭票,作为我们是天津女四中学生的身份证明。</div><div><br></div><h3><b>最铭心刻骨的送别:</b></h3><div>被批准下乡时爸爸还在被审查。</div><div>我出发的前一天夜里,爸爸走进我的房间,默默地坐在我的床头掉泪,爸爸一直认为是他连累了我。我躺在被子里不敢动,一个18岁的孩子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安慰自己的父亲,只好装作睡着了。</div><div>第二天,爸爸想送我,又怕被我的同学看到,对我不好,只能边走边藏在大树后面。我想看他,也只能偷偷的回头看上一眼。这个凄惨的画面,至今我想起来就掉泪。</div><div><br></div><h3><b>最出乎意料的生活:</b></h3><div>下乡前我们做好了到内蒙后生活艰苦的准备,到了生产队一看,心里偷偷乐了,这里吃得是小麦和糜子米。没有高粱面,玉米面,山芋,我真的害怕常年让我吃那些东西。</div><div><br></div><h3><b>最艰苦的劳动:</b></h3><div>到队里的第二天就开始割麦子,内蒙的地一眼望不到头,割麦子的姿势就是弯腰90度向前走。这麦子一割就是半月二十天。火辣辣的太阳在头顶晒着,一天下来,流的汗水可以用盆计算,衣服上的汗碱厚厚的一层。再看胳膊上都是麦芒划的血口子。</div><div>每天早上4点天蒙蒙亮就出工,中午休息一段,晚上太阳落山要十点以后,才能收工,每天要割十二小时以上。</div><div>每到收工,腰直不起来,腿不会走路,简直就是拉了跨。 这种连社员都怵头的活,我整整干了六年。算起来将近120天啊!</div><div>我亲身体验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div><div><br></div><h3><b>最艰苦的平方:</b></h3><div>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想不出词汇形容这种艰苦。有一年,提倡学大寨,八月一号前提早交公粮。于是破天荒白天割麦子,晚上打场。割麦子收工后,已经累的要死,还要马上把麦子运回场面,夜里去打场。</div><div>因为没有菜吃,那年我的嘴全烂了,嘴唇上一层白白的溃疡,在场面上干活,嘴唇上落满麦糠,又疼又难受。晚上睡在麦草堆里,到翻场收场的时候,队长一喊,就爬出来干活。那种艰苦,没有语言形容,我只能称它为艰苦的平方。</div><div><br></div><h3><b>最用力的活:</b></h3><div>每年秋天收了玉米高粱,要用马车运回场面,队里派给我们知青的活就是跟车装车。这些活本来都是男社员干,知青来后,队里就让我们女知青干了。直径一两尺的高粱玉米捆儿,重量有几十斤。把玉米高粱捆举到车上,实在不是一件轻松事。车装到最后,有近两人高,再把这么重的家伙举到车上,谈何容易,我们真是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叉子顶住肚皮拼命往上举。直到现在我的肋软骨总是发炎疼痛状态,想必都是那时用力过猛留下的后遗症。</div><div><br></div><h3><b>最享受的活:</b></h3><div>春天到了,地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每两个知青包一块地锄草。天空蓝蓝的,脚下绿绿的,地尽头的树整齐的像一队哨兵,望着我们。我们边锄草,边唱歌,一曲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感觉心儿都醉了。这也许是知青生活中最浪漫最享受的农活。</div><div><br></div><h3><b>最开心的活:</b></h3><h3>插队的第二年我被派到队里的瓜地和菜地干活,春天很辛苦,又是盖看瓜地的房子,又是担水浇苗。<br></h3><h3>到了夏天,开心的日子就来了,每天清晨带着一块饼来到瓜地,拍拍这个敲敲那个,挑一个被露水打过的熟西瓜,有滋有味的吃起来。这是下乡期间最高级的早饭。</h3><div>有了女儿后,她有时候不好好吃早餐,我突发奇想让女儿用馒头就西瓜吃,她居然说这是什么饭,太难吃了。想想,这两种食物在一起吃,也只能算那个年代的美餐。