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人物系列——医者仁心 罗运普

许建平

<h1>提起罗运普,年纪稍长的平乐人自然会想到原平乐大街88号,赫赫有名的"京阳堂",以及堂内那位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的老先生罗运普。"京阳堂"独创的六神水、青莲软膏、鸿茅膏药、跌打追风膏、跌打药酒、风湿药酒等,以其独特的配方和立杆见影的独特疗效为人所称道。<br />&nbsp;&nbsp;&nbsp;罗运普出生于1890年,广东罗定县素龙镇人,父亲是刘永福统领的黑旗军驱法抗日清兵。罗运普年幼时,父亲随刘永福奉命赴台光复台湾,于彰化战役与三百余将士战死台湾,母亲不堪重负带着年幼的罗运普改嫁陆姓人家,后因继父要求其改姓为陆,罗运普不从便离开陆家,时年6岁,成了孤儿。离开陆家后,罗运普回到家乡,靠帮地主放牛和族人的帮助下生活。10岁那年,罗运普跟随家乡人出来闯荡江湖,经昭平来到平乐,一路走来,结识不少武林高手和江湖郎中,罗运普因此而练就了一身武艺,学到了治疗跌打损伤等中草药医术。凭借这身武艺,让他在平乐镖局找到了一份押运的差使,后结婚生子在平乐扎下了根来。罗运普的夫人名叫唐玉珍,家住北门口,也是穷苦人家出生,生性贤慧豁达。嫁给罗运普时知道丈夫并无多少家当,但绝想不到的是新婚的蚊帐被子,婚后不几日就被别人要了回去。事后得知,那些蚊帐被子都是好心人为了给罗运普撑门面借给他的,让唐玉珍哭笑不得。</h1> <h1>&nbsp;&nbsp;生活贫困只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劳动得以改善,唐玉珍对此坚信不疑。问题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唐玉珍就不是哭笑不得,而是欲哭无泪了。罗运普与唐玉珍结婚后于1925年生下了儿子罗清华,罗运普在外跑押运,唐玉珍在家替人纳鞋底打理家庭小日子,虽不富足却也安逸。这安逸的小日子没过多久,就被一件突如期来的大事毁灭了,罗运普在一次执行押运过程中,人货均杳无音信。可怜唐玉珍带着年幼的罗清华,孤儿寡母在思念丈夫的痛苦中,靠替人打工和养猪渡日。唐玉珍一边维系着生活,一边托人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了结果,打探到丈夫健在的消息。原来罗运普当年负责押运的是一大富人家的烟土,半道上遭遇打劫,虽尽力反抗仍抵挡不住人多势众的劫匪,不仅烟土被抢劫一空,人员也伤亡过半,罗运普凭着一身武艺,身负重伤被少林寺和尚救下躲过了一劫。<br />&nbsp;&nbsp;&nbsp;&nbsp;遭此厄运,罗运普万念俱灰,加之身无分文又负伤在身,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想法,寺内主持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劝说道:"莫急莫急,此事当从长计议,当务之急是疗伤恢复元气!"就这样机缘巧合,罗运普与出家人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正是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让罗运普实现了他人生的三大收获,一是他学习了简单的文化知识;二是在疗伤的过程中学到了中草药配方;三是受到佛教普渡众生行善为本的影响。此刻,一封家书几经辗转,送到了罗运普手上,家书并非出自唐玉珍之手,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的表述,字字句句都是妻子发自肺腑的心声。读罢来信,罗运普毅然告别寺庙,踏上了重返平乐的归途。</h1> <h1>&nbsp;罗运普回到平乐后,开始潜心于研究中草药疗伤之道,结合自己的体会把在寺庙时师傅传授的,专治跌打损伤的中草药配方和秘方加以消化吸收,制成膏药,游医于村间乡里和大街小巷。由于药效奇特加之为人厚道,使罗远普一度被人们尊称为"在世华佗"。儿子一天天长大,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罗运普手上有了些富余的盘缠,想想当初在平乐结婚时靠借来蚊帐被子打肿脸充胖子,在妻子面前出的洋相,罗运普咬了咬牙借了些钱盘下了大街88号住宅,挂起了"京阳堂"名号,让一家人有了安身之地。1945年,儿子罗清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立广西大学,就读于地矿冶金专业。喜从中来的罗运普心里又盘算起另一件好事,那就是喜上加喜,让"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这两件喜事,一块儿让儿子办了。姑娘叫全坤碧,家住罗汉街,乖巧纯良,见人爱笑,笑的时候两边嘴角微微上翘,罗运普说那叫旺夫相,得赶早娶了。</h1> <h1>&nbsp;&nbsp;新中国成立以后,罗运普得以安居乐业,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新社会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比之自己在旧社会的经历,眼前的生活让他倍加珍惜。到过"京阳堂"的人都知道,堂中的圆柱上,"你我健康是福"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表达了罗运普医者仁心的善意。罗运普的善意挂在堂上,也落实在行动上,他把自己配制的六神水、青莲软膏鸿茅药膏、跌打损伤膏药,以及泡制的跌打药酒、风湿药酒,按两分、两毛不等一律明码标价,摆放堂内让人自取,交费自由。