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建盏(天目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是饮誉世界的珍宝<br></h3> <h3>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武夷山下的建阳县水吉乡。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武夷山区宋时已出产天下名茶。「建盏」则是当时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著名的文人墨客有许多名句来称颂它。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br></h3> <h3>文绘图【北宋】赵佶
皇佑三年(1051),蔡襄被召回京复职,才知京师已经掀起饮建茶的热潮,而朝野上下也开始进行斗茶。为了普及品茗的知识和鼓励大家斗茶,他撰《茶录》一文,进呈仁宗御览,后刻碑于石,此文虽是总结福建民间斗茶经验,但蔡襄作了补充、提高和规范,并首次提出以色、香、味作为评比茶质量高低的标准,使评比臻至完善,故一直被沿用至今。在《茶录》中,蔡襄特地推荐建窑生产的一种精品茶杯——兔毫盏,他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燌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蔡襄是仁宗朝的名臣,又是当时最著名的制茶和品茗专家,由他推荐的兔毫盏精品茶盏,当然会成为品茗、斗茶者所接受。因此,当时购买这种茶盏的人很多,并被皇帝指定为贡品。所以,当时的诗人写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的诗句。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闽北水吉乡一带发掘的建窑中,发现很多兔毫盏,在其底座圆圈中印有“供御”二字,由此证明,当时水吉乡一带建窑所生产的兔毫盏,已被皇帝指定为贡品了。
据《日中文化交流史》一文记载:中国的品茗艺术,大约在元朝时,由日本来华的僧人引入日本,称为《唐式茶会》,此后,《唐式茶会》在日本民间逐渐普及,并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饮茶风习——“茶之汤”(即后来所称的《茶道》)。由于茶道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日本僧人在引进中国《唐式茶会》的同时,还引进中国当时最名贵的建窑兔毫盏、浙窑乌金釉盏(又称《天目釉盏》)二种。所以,日本民间后来就流传有“宇内闻声说建窑”的诗句,由此可见到元朝及以后,建窑的兔毫盏在日本的知名度。
<br></h3> <h3>宋代建盏。当时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侣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还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器型种类及其造型特征〗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沈。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
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 。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 。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br></h3> <h3>〖特点〗
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蔡襄对建窑兔毫盏生产发展的的贡献。
本文所说的“建窑兔毫盏”,是指当时闽北民间瓷器厂生产的一种茶杯,杯的颜色紫黑,其外表面绘有白色兔毛,故称建窑兔毫盏。
庆历七年(1047年)夏,蔡襄由知福州升为福建路转运使,此官职要定期巡视其部郡,并有督办贡茶的任务。秋天,蔡襄前往建宁府巡视部郡后,就顺路到建安县北苑御茶园,了解过去督办贡茶的日期和有关情况,还参观制茶的全过程。他所到之单位均备有好茶招待,而茶盏是由当地瓷器厂生产的兔毫盏。蔡襄品茗完,认为这种茶盏极优,就委托御茶园人员替其购买若干,以备送给在京的好友。
庆历八年(1048年)春,蔡襄前往北苑御茶园督办贡茶,因时太早,他就深入茶垄观察茶叶的生长情况,写有“戢戢抽灵芽“语句,这说明蔡襄对茶芽产生了兴趣,经思考,他认为,这种茶芽生长力极为旺盛,若改用茶芽作原料,或许能提高茶的质量。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蔡襄亲自进行小剂量的试制,经品匿名茗,证实质量极高。蔡襄一举制成高质量的贡茶,为了与龙凤团茶区别,定名为小龙团。蔡襄创新的小龙团贡茶,使福建贡茶从过去的中上水平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精品茶。在蔡襄的监督下,由御茶园贪污制造十斤,进贡给仁宗皇帝。
<br></h3> <h3>蔡襄
用茶芽作制茶的原料,蔡襄或许不是我国的第一人,而以往贡茶的制法都是保密的,惟独蔡襄这次的制法是公开的,其目的是希望在自己的示范下,能带动建茶的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为此,他交待御茶园,允许民间茶农来取经或学习。蔡襄创新小龙团贡茶的消息在福建茶区流传后,茶农纷纷前来御茶园取经,因而带动建茶的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这年秋,蔡襄丁父忧,回乡守制。