</div><div><br></div><h3><b>最好吃的菜:</b></h3><h3>我们知青小组有四个近一人高的缸,每年秋天要腌四缸咸菜,其实是酸菜。这四缸酸菜就是我们二十位知青全年的菜。放进缸里面腌的有白菜,胡萝卜,洋姜,蔓荆,黄瓜,洋白菜。腌的时候,放上盐,水,压上很大的一块石头。腌好后,菜是酸酸的,脆脆的,感觉好吃极了。只是这些菜吃到五月份就一点都没有啦。</h3><div><br></div><h3><b>最简单的菜:</b></h3><h3>那四缸酸菜到五月基本就吃完了,往后的日子就是用一点油,炒一碗盐,每天吃糜子米饭就在饭中放上米汤,再放些炒过的盐。而这样的“菜”,一吃就是半年。</h3><div><br></div><h3><b>最难吃的饭:</b></h3><div>到队里的第一年,有社员给我们做饭。第二年,我们就自己留一个人做饭。大家在家基本都没做过饭,一下要做二十人的饭,太困难了。悟性好的,做的饭还凑合能吃,赶上悟性差的做饭,就不知让我们吃什么了。最难吃的就是一锅国防绿的馒头,(碱放得太多了),吃的我们大家一起吐绿水。</div><div><br></div><h3><b>最怵头的事:</b></h3><div>冬天挑水是我最怵头的事情。井台四周冻满了厚厚的冰,滑滑的,没有可以扶的地方,根本站不住人。社员家都是男人去挑水,我们都是女知青,硬着头皮也得上井台。上了井台,望着黑洞洞的井窟窿,真怕一滑掉到井里。后来冬天挑水,为了安全,我们就只好两三个人一块去挑水。</div><div><br></div><h3><b>最恶心的水:</b></h3><div>一年夏天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割麦子。中午休息时,能休息喝水的地方要过一座独木桥。那是五六米宽的一条大渠,黄黄的水在渠里流的又急又快,一棵弯弯的树干摆在渠面上就是桥。脚下水流湍急,树干晃晃悠悠,犹豫再三,我们还是不敢走过独木桥。干了一上午活,吃了自带的干粮,口干舌燥,非常渴,渠里的水又够不着,只好喝地里小沟里的水。那是死水一片,水面上漂满小虫子,没办法,渴得要命,什么水也得喝啊。</div><div><br></div><h3>(在内蒙时收到的信)</h3> <h3>我们知青小组合影</h3> <h3>天津女四中校舍</h3> <h3><b>最有技术的活:</b></h3><div>农村盖房子,用的是土坯和泥。房子盖高了以后,往上递土坯和泥就需要技术了。</div><div>我们真是聪明能干,只用很短时间就能用铁锨铲满一锨泥,找好角度,用匀力量,不偏一点,正正好好地把锨和泥递到房顶社员的手中。这技术让社员都佩服,对我们这些女知青刮目相看。</div><div><br></div><h3><b>最有创意的发明:</b></h3><div>我们经常赶小毛驴车往地里送发酵过的粪土,小毛驴车走的很慢,即使空车也不加速,用“驾喔迂”的吆喝,也不管用。</div><div>慢慢的我们发现在小毛驴的尾巴骨上用鞭杆蹭三下,它就跑得很快。于是只要空车,我们就蹭三下,边蹭边喊一挡二挡三挡,果然像汽车挂了挡,小驴车跑得飞快。把这个经验传给社员,他们也觉得很好用。</div><h3><br></h3><h3><b>最疯狂的演唱会:</b></h3><div>天太热,大家心里烦,也很想家,有时候我们就会爬上屋顶放声唱歌,把会唱的每一首歌都扯开嗓子唱一遍,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想家的情绪似乎得到一些释放。我们知青的房子在村子最南边,赶上顺风,全村的社员像是在免费听知青的演唱会。</div><div><br></div><h3><b>最盼望的事:</b></h3><div>下乡六年最盼望的事就是下雨。在农村干活,没有休息日,只有下雨才能不下地干活。可内蒙就是雨少,六年加一起,也没歇多少天。有时候好容易下雨了,刚刚盘腿坐在炕上,想写写信看看书或者补补衣服,做些自己的事情,却转眼雨过天晴。队长一声声“出工了”的声音传来,让我们空欢喜一场。</div><div><br></div><h3><b>最高兴的事:</b></h3><div>有社员去公社和大队,就会帮我们捎回信件。那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刻。家里每次都会随信件给我寄来很多邮票,因为和我通信的人很多。