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2)

老杨树

<h1>《一支香烟惹的祸》</h1><div> 一九六九年底,我下乡到三家子村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国家断了供给的商品粮和生活费。由于缺油少粮,我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夏天日子还好混,到了冬天和青黄不接的季节,常以酱油盐水煮菜,就着海南岛高粱米度日。海南岛高粱是当时的辽宁省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在海南岛培育的新品种,用这种高粱磨出来的米很难煮烂,吃起来像钢砂,又苦又涩,非常难咽。</div><div> 面对繁重枯燥的劳动,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无油少菜的一日三餐,下乡初期那种炽热的革命激情在知青心中已荡然无存,人心开始浮动,大家都盼着尽快离开这贫穷脊薄的土地。我们邻近二队有一名叫肖兴全的知青赶上了个好机会,由于给做手术的陈大队长媳妇献了一次血,不久便被推荐到县里供销社工作了。这件事对知青们冲击巨大,即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又让我们羡慕嫉妒,心情自然是非常失落。为了能离开农村,大家便使尽了浑身解数去讨好大小队的干部。 </div><div> 我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天生短练,当着人的面说不出阿谀奉承的话来,拿着钱也花不明白,有时反倒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div><div> </div> <h3>  一天晚上,按大队的要求,我所在的四队在队部里组织社员学习元旦社论。队部里南北两铺火炕上满满的挤了五十多人,屋地东面放着一盘石磨,地中央放了一个大火盆,盆里的炭火把屋子烤得暖烘烘的,屋里满是旱烟和木炭味儿,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我一看这正是和社员联络感情的好机会,趁着还没有开始学习,赶紧从衣兜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两盒过滤嘴大生产香烟,笑着对大家阿谀道:“今个我请贫下中农抽只香烟,顺便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咱们四队今年像这大生产香烟一样红红火火,也祝在座的各位老少爷们儿身体健康!”<br></h3><div> ‘’好!好!”屋里响起一阵掌声</div><div> 我忙不迭地给大家发烟,看着社员们美滋滋地品着香烟,我特别得意,心想,嘿!两盒烟就把我和农民的感情拉近了不少,这钱花的太值了。</div><div> 也该着我那天倒霉,我正在那暗暗高兴呢,不想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来。我刚把手里的烟分完,偏偏大队的吴支书大驾光临来到了四队。吴支书大名吴长治,之前本来是个走村窜户耍手艺的木匠,后来不知靠什么手段坐上了大队支部书记的宝座。吴支书长相平常,黑矮瘦小,别看他长的貌不惊人,可平时总爱端个架子,张口说话两颗黄澄澄的大金牙就露出来了,习惯装腔作势地‘‘啊啊’’几声,像似在显示自己在三家子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见突然到访的吴支书,我不禁一怔,心里暗暗叫苦。吴支书见我手里拿着烟盒,以为我还有烟呢,两眼立刻笑得眯成了一道缝,手一伸等着接烟。我硬着头皮陪笑道:“对不起了吴支书,这烟……烟已经没了。‘’</div><div> “嗯……没了?噢!没事,啊!这个这个啊!洋烟卷儿那破玩意不好抽,赶不上我这旱烟好抽呢。”吴支书干笑了一声,尴尬地将手收了回去,只不过刚才还是阳光灿烂的脸,瞬间乌云密布,气哼哼地一屁股坐到炕沿上卷自己的旱烟,一句话也不说了。</div><div> 学习时,读报纸的内容我却一句也没听进去,脑子里还在想刚才的事儿,心情沮丧,后悔不该耍一时小聪明,搞得自己下不来台不说,不经意间还把支书大人给得罪了,闹了个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的结局。</div><div> 满屋的烟熏得我头特别疼,实在挺不住了,趁着大家不注意我溜出了队部。回了知青点后,吃了点止痛药,衣也没脱,钻进被窝就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div> <h3>  朦胧之中,突然听见窗外有人喊我:“杨成山,在屋里吧!学习元旦社论这么重要的活动你敢溜号?啊!你跟谁请假了?‘’<br></h3><div> 我听出是吴长治的声音,忙答道:“吴支书,我头疼的利害,实在是挺不住了,回来吃点儿药,想休息一下。‘’</div><div> “头疼?啊!你疼的可真是时候哇!分烟时头咋不疼呢?啊!专赶学习时疼,挺严重吧?啊!要不要队里套个大车送你去公社医院看看呐?‘’看来,这吴大人没有得到烟,心里不高兴,这是专来找我的茬来了。我赶紧应道:“谢了吴支书,我睡会儿觉就好了。‘’</div><div> 吴长治心胸可真够狭窄的了,报复心极强,回到队部后,当着五十多人的面发起飙来:“这个杨成山太不像样子啦!啊!还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呢?他别的没学会,倒把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学了不少。啊!像他这样的后进青年,还想入团?啊!在我三家子这一亩三分地里,哼!没门儿!‘’</div><div> 那时,我正向大队团支部写入团申请书呢,由于一支烟没有处理明白,稀里糊涂地得罪了吴长治,惹怒了龙颜,经这位吴大人的‘‘关照’’,我在三家子几年里一直没有入上团。唉!我生来就不是拍马屁的料,拍马屁没有拍正地方,却稀里糊涂的拍到了马蹄子上,倒叫马狠狠地踢了一脚。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无法获得成功,不是由于他不聪明,而是由于他过于精明。可我不聪明,更不精明!</div> <h3>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没想到一年后我回到柴河铅锌矿工作时,在我上班的基建科竟看见了在那里打工的吴长治。此时,这位曾经的吴大人已不再是三家子大队的支书了,又背起木工家什,走村串户地干起了他的老本行了。<br></h3><div> 吴长治正在院子里锯木板,也看见了我,一时显得非常尴尬。他站起身,冲我赧然一笑,两颗金牙立刻露了出来:“嘿嘿,你好!”</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我心里一阵悸动,迟疑了片刻,走到他跟前戏道:“这不是吴支书吗!有你在三家子对我的特别关照我能不好吗!呦!这么大个支书咋到这来干苦力了?怎么,不当支书啦?‘’ </font></h3><h3> “嘿嘿,不………不干了。”吴长治腮帮子一阵抽搐,干笑了一下,那样子比哭还难看。 </h3><h3> “还记得你那年没抽着我烟的那件事儿吗?这回到我家门口了,让我补上欠你的那支烟吧,不然你又不要我入团了。”我尽情地揶揄他道,“噢!对了,我现在不归你管了。"几句话说得吴长治脸一阵白一阵红,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完全没有了在三家子时的那种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派头。 </h3><h3> 我的心爽极了,压在心里一年多的这口闷气总算发泄了出来。我想,这种感受,可能和吴长治当年那个夜晚发飙时奚落我的感受一样吧! </h3><h3> 也许是吴长治觉得我在这个单位工作,不管愿意不愿意,天天总要和我打照面的,他自觉无趣,第二天便卷起铺盖回家了。<br></h3> <h3>(图片为网络下载,与本文内容无关。)</h3> 作者简介<div>  杨成山(微信名老杨树),一九五一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中南学子,高级经济师。近几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以老三届下乡知青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弯弯的柳河》、自传文学《岁月如歌》、诗词集《岁月随笔》、《龙首风-淮源情》等作品,诗词作品近千首,小说和部分诗词巳在多家微信诗刋平台发表。组诗《窗花》在‘‘傲骨杯’’中华诗词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