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集:守备一师和他的大院故事(序)绿色情怀

黄爱民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我们这些部队子女来说,部队大院永远都是一个难以抹去的记忆,那是我们生命里承载着无数欢乐与痛苦时光的地方,是我们青春梦想开始燃烧的地方,更是我们时常牵挂的符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浦,是当时上海浦东地区十八名镇之首,素有江南“小上海”美誉。这里地处浦东中心区域,腹地广大,交通四通八达,是当年南汇县对接上海的桥头堡和前线阵地,当然也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在上海解放战争中就得到印证,这里的烈士陵园和高桥的烈士陵园是浦东的两大烈士陵园。小时候,每当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前往祭扫革命先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小的周浦镇,那时是父亲所在部队的师部机关所在地,也因此这里的驻军特别多,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部队家属大院前的马路就叫军民路,这里离父亲部队的师部机关很近,旁边还有一家规模很大的部队制药厂,是为了解决大量的部队干部家属的就业而兴办的,几乎我们这些孩子的母亲都在这家企业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部队家属大院位于周浦镇离部队不远的一条以“军民路”为名的幽静小路上,院占地四十多亩,这在当地是极其气派的,也只有部队能够占有这么大的地方。</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象中的部队大院应该是很有气派的大门,门前站着两名威武的哨兵,其实不然。坐北朝南的大院门口,竟然寒酸地挤在一幢灰蒙蒙的老式五层楼房与破旧的低矮民宅之间,原因竟然是那幢低矮且破旧的民宅不愿意动迁搬离,想借机敲诈部队,结果一项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们子弟兵只好做出巨大让步,将部队家属大院的门口退缩在第一栋住宅楼前的拐角边,加上那间小小警卫室,显得特别不起眼。</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抬头仰望大院的那两幢五层楼房,虽然早已是风烛残年,破旧不堪了,然而在当年这可是全周浦镇第一高度住宅楼,那时经常有人在大院前的马路边合影留念,还常常有人成群结队在大院门前驻足观看,那种感觉让我们大院子女很久以来都觉得高人一等,牛的不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头二楼阳台一盆被遗弃的花盆,上面几根小草随风摇曳着,横七竖八的竹竿和敲碎的玻璃窗,静静地等待着我,这就是我曾经的家,这里留下了整整十年的成长岁月,那破碎的玻璃窗,还有那风动的小草,述说着我的大院往事。</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大院,右侧一块空地,靠墙角的老榆树,还有几个水泥墩的晾衣架,右侧一扇圆形小门并不显眼,连接家属大院和这里的小院,原先是一座祠庙,曾经是部队文艺演出队的驻地,后来成了部队药厂战士的营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院右侧是一座原先的祠庙,属于院中有院,还真别有一番情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扇圆形小门并不显眼,连接家属大院和这里的小院,进去后却发现里面规模不小。正中央是一座高大宽阔的殿堂,如今被改造成一个食堂,足足有两米高的石板台阶顺阶而下,台阶中间是雕刻的盘龙石刻浮雕,让人很容易想起北京故宫的石雕。围绕正方形的殿堂四周是两米宽的走廊,地上尽是高低不平的石板,一些小草顽强地从石板缝隙里钻出来,一根根已经遍布裂纹的圆木柱子,彰显出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大殿为中心,四周是两层楼的木质结构的楼房,可以看出,这是当年和尚们居住的地方,院中央的小广场上,也同样是铺满的石板,许多地方已经有不规则的小坑,据说是当年和尚们习武时留下的,听着都让人感到这里一定有许多故事,也为这里留下了许多神秘色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这座原本早已萧条和败落的小院,却忽然之间变得热闹非凡,原来为了迎接军区文艺汇演,师里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准备排演大型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选中这里当演出队的驻地。从那时起,寂静的小院,因为一群靓丽的男女青年军人的到来,而顿时生机勃勃和无穷的活力。当那些清亮的歌声和音乐声袅袅传来时,伴随着那些文艺兵俊俏的脸蛋和挺拔的身姿,着实给大院带来了莫名的盛誉,常有人站着大院围墙外向里张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师部就不得不提这支部队的历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父亲他们所在的这支部队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守备第一师,主要担负崇明、长兴、横沙、川沙、吴淞、高桥、南汇等地的防务任务。</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守备第一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它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新编第七师,参加过博兴、广饶、齐东、寿光、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是渤海纵队主力师。1950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十五师,随33军进入上海,担负浦东蓬莱、杨思、洋泾等地区的警备任务,1950年进驻崇明岛防务,1956年改编为守备15师,归上海警备区建制领导,1969年再次被改为南京军区守备第1师,1985年给整编为守备第一旅,1993年改称海防第一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任师长曾旭清历任一一五师教导第六旅十七团政委,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兼中共二地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七师政委,三野三十三军九十八师师长兼政委。解放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华东军区公安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23军代副政委。回国后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副司令员,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工程兵副司令员,率10万大军奋战在戈壁滩,为国家原子弹、氢弹事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旗勋章独立奖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冯仁恩师长是一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最为辉煌的是1948年9月16日,时任渤海军区三分区副司令的冯仁恩率领所参加了济南战役,活捉了敌山东省主席、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军王耀武。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享受正大军区职待遇,2005年1月22日逝世于北京。</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任政委曾传芳曾经出任三野三十三军九十八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解放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任过师长的还有著名战将黎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68军20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获得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单文忠师长是位开国大校,这位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猛将”聂凤智警卫员八路军老兵,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连,营,团作战参谋,连长,副营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27军79师235团(“济南第一团”)参谋长,1950年底接任该团团长,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调任一师前身守备第十五师师长,六十年代末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 2010年1月去世。作为曾经一师的后代,瑾向这位共和国开国大校表示敬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当属六十年代底、至七十年代中期出任师长的贾德发。从小是放牛娃的贾德发。贾叔叔16岁那年参加了红军,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保卫延安的战斗,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任营长时,他的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营”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十年代末,贾叔叔从上海警备区作训处处长的岗位上调任守备一师师长的重任,为这支光荣之旅注入了鲜明的贾式风格,那就是稳健务实,注重部队的军事训练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齐抓共管,七十年代后期贾叔叔被晋升为上海警备区参谋长和副司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这位95岁高龄的老将军告别了我们,走完了激情燃烧的光辉一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常回忆起贾叔叔任师长时不要吉普车接送,骑着自行车,身后跟着两名也骑着自行车的警卫员去师部上班的情景。那时还小,脑海里会经常出现首长们乘坐吉普车的威武场面,而这位和蔼可亲、常常脸上挂着微笑的师长叔叔看上去却一点都不可怕,倒像是一位笑容可掬的邻家老伯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得不提的是贾叔叔的爱人毛遌阿姨,曾经是我的小学周浦公社中心小学的校长,还亲自担任我们的美术老师,是我们这一波孩子的启蒙老师。相信所有的大院子女,无论是否曾经是一个兵,我们都会由衷的向我们师部大院的一号首长贾叔叔和同样军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院故事永远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深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许多多难忘的往事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变得越来越清晰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曾经的南京军区守备一师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然而,它却无法从我们这些一师军人子女的心中抹去,毕竟这是我们成长的青春记忆,同样也应该是军人的父亲们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所在。因此作为一师军人子女我们应该要把这段峥嵘难忘的历史记载下来,流传下去,别让历史的年轮淹没了父辈们激情澎湃的军旅岁月。</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