最多一次,我同时收到七封信,真的高兴啊。</div><div>那些邮票可都是文革纪念票,要是留到现在,可都成了稀罕物。</div><div><br></div><h3><b>最后悔的事:</b></h3><div>生产队的五保户都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生活,我们到了生产队以后,主动承担起照顾五保户的责任。我们每天收工都会去看望照顾他们,五保户大爷生活的比原来好很多,起码不再孤独寂寞。后来听说临近生产队的五保户没人照顾,我们决定去看看,能管就管起来。可是每天出工没有时间,左等右等天也不下雨,终于有一天下雨了,雨一停,我们赶紧去看望。踩着泥泞的地,一走一滑,问了几个社员才找到五保户的家,敲敲门,没有人回答。我们轻轻推开门,吓得我们倒退好几步,老人家已经坐在床上,用一根绳子吊死了……</div><div>面对这样的惨景,我们真后悔,要是早来一天应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div><div><br></div><h3><b>最尴尬的事:</b></h3><div>68年下乡,69年底第一次回家探亲。记得很清,一年下来一共挣了63元。除了车票就没啥钱了。回家就背了些蚕豆,黄豆,葵花子。离家一年多,到了家推门就进,却发现屋里住的是别人。我不知所措,尴尬地愣在屋门口。忽然听到妈妈从对面屋子开门叫我。原来因为爸爸的所谓问题,房子已经被邻居家占走。</div><h3><br></h3><h3><b>最美丽的芦苇荡:</b></h3><div>我们队十几里以外,是乌梁素海。海子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芦苇荡。两米多高的芦苇,郁郁葱葱,钻进去看不到人,象一片绿色的青纱帐,有风的时候,芦苇随风起伏,象一片绿色的波浪</div><div>秋天到了,我们会到乌梁素海打芦苇。 见到大片美丽的芦苇,我们情不自禁的唱起《美丽的田野》这首动人的歌曲。</div><div>打苇子时,我们每人两米宽的地方,一直往前行。说是打,其实就是用镰刀扫。芦苇的根挺粗挺硬,扫起来很费劲,劲小了,一下扫不倒几根,劲太大了,又很危险,容易伤到自己。我们一个非常能干的同学,就用力过大砍伤过自己的脚脖子。</div><div>因为每个人打苇子的进度不同,一段时间下来,芦苇荡就变成了一条条小胡同,落在最后的人能看到前面的情景,其余的人就都散落消失隐蔽在芦苇荡里。</div><h3>休息了,我们躺在捆好的芦苇上,吸允着芦苇清香的味道,轻声唱起自己熟悉喜欢的歌曲,悠扬的歌声在芦苇荡上回荡。</h3> <h3>几十年以后,队里还保留着我们曾经住过的知青宿舍。</h3> <h3><b>最烦人的活:</b></h3><div>春天地里的谷子苗高粱苗长出来了,需要除草间苗。这个活现在想起来都烦人。</div><div>小苗只有一寸高,干活只能蹲在地上往前走。这一蹲又是十天半月。太累了,刚坐在地上,生产队长马上喊起来,说是把苗压死了。没法子,我们只有跪着干。两个膝盖分别跪在两条陇子里,爬着前行。休息了,只能爬到没有苗的地方翻身坐下。因为这时两条腿已经站不起来了。爬过半个月,就彻底不会走路了。</div><div><br></div><h3><b>最重的裤子:</b></h3><div>插队的时候,知青的衣服都是补丁落补丁,有的衣服已经很难判断原来的颜色。社员说,无论在哪,只要见到穿这样衣服的人就是知青。我有一条裤子,大小一共补了31块补丁。后来同学聚会还想起那条裤子,那可是最重的一条裤子啊。</div><div><br></div><h3><b>最饥饿的日子:</b></h3><div>刚到队里的时候,知青的口粮比社员多。三年过去了,知青的待遇变得和社员一样。</div><div>农村是按人口分粮,社员家有好多孩子,能分到和大人一样的口粮。而我们全是壮劳力,粮食开始不够吃了。</div><h3>从此,不论谁回家是不许带粮票的,可,粮食还是不够吃。</h3><div>我们想出一个办法,往磨好的面里掺进很多麸子,几乎变成全麦粉,蒸出的馒头宣宣的,黑黑的。馒头吃了不少,可是总饿。</div><div>那是冬天,我们每天都是干最重的活——平整土地,挑土。冬季吃两顿饭,上午干到傍晚,我们的肚子就开始饿得咕咕叫,心里发慌,脚下发软,象踩了棉花。