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虎穴追踪》在中山广场、秀月街、大商、胜利桥、北岗桥、劳动公园、东关街等地取景拍摄。片尾高潮部分则取景1908年建造的天后宫。</h3><div>天后宫,大连人俗称“东关大庙”,曾是大连乡魂的重要遗迹。通常,建筑都要面南背北,而这座建筑却是面北背南,因为妈祖娘娘的神像必须面对着大海。</div> <h3>剧情梗概</h3><div>解放初期,某城市,潜伏特务头子崔希正,乔装成万隆山货栈的经理,指挥手下进行破坏活动。女特务资丽萍在他的指使下打入工商界,伺机偷窃情报。我公安人员李永和化装潜入敌特组织内部,消除了崔希正对他的怀疑,逐渐取得了崔的信任。工商局夏局长警惕性不高,思想麻痹,崔借机和夏局长拉关系,送礼,通过资丽萍将特务名册隐藏在夏家,李永和经过艰难的侦察,终于找到了特务名册,掌握了敌人的情况。从台湾派来的特务孙士高非常狡猾,他发现名册里没有李永和的名字,遂化装成公安人员,用计策试探李永和。李永和机智应对,取得了孙士高的信任。根据李永和掌握的情报,我公安人员将敌特组织一举歼灭。</div> <h3>演员表</h3><div>印质明…………饰演:公安处长/陈惠远<br></div><div>赵 联…………饰演:公安侦查员/李永和</div><div>刘增庆…………饰演:公安侦查员/刘铭</div><div>李雨农…………饰演:地下工作者/老钱</div><div>徐士彦…………饰演:公安干部/傅可</div><div>张凤翔…………饰演:工商局局长/夏云午</div><div>向隽殊…………饰演:夏妻</div><div>刘作常…………饰演:小学徒</div><div>李景波…………饰演:潜伏特务头子/崔希正</div><div>李 林…………饰演:敌谍报处长/张国忠</div><div>李 颉…………饰演:敌特联络站负责人/黄云梦</div><div>莽一平…………饰演:敌特/米如珍</div><div>高 均…………饰演:敌特/孙士高</div><div>李亚麟…………饰演:敌特/冯振辉</div><div>叶琳琅…………饰演;敌特/资丽萍</div><div>贺汝琦…………饰演:敌特/帐房先生</div><div>安震江…………饰演:敌特/高军如</div><div>蓝 群…………饰演:敌特/何寿田</div><div>职员表</div><div>编 剧……………应 慈、伍桂林、王玉堂</div><div>导 演……………黄 桀</div><div>摄 影……………聂 晶</div><div>副导演…………陈怀皑、娄彰后</div><div>作 曲……….…王 博</div><div>剪 辑……….…傅正义</div><div>美 工……………董 萍</div><div>录 音……………袁明达</div><div>剧 务……………潘 英</div><div>伴 奏……………长影乐团</div><div>指 挥……………尹升山</div> <h3>印质明:饰演公安处长/陈惠远</h3> <h3>赵 联:饰演公安侦查员/李永和 </h3><h3>大连籍演员</h3> <h3>电影里的旅顺南路</h3> <h3>现在的旅顺南路。</h3> <h3>电影里的劳动公园大门的镜头。</h3> <h3>公安侦查员李永和和潜伏特务头子崔希正会面镜头取景地。</h3> <h3>劳动公园是大连市中心最大的公园。</h3><div>劳动公园最早是一片古木蔽日的森林,1889年,沙俄强占大连后,开始在此兴建公园,因公园位于当时市区的西部,故称"西公园"。原名"老虎公园",只因早年,这里曾饲养过一只老虎,当时盛传,这只虎曾吃过一个不明身份的国际女间谍,从此,老虎名噪一时,公园也随老虎之威,被人们称为"老虎公园"。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后,又对公园进行了扩建,随着市区向西扩展,这里逐渐成为市中心,故此改称"中央公园"。1926年,日本统治者在公园中心建起一座存放阵亡将佐的"忠灵塔"(现喷水池位置),作为"史绩"供人"瞻仰",公园随之渐成废墟。 解放后,广大市民利用假日进行义务劳动,挖掘并修建了荷花池、曲桥、池心亭等,为纪念市民的创造热情,在池边立起了一座高4、2米,宽1、8米的青石碑,上面刻着"劳动创造世界"六个大字,从此公园定名为"劳动公园"。</div> <h3>70年代的劳动公园大门前。</h3> <h3>电影里的斯大林广场镜头(现人民广场)。</h3> <h3><font color="#010101">斯大林广场位于大连市西岗区,总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草坪面积4万平方米。这里是大连的行政和司法中心,大连市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坐落在广场上。 人民广场,是市级行政机关集中的城市中心广场,以南北相呼应的苏军烈士纪念塔和市人民政府大楼形成的中轴线为对称布局,市级主要于道--中山路在广场中部与南北轴线垂直通过。