对于家庭贫困上门求医者,他不仅不收费反而倒贴钱。平乐搬运公司一个女职工,腰背上长了一个碗口大的浓疮,四处求医无果,经人指点找到了罗运普,因为生活确实困难,就对罗运普提出看病的钱先记在帐上,以后再还。罗运普则笑眯眯的告诉她,你的工作本来就很辛苦,现在生病了又不能上班,工资收入本来就不多,看病的钱不用记也不用还,安心治病就是了。治疗期间,罗运普不但分文不取,还时不时地给她一块两块钱,让她拿回家补贴家用。六十年代初,密山渡老马不幸被摔成膝盖骨粉碎性骨折,经人介绍找到了罗运普,这般情景,罗运普也是头一回遇见,心里没有绝对把握。一般而言,医生遇见类似的情况,多以推脱而自保声誉,罗运普则不然,他欣然将老马留下,用自己原有的跌打损伤药方加以改进,最终让老马重新站立起来,撑起了家庭生活的一片天。</h1> <h1>&nbsp;医者仁心,五十年代末,国家开展中医业者献秘方运动,一些行医者一方面固守"秘方不外传"的传统,另一方面担心一旦"秘方"外传则饭碗不保,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罗运普则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秘方、偏方及行医经验,经过加工整理,全部交给有关部门,让其广泛传播、应用于减少群众疾患。此外,罗运普还利用大量的时间参予公益事业。但凡学校和县里组织的体育运动会,县里的重大建设工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他都背着药箱,亲赴现场来回巡视,确保有意外的跌倒扭伤人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平乐人印象最深的是这座老县城木板房多火灾也多,无论何时何地,火光就是命令,罗运普的身影一定跟消防员的身影同时出现在火灾现场,为的就是让不幸被火烧伤的人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五十年代初,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其中一个小学组织学生到桂林参观,学校为了锻炼学生的毅力,先组织大家沿小路步行到阳朔,再从阳朔乘车上桂林。罗运普得知情况后,担心学生路上有跌跤和中暑的情况,立刻背上药不顾自己60多岁的年龄,一路跟随学生们徒步走到阳朔,目送学生们一个个平平安安上了开往桂林的班车,方才沿路返回。罗运普所做的一切,不仅是自愿的而且分文不取,其善人善举,至今仍在长辈们口中传为美谈。或许是因为自己出身孤儿的经历,罗运普平日里特别喜欢逗孩子们玩,口袋里时常放些糖果饼干,逗着孩子们屁颠屁颠的围着罗公公转。每逢六一儿童节,他还带上糖果饼干去幼儿园慰问小朋友,每当看见孩子们美滋滋的鼓着腮帮含着糖果的神情,罗运普的脑海里都会闪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一刻,一种甜蜜的快感油然而生。</h1> <h1>&nbsp;笔者小时候也常在"京阳堂"附近玩耍,也曾从罗公公手上领过糖果之类小食,只是有一事不明,这京阳堂进进出出的一家人,除罗公公罗奶奶和外婆太,便是三个举止得体的大姐姐,而姐姐们又唤罗公公罗奶奶叫阿公阿奶,那么姐姐们的阿爸阿妈去那儿了?这个疑团,终于在采访罗运普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原来,罗运普唯一的儿子罗清华大学期间与全坤碧结婚后,妻子先后生下了罗宝瑛、罗宝玲、罗宝珠、罗宝生四姐妹。大学毕业后,罗清华分配到沈阳工作,1953年成立国家计委,罗清华又调北京参加国家计委"五人小组"工作,直到1958年又从北京调至上海华东局重工业局工作。之前是为了不影响工作,罗清华夫妇不得已只带着小女儿罗宝生在身边,将其余三个女儿随父母留在平乐,此后罗清华与全坤碧又在上海生了儿子罗昌民,一方面落户上海需费些周折,另一方面是父亲身边需要有人照顾,这才是为什么人们只看见罗氏三姐妹与阿公阿奶在平乐生活的真实原因。三姐妹从小一直跟随阿公罗运普生活,阿公助人为乐的一言一行,与其如影随形,对三姐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罗运普是个乐善好施的人,除免费为经济贫困的患者治病,他还时常毫不怜惜地给贫困的街坊邻里借钱送钱,帮助他人度过难关。街坊一户人家生活极度贫困,一家人靠砍柴卖过曰子,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作,连小孩子上学的钱也负担不起,罗运普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提上现金就给这家人送去,解了别人的燃眉之急。"京阳堂"不远处有个三码头,码头的下端入水处是一块石头形成的小斜坡,平日里街上人喜欢在此浆洗衣服,但遇上河边涨水,无论洗衣服或是挑水均有安全隐患,罗运普自己掏钱请来工匠,将其改造成三级码头,解除了街坊们的后顾之忧。岁月悠悠,三级码头虽历经风雨依然镶嵌在桂江河边,合着江水的拍击声,向人们讲述一个老人和码头的故事。三姐妹长大后秉承了阿公的优良传统,凡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及尽可能予以帮助,广为人们称道。<br />&nbsp;&nbsp;&nbsp;</h1> <h1>&nbsp;常言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罗运普则反其道而行之,常把"女子有才又有德"挂在嘴边,意欲让孙女们多学本领,大胆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长孙女罗宝瑛自幼喜爱看戏,1960年加入平乐桂剧团艺字科班,师从蒋明玉、月中仙,饰演旦角。15岁便因