我们边挑土边看日头,盼着赶快收工。可,太阳就像订在西边的天空,一动不动,就是不落山。</div><div>我们挑起装满泥土的箩筐还总愿意和男社员比赛。那些日子可真跑不过他们了。他们在后面追,我们在前面就是跑不动,腿下软软的,总想摔跟头。</div><div>还好,转年中央知青办就下文,恢复了我们原来口粮的待遇。</div><div><br></div><h3><b>最有力气的我们:</b></h3><div>下乡前我们都没干过体力活,可我们干什么活都敢和社员比。说出来大家别不信,我们这些女知青都扛过150斤左右的粮食口袋,最能干的还能扛口袋上房。</div><div>我扛这么重的口袋的感觉就像机器人,口袋压得我两条腿只会机械地往前迈步,想不走都不行。</div><div><br></div><h3><b>最看不清的回家之路:</b></h3><div>74年的秋天,弟弟又住进了医院,家里照顾不过来,我只好请假回家。那时从前旗直达北京的车上旅客很多。凌晨车进站,我根本挤不上去,送我的同学就往上推我。好不容易我挤上去了,眼镜没了,我赶紧回头找,还不错,就在后面人的头顶上(这的站没站台,挤车的人在路基上很低,所以我视线很好啊)我一把抓过来,两只眼镜腿全折了,没法戴了。</div><div>啊呀,我可是很深的近视啊,又没有伴儿,只好瞎着往前闯了。实在看不清,我就举起眼镜片看看。最后终于跌跌撞撞到家了。</div><div><br></div><h3><b>最搞笑的信:</b></h3><div>有一年回家,带了些羊毛,准备捻好线,给五保户四大爷织毛衣。还在队里的同学来信问羊毛捻的怎么样了,字就写在信封上。帮我送信的邻家孩子是个小学生,他进屋后念到:四大爷的手枪,妈妈赶紧问:怎么,四大爷还有手枪?我赶紧拿过信,原来这孩子把“四大爷的毛捻好了吗”这句话中的“毛捻”两字,念成手枪了。原来如此,我们大笑起来。从此见到邻家孩子就会问:四大爷的手枪呢?</div><div><br></div><h3><b>最害人的水晶宫:</b></h3><div>乌梁素海到冬天就结了厚厚的冰,队里要组织社员去冰面上割苇子和蒲,这是为大家准备一年的柴火,每家都要去人,我们知青也不例外。</div><div>干这活天黑着就要出发,天亮之前赶到海子。中午之前,就必须赶快撤出海子,怕出危险。</div><div>到了海子,看到冰冻的湖面,晶莹剔透,透过厚厚的冰层,甚至能看到水下游动的鱼。啊!简直就是水晶宫,太漂亮了!</div><div>队长告诉我们要小心打鱼人留下的冰洞,洞上面只冻了薄薄的一层冰,很危险的。再有中午必须撤出。</div><div>第一天我们就知道了中午的危险,很厚的冰层,到了中午,太远晒着,冰面融化出了很多水。因为我们干活的地方离岸边较远,收工往回走时,越走水融化的越多,越走心里越害怕,真的噗通一声怕掉进水晶宫喂了鱼。</div><div>危险还是发生了。我们是用冰驮子往外运苇子,中午的时候,一位同学划着冰驮子悄无声息一瞬间就掉进了冰洞。幸亏和她一起干活的社员手疾眼快,一把将她从冰水里拽了出来。她全身都湿透了,几个社员脱下棉大衣将她裹起来,就这样她还冻得直打哆嗦。</div><div>去年见到这位同学,提起这件事,还很后怕,她直说多亏了那些社员出手相救。</div><div>公社知道了这件事,从此再也不许知青去海子打苇子了。</div><div><br></div><h3>(我们在谷子地里合影)</h3> <h3>我们曾经撒下汗水的黄土地</h3> <h3><b>最可怕的“革命虫”:</b></h3><div>“革命虫”就是虱子,是我们给它起的好听点的名字。</div><div>在家时从没见过虱子,到了队里知道社员都有虱子,生怕传上。可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出外工还住在一起,能不传上吗!渐渐的大家都长了虱子,用开水烫衣服虱子也去不掉。没办法,只好苦笑着给它起了“革命虫”的大号。我们曾经和附近内蒙兵团的战士座谈,还把这好听的名字传给了他们。</div><div>身上长虱子就够难受的,后来竟然有两位同学头发里长了虱子(写到这我都受不了了,浑身</div><h3>痒痒......)怎么办呢?这二位同学就用666撒满头上,然后戴上帽子焖,还真把头上的虱子治没了。</h3><div>现在说起这事,感觉很后怕,这样很容易中毒,实在是危险。