广场结构大连人民广场原名长者广场(日据时期)、政府广场(1945-1949)、斯大林广场(1949-1994)。中山路以南以苏军烈士纪念塔为主体,塔的东西两侧布置两处完全对称的规则式花园,塔与园之间用一带状绿地做屏障。广场中央分4块面积达4公顷的大草坪,绿草茵茵,广场鸽悠闲散步,衬以姹紫嫣红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人民广场在空中俯瞰是方形布局,这点不同于大连的其他广场。广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在1993年以前该广场名为“斯大林广场”,广场上还有一座苏军烈士纪念塔,1999年4月纪念塔迁至旅顺苏军烈士陵园。现在纪念塔的旧址上已建成一座欧洲式的长廊,长廊的前面建起了音乐喷泉。共有2000个喷泉口的喷泉长1100米,由72个小水花池组成,在12时、19时、20时、21时准时喷射。下午三时起有女骑警巡逻长廊中休憩的人们暂时逃离里了喧嚣的都市,或冥思,或读书,或欣赏喷泉与白鸽组成的动态画面。灯火阑珊时是喷泉最美的时刻,广场上响起经典的世界名曲,喷泉随着乐曲的节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喷射,在幻彩灯光的交织下,仿佛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喷泉前有升旗台,面积为9.9平方米,寓意1999年是大连建市百年,旗杆长26米。升旗时间是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天边的雾霭还未散尽,太阳刚刚映红天边的朝霞,随着国歌的奏响,英姿勃勃的国旗班战士遒劲地将国旗甩向天空,红旗缓缓地升起,在绿地,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红。广场的北面是大连市人民政府,西北是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东北是大连市公安局,它们都是典型的欧洲建筑。古典的建筑给这个作为大连行政司法中心的广场增添了一份庄严和肃穆,而广场上的四大块绿地更是为这座经历百年风雨的广场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仰望广场的天空,总能发现高旋天际的各式风筝。穿过广场中央的中山路上,亭亭玉立的交通女警是这条路的最美的风景,优美的身体曲线和准确有力的指挥动作,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城市形象。</font></h3> <h3>苏军烈士纪念塔位置</h3> <h3>对面大连市政府</h3> <h3>电影里的秀月街南东侧坡上的一栋日式别墅,敌谍报处长张国忠别墅。</h3> <h3>电影里的秀月街</h3> <h3>电影里的敌谍报处长张国忠开完会走出办公大楼的镜头,中山广场原大连民政署,现大连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办公楼 。</h3> <h3>电影里的中山广场大连民政署。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它是大连民政署衙署。1922年,大连民政署迁至大连市役所办公楼,该楼为大连警察署。1945年8月由苏联红军接管。1955年3月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1983年改作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办公楼。可以说,它是中山广场欧式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77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近代优秀建筑。 </h3><div>大连民政署旧址它坐落在中山广场2号。建于1908年。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由日本人前田松韵设计。是一座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它正面对称,两端突出三角形山花,中央高耸尖塔,屋面上左右各开着三个老虎窗。底层窗采用白色连续卷式窗楣,上层窗采用柱式划分,墙角隅石交错。那淡红色的墙面衬托白色装饰线脚,既秀丽典雅,又富于垂直向上的动感。中山广场是这个城市的封面,涂写着大连所有的沧桑。在沙俄时代,它叫尼古拉也夫卡亚广场。那时候它还只是一个空旷的蓝图,俄国人还没有来大连100个老建筑紕紞矠它坐落在中山广场2号。建于1908年。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由日本人前田松韵设计。