蔡襄不仅善于制茶,而且精于品茗。宋人有一则笔记,引述于下:“建安能仁寺,有茶生于石缝间,寺僧制成茶饼,取名石岩白,送四饼给蔡襄,密派人入京赠四饼给内翰王禹玉,次年,蔡襄被召入京复职,往访禹玉,主人命童子从茶笥中选精品招待。蔡襄捧起茶瓯只一闻,就曰:”此茶极似能仁寺的‘石岩白’,公从何处得之?”禹玉不信,令童子取茶帖来看,才佩服蔡襄确实精于品茗。(《墨客挥犀》)
此记未说石岩白茶造于何时,从“次年,蔡襄被召入京复职”,才知此茶造于皇佑二年(1050),它比蔡襄创新小龙团贡茶晚二年。此时,蔡襄丁父忧在家守制,不是官员,能仁寺为什么会送茶给他?原因是蔡襄创新贡茶,为茶农起着示范的作用,并交待御茶园允许茶农来取经。消息在茶区传开后,能仁寺僧人来御茶园取经,完全依照蔡襄的方法制成石岩白,故送四饼给蔡襄表示感谢,也让他知道能仁寺仿效其法制成新品种的石岩白精品茶。
<br></h3> <h3> 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建窑是在建瓯与建阳两县交界的水吉乡山区,是民间私人办的小瓷器厂,其产品兔毫盏的质量虽优,但因当时交通不便,其销路不会很好,如果没有蔡襄在《茶录》一文为其推荐和宣传,请问,这种农村小瓷器厂的产品,能取得这样高的知名度吗?能被皇帝所青睐和被指定为贡品吗?能得到全国大量官吏、富豪、斗茶者所购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蔡襄是当时的名臣,又是最著名的制茶和品茗专家,由他推荐和宣传的兔毫盏,当然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使建窑兔毫盏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名牌物品,并促进了该瓷器厂生产的长期大发展,这可以称为名人效应。以致到百年以后的元朝,兔毫盏仍以精品瓷器被引入日本,并在日本成为被人歌颂的名牌物品。以上事实说明,建窑的兔毫盏在北宋时之所以成为最著名的茶具,并延续至百年以后的元朝被引入日本,除产品的高质量外,加上蔡襄在《茶录》一文的推荐和宣传,才使建窑兔毫盏生产得到长期的大发展,这就是蔡襄所作出的贡献。<br></h3> <h3>喜欢我们就请您关注我们,也请您分享给您的朋友们,传承、推广建盏文化需要您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您可以回复任意内容进入俱乐部微站获取更多信息。红岩建盏~肖毅师父的作品!<br></h3> <h3><br></h3><div>用建盏品饮茶时,建盏的铁胎壁孔隙比其他青瓷要粗且具有磁性,所以吸附性强,可以降低水的硬度,从而可以起到活化、软化水的功效。待茶入盏,轻啜之,会觉得茶汤入口顺滑而质润,非常玄妙。</div> <h3>建盏的美在于陶与瓷的完美融合,在于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过程中的绚烂结晶,在于1300度高温下无可莫测的神奇变化,在于历史长河中沉淀与传承的源远流长,无论是细如发的兔豪,还是凝成圆的油滴,甚或曜变的绚烂,每一个建盏都那么与众不同</h3> <h3>建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我想,很大原因也源于其功效。胎内蕴含许多小气孔,非常有利于茶汤的保温,更有种说法,建盏釉的气孔率这种特性决定了其改善水质的功能。气孔可以吸附钙镁粒子,减少水的硬度,变得柔软、甘醇。建盏,胎体厚重,饮茶久热难冷。而且建盏保鲜效果很好,可以有效防止变质。</h3> <h3>在福州三坊七巷参盏!</h3> <h3>建盏喝茶的好处可归结为:色,活,热,雅。1.茶水注入建盏后,在光线的折射下,建盏的斑纹和茶水交相辉映,焕发出各种神奇的颜色,或蓝或金或银。2.建盏的高含铁量能起到活水软水的功效,经常用建盏喝茶的朋友都知道,用建盏喝茶水质柔软许多,甘甜无比。3.蔡襄在《茶录》中赞到“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即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证茶水的温度,保证茶水的口感。4.建盏的雅是不需要言语的,就像喝茶时的意境,品好茶的同时欣赏雅致的盏。</h3> <h3>红岩建盏,肖毅师父的作品在2017年5份,在莆田工艺美术展参盏,拿到了福建省金奖!</h3> <h3>参展中……</h3> <h3>形象代言人</h3> <h3>肖毅师父建的柴窑,烧制中……</h3> <h3>要烧制四天左右的大🔥,要用很多的木材,成本大家可知……</h3> <h3>没烧制前,摆放中</h3> <h3>烧制中……很辛苦~还有技术的把控</h3> <h3><br></h3><div>在宋代,建盏贵为皇室御用茶器,宋徽宗曾经说过:“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玉毫指的是银毫,这句话是说盏的底色要青黑,银毫斑纹要流畅通达,这样的盏才是上品。</div> <h3>建盏烧成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而且每个因素的区间极为狭窄。古代窑工只能通过庞大的装窑数量,以牺牲大量成品的代价来换取一两件优秀的建盏,而一件优秀的银兔毫更是极为难得!由此可见,银兔毫的稀缺性及珍贵性!</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div> <h3>烧制的作品</h3> <h3>可遇不可求</h3> <h3>用建盏喝茶一个月,七彩就很明显了</h3> <h3>红岩建盏,肖毅师父的作品2017年9份,被南平市评为十佳新秀!</h3> <h3>乌金木叶盏茶具</h3> <h3>龙鳞纹</h3> <h3>柴窑兔毫盏</h3> <h3>蓝兔毫茶具</h3> <h3>独一无二,目前只有红岩建盏,才有这作品!</h3> <h3>蓝兔毫盏!独一无二</h3> <h3>蓝兔毫盏就是一样</h3> <h3>彩金兔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