</div><div><br></div><h3><b>最吓人的“一只手”:</b></h3><div>一次,大部分知青出外工了,家里只留下几个人。</div><div>我们住的房子,门上是糊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一天晚上,突然有一只手,捅破窗户纸,伸进门里拨插销。听到了动静,屋里的人大叫起来,才把外面的人吓跑。</div><div>我们出外工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为在家的同学捏了一把汗。后来,只要人少,留守的知青曾经把菜刀放在枕头下睡觉。</div><div>好在后来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但,伸出那只手的是谁,一直不得而知!</div><div><br></div><h3><b>最难忘的生病:</b></h3><div>一个冬天我们回家探亲,接到同学信说我们照顾的五保户不幸去世了,我们只好提前返队。当时我正患重感冒,回去的路上在永定门车站和包头车站换车,又各蹲了一夜。从前旗回队又坐了五十里地的马车。到队里我就发起了高烧。</div><div>晚上同学们都去社员家串门,我躺在炕上越来越难受,身上像着了火。难受得实在受不了了,我就迷迷糊糊趴到水缸边喝生水。那是数九寒冬零下二三十度的日子,缸里的井水像冰一样凉。喝了冰水,心里感觉舒服些,人却不省人事了。</div><div>同学们回来了,我已经开始说起胡话。一会儿说让爸爸妈妈好好活着,一会儿说告诉弟弟</div><div>照顾好爸爸妈妈,像是在立遗嘱。大家很害怕,又没有办法,只有围着我哭。</div><div>我忘不了,是我们的政治队长王四和,骑自行车来回十里地,到公社请来了医生。那十里地可不是柏油路,是软软的沙土地,骑起来很吃力的。给我看完病,打了针,队长又把医生送回了公社。要是没有队长帮我找来医生,我一直烧下去,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会永远记得队里社员对我们的好,记得这位救命的队长。</div><div><br></div><h3><b>最大号的被子:</b></h3><div>在内蒙过冬非常冷,漫漫长夜,睡在被子里很长时间暖和不过来,尤其是脚,冰凉冰凉的。</div><div>后来我们发现两个人挤在一个被子里睡觉,挺不错。可是被子太小,盖不过来。于是我们就把两个人的被子,重叠一部分,再缝在一起。哈,真是挺好!大大的被子,两个人又挤在一起,暖暖和和的。</div><div>那个冬天,我们就这样挺过来了。</div><div><br></div><h3><b>最快乐的春节:</b></h3><div>第一年春节说是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我们都没有回家。大家商量要排一些节目,为社员演出。于是每天收工后,我们和社员一起在队里的小小俱乐部排节目。</div><div>我们知青小组真是多才多艺,忙碌了不长的时间就排了许多节目。我记得有舞剧《白毛女》,剧里的杨白劳是社员扮演的。有舞蹈《暮色苍茫看劲松》,《翻身农奴把歌唱》,有表演唱《毛主席像章到我家》,还有三句半。</div><div>为社员演出时,俱乐部里里外外挤满了人,连窗户上也坐着娃娃们。因为都是熟人,大家边看边起哄,那场面十分热烈。</div><div>我们的节目不但到公社参加了汇演,还慰问了在附近劳改农场驻守的解放军战士。这个春节我们还杀了我们自己养的猪,做了烩菜,炸了油糕。快乐的日子,让我们让我们想家少一点。</div><div><br></div><h3>(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h3> <h3><b>最凄凉的眼泪:</b><br></h3><div>生产队里有很多牛,经常和我们一起干活,像我们的朋友,这些牛都有名字,有的叫黄胖子,还有的叫红胖子的等等。牛,很通人性,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真是孺子牛的形象。</div><div>过年了,队里要杀牛。我们来到俱乐部门前,被杀的牛已经拴在木桩上。 好凄惨啊,它们好像知道自己要不久于人世,眼睛里饱含泪水,有时发出两声闷闷的低沉叫声。