是一座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它正面对称,两端突出三角形山花,中央高耸尖塔,屋面上左右各开着三个老虎窗。底层窗采用白色连续卷式窗楣,上层窗采用柱式划分,墙角隅石交错。那淡红色的墙面衬托白色装饰线脚,既秀丽典雅,又富于垂直向上的动感。</div><div>中山广场是这个城市的封面,涂写着大连所有的沧桑。在沙俄时代,它叫尼古拉也夫卡亚广场。那时候它还只是一个空旷的蓝图,俄国人还没有来得及把美梦变成现实,就被日本人的炮火给轰跑了。当刚有一个雏型的城市落入日本人手中,尼古拉也夫卡亚广场便被来势汹汹的日本人改名为大广场。日本人按照沙俄时期规划的市区,继续建设大连。他们修筑了一座日本桥,将沙俄时代的行政区和欧洲区相连。他们改造了老市区的弯曲道路,以调整街坊布局。他们还在新开发的市区兴建一批公共建筑和新住宅区,让城市一点一点膨胀起来。日本殖民当局尤其看重大广场,于是在大广场周围布置市政府、邮政局、两三座银行、剧场等重要建筑。</div><div><br></div> <h3>大連市役所——大広場,中山广场5号。</h3> <h3>1915年始建,1919年竣工。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这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正门融入日本破風的意境,塔楼则融入京都祇園祭山車的意象,严谨的体例是欧洲大型市政厅建筑常用的模式。欧式的主体,配以日式的装饰显得复杂但不冗繁,展现出了另类的风格。设计师是关东都督府土木课课长松室重光。</h3> <h3>1915年始建,1919年竣工。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这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正门融入日本破風的意境,塔楼则融入京都祇園祭山車的意象,严谨的体例是欧洲大型市政厅建筑常用的模式。欧式的主体,配以日式的装饰显得复杂但不冗繁,展现出了另类的风格。设计师是关东都督府土木课课长松室重光。</h3> <h3>1945年8月,根据国际协定,旅大地区由苏军接管。10月27日,在苏军主持下,召开了由大连市各界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一致通过成立大连市政府,苏军当局提名大商人迟子祥为市长,旅大党组织以职工总会名义推荐共产党员陈云涛为副市长。11月8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大连市政府正式成立。这是大连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1947年12月,关东公署自旅顺迁至大连原关东州厅舍,大连市政府迁出,搬至该楼。1949年12月18日,旅大行政公署决定将大连市政府改称为大连市人民政府。1950年12月1日,旅大行政公署改为旅大市人民政府后,大连市人民政府并入旅大市人民政府。这里是旅大市政府各局办公楼。 </h3> <h3>大連市役所</h3> <h3>左:大連市役所 右:大连大和旅馆(大連ヤマトホテル),大连宾馆</h3> <h3>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办公楼。</h3> <h3>电影里的大连商场镜头(大连人简称“大商”)</h3> <h3>电影里炸毁桥梁的镜头,就是在北岗桥拍摄的。</h3> <h3>现在的北岗桥。</h3> <h3>电影里的东关街(现开始动迁改造)也不知道能不能回到往年的影子,大连需要这块影视基地。</h3> <h3>欢迎胜利的镜头在东关街拍摄的。</h3> <h3> 记忆与岁月的相遇总能让人百感交集,如今,面对去旧还是如新的东关街更让人五味杂陈。或许,回忆是一种最优雅的等待。这曾是大连最早的商脉,慢慢老的一条街慢慢老去的商脉。</h3><div>“东关街保持了建筑初期的基本风貌,建筑群中积淀了关于大连城市兴起时期丰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信息。建筑风格鲜明、样式丰富、‘老街’味道浓郁,可以成为大连城市整体格局中带有特殊韵味的一道风景。”这是大连市艺术研究所2009年调研报告中对东关街历史街区的定位。在很多民国时代剧的主创看来,这里只要换上了各类商铺的招牌,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街景。东关街的记忆,恰恰与这些招牌有关。作为大连早期最核心的城市居民集中消费区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关街便开始承载着大连最接地气的商脉流淌。在其即将面临改造之际,新商报也希望将东关街对大连商业的百年承载,以及在这里奋斗的商业家族,呈现在每个人面前。<br></div><div>今天我们所说的“东关老街”,一般指的是北起鞍山路、南至黄河路,西起市场街、东至北岗桥这一区域。在一张1901年的规划图上,当时的大连被规划成:“市政街区”、“欧罗巴街区”和“中国人区”。“中国人区”就是青泥洼以西的部分,被叫作“小岗子”(今西岗区区域)。东关街是小岗子东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当时著名的繁华地段。当时负责管理这个区域的机构是华商自发组织的“小岗子公议会”,后更名为“大连西岗商会”,大连一中就是上世纪20年代由该商会创立的,新开路也是当时由该商会开辟的。<br></div><div>到上世纪30年代,东关街商家、居民数量增长迅速,成为大连地区中国人聚集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当时大连最主要的中国人经营的商号几乎都在此云集。比如大连第一座彩票局——宏济彩票局于1906年由民族企业家刘肇亿创办;刘肇亿在1908年还建立了大连地区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第一个社会慈善机构——宏济善堂;建于1909年的西岗市场是大连地区最早的市场;始建于1931年,建成于1933年的新开大街甚至开放了夜市,众多商家在此经营,成为当时西岗地区的商业中心。大连著名的老字号如四云楼、王麻子锅贴、杨家吊炉饼、日新饭店、三八馄饨馆,以及一些油坊、照相馆、澡堂、药店等多元化的商业业态都曾在东关街汇聚。<br></div><div>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开路开始大量引进商业门店,西岗市场等老市场也以其区管商业的身份在大连人的生活里扮演重要角色,“到西岗市场买东西”,曾经是那个年代很多大连人引以为傲的事情。每到周末,新开路就成了一条杂货街,大连人生活中的日常所需,从锅碗瓢盆到高低柜、梳妆台,全部能在这里买到,也曾经繁华一时……只不过,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这里被青泥洼、西安路的现代化商业设施和市场化模式逐渐取代,盛极一时的商业繁华渐成记忆。<br></div><div>东关街才是大连人的市场<br></div><div>在大连餐饮业,一家店开28年,几乎没有哪个商号能做得到,全聚德却是鲜见的一家。如今,坐落在东关街附近新开路14号的全聚德烤鸭店,就是1986年开业的。<br></div><div>解放前集中在青泥洼桥的大连商场、秋林公司等的前身已经具备相当的商业规模,但是由于这些店面多是日本人经营,因此大连本地人其实是很少去消费的,这种习惯在解放后的多年间也一直延续,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东关街附近繁华的商业组合。早年间,东关街堪称商贾云集,不仅有王麻子锅贴、杨家吊炉饼这样的老字号,同时,各类市场、医院、药房、旅社、理发店等也都是一应俱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年的大连,前有海陆空的港口优势,后有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依托,经济相对很多城市都更为发达,普通居民生活水平的相对优越,还有大量的驻军及苏联专家,也形成了相当的购买力,支撑了东关街片区商业的高度繁荣。<br></div> <h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大龙街、新开大街(今新开路)、小岗子市场(今西岗市场)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寿街、北京街,东至西岗街、宏济街、东关街,成为当时著名的繁华地段。当时负责管理这个区域的机构是华商自发组织的"小岗子公议会",后更名为"大连西岗商会",大连一中就是上世纪20年代由该商会创立的,新开路也是当时由该商会开辟的。到上世纪30年代,东关街商家、居民数量增长迅速,成为大连地区中国人聚集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当时大连最主要的中国人经营的商号几乎都在此云集。商号旅馆、病院药房、赌场烟馆、茶楼酒肆、当铺妓院、剧场影院等一应俱全。</h3> <h3>东关街,是大连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百年沧桑风云变迁,这些老记忆却历久弥新。它像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曾上演了历史的转折与尊严,也在上演着普通大连人的喜怒哀乐、平凡一生。<br></h3><div><br></div> <h3>电影里公安局出动抓潜伏敌特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天后宫门前(东关大庙)。