</div><div>我们看着心里真的难过,大家找到队长,哀求队长别杀牛了。可是,没办法,队长说要给社员过年啊。</div><div>我们不想再看,赶紧离开了现场。至今那满含泪水的牛的眼睛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div><div><br></div><h3><b>最痛心的打算:</b></h3><div>几年过去了,我们都长到了二十四五岁,老高三的同学还要大几岁。看着有的同学选调去了包头,呼市,还在队里的同学心中没着没落的。自己的前途命运是什么?个人的婚姻问题</div><div>怎么办?(我们是女中,组里没有男同学)</div><div>怎么办?当时不知怎么想的,我们几个人就商定,实在没出路,就去当尼姑。</div><h3><br></h3><h3><b>最悲伤的哭声:</b></h3><div>知青越来越少,幸运的人一个个走了,剩下的都是家庭“有问题”的, 前途越来越渺茫。</div><div>我们的神经已经变得极端脆弱,不论是谁,遇到伤心事一哭,屋里在的人就会一起跟着哭,插上门哭,任泪水肆无忌惮流淌,无论如何也止不住。</div><div>那是一种十分无助的哭声,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是,惨惨的声音让人心碎。</div><div><br></div><h3><b>最命大的弟弟:</b></h3><div>我们家就我和弟弟两个孩子,我们俩全都下了乡,我在内蒙,他在黑龙江。两个人相距6000里地。爸爸妈妈总是说,如果他们没有了,我们姐弟俩就见不了面了,因为我们离得太远了。</div><div>弟弟是个很乖的孩子,在兵团得了皮肤病,连长非让他拌种,不去就算旷工,结果农药中毒,全身长满了脓包。兵团医院没办法,弟弟只好自己回家了。火车上,陌生的人们一直</div><div>照顾他。</div><div>回家后,皮肤病治好了,却转成了肾炎尿毒症。他尿蛋白四个加号,胸水腹水,酸中毒每天呕吐。</div><div>他危在旦夕,住进了北医三院。整整四个月,我独自在医院陪伴着他。妈妈到处为他去找白蛋白,我满处为他学偏方。我通过好朋友找到崂山的小叶石苇,去黄庄屠宰场买过还带着体</div><div>温的猪肚,西单菜市场开门去前就等在门口,开门了箭一样冲进去买豆制品,还到首都啤酒厂买当时罕见的药品三磷酸腺苷。</div><div>那些日子里我似乎长大了,学会了出去办各种事,学会了体贴入微的照顾人,学会了为家里分担责任,学会了为父母解忧。<br></div><div>弟弟病了以后,我知道我必须回家了,家里需要我,我要为家里出力了。</div><div>弟弟的病在亲戚,朋友,三院医生和家人的照顾下,居然奇迹般的一点点好了。弟弟的命好大!!</div><div><br></div><h3><b>最悦耳的喜鹊声:</b></h3><div>为了我能回家,爸爸开始四处为我奔波。那时正好有了特困可以回城的政策,我家的情况也符合条件。申请回城的材料报上去了,我每天坐立不安,害怕办不下来。</div><div>三月份我生日的那天,一早,就有喜鹊在我家院前叫。我想好事是不是该来了。十点多,户籍警来了,为我送来了户口准迁证。</div><div>我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今天,我还是总做梦,梦见在农村,不让我们回城。回城的,也要返回农村。前几天在梦里,我还在自言自语说:我都60多岁了,还不让我回城啊!</div><h3>从此,我的户口簿上写着:1974年4月1日因落实政策从内蒙迁来。</h3> <h3>我们一起写血书的战友,下乡住在一间屋子,睡在一个炕上的姐妹。</h3> <h3>2016年重逢,我们的精神状态不减当年。</h3><h3><br></h3> <h3>2018.8我们六人重返乌拉特前旗</h3> <h3>奔向乌拉特前旗新安公社二顺才生产队</h3> <h3>在二顺才生产队与社员重逢</h3> <h3>在乌拉特前旗与社员聚会</h3> <h3>一首当年的歌,让我们泪流满面。</h3> <h3>从前的知青宿舍——我们曾经的家</h3> <h3>五十年后与社员重逢,说不完知心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