</h3> <h3>潜伏敌特抓起来的镜头在后宫门前拍摄的。</h3> <h3>大连天后宫,俗称“东关大庙”,建于1908年,由在大连发迹的大连华商公议所总理刘肇亿、协理郭学纯倡议发起修建。“东关大庙”设有天后圣母殿、观音大士殿、龙王殿。财神殿、关帝殿、火种殿、聚仙宫等殿堂,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大庙宇。大连天后宫又称龙华寺或龙华宫(1933年改名为龙华宫),位于西岗区宏济街,原大连37中校址。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海神娘娘生日(圣母诞日),天后宫会大办庙会。会在天后宫山门前的空场上高搭席棚为舞台,演戏酬神3天。每年这个时候约有游客10万人前来观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还会举办“盂兰盆会”,为死者超度亡魂。每年也举行道场,其他活动如初一、十五的香火等。大庙的经费由商会筹支,凡到大连港停泊的商船按载货量交纳一数量的“香资”为该宫的收入。建国后,这里成了“四旧”。 后来这里成了东关小学(抗大小学)。 文革时期,古庙里的佛像都被红卫兵砸碎。之后,在建大连市西岗区青少年宫时,庙宇的钟楼、山门、耳房、过堂等也相继被拆掉,仅留下大雄宝殿。在后来与37中互换,这里又成37中学。大庙最后的主人是1978年搬到这儿的大连家用电器七厂。2006年11月,东关大庙永远消失。大连文化遗迹,海南丢的见证再次丢失。大连丢失了很多,无论是异族留下的优秀的文明意识,还是祖先留下的血脉。</h3> <h3>民国大连西岗子道教天后宫,“天后圣母”牌匾,有道士两人。</h3> <h3>电影里凯旋经过胜利桥上的镜头。</h3> <h3>今胜利桥前身叫“露西亚街木桥”是大连第一座线桥。1898年沙俄强租大连,次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达里尼”(大连)为自由港,将东起寺儿沟、西至大同街、南起南山麓、北至海滨约3000多公顷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规划在寺儿沟沿海修码头,在青泥洼桥建火车站,并且把现胜利桥北民乐街道的全部划为行政区,作为沙俄统治机构的所在地。这样,为了跨越铁路将城市的南北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为了便于沙俄运输石料木材兴建他们的官邸,一条线桥诞生了,这就是大连历史上最早的线桥——露西亚街木桥。露西亚街木桥诞生后,大规模的行政区建设宣布开始,由此,大连地区最早的市民居住区也略见雏形。所以说,没有露西亚街木桥就没有当时的俄罗斯街(即行政街),大连的城市建设就是从这里通向今天的。到了1908年,露西亚街木桥被日本人拆除重建,改称日本桥。一位德国设计师将它设计成了米兰式钢筋混凝土连续5跨实腹无铰拱桥,这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钢筋混凝土桥之一,据说在当年的日本桥梁设计大赛中还获了奖。1945年后日本桥改为胜利桥,沿用至今。1992年时,大连市城建部门在桥两侧建造了两条钢结构人行天桥,拆除了原有人行道,并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疏港路建成之前,胜利桥一直是大连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h3><div> 1899年,俄国人在青泥洼建行政市街时,由北向南延伸要跨过一条深沟,那条深沟将要建</div><div>铁路线,于是他们就在深沟上面架起了一座跨线俄式木桥。俄国也有一个规划,打算以后建造一个54米宽的大桥,桥的两端设计成半圆形广场,分别辐射两边道路。由于日俄战争失败,这个梦想永远破碎。日本把这座木桥叫做露西亚桥,露西亚是日本人对俄国的叫法。1908年这里被日本人建成22米宽的钢筋水泥桥,桥的宽度显然是有些小家子气了。</div><div> 新桥设计者是关东都督府民政部土木课井冈村象雄,原是东京市土木工程师,做过东京的</div><div>水道桥设计方案,后来关东都督府就借用这个设计方案来设计日本桥。桥的栏杆是由前田松韵设计的,他把桥基、桥柱、桥栏、桥头一律都改用花岗岩砌筑,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文艺</div><div>复兴式花纹。也正因为精雕细琢,这座大桥耗费巨资,约为15.7万银元。前田松韵也是日占</div><div>时期大连第一个城市规划的设计者,所以他似乎也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影子。</div> <h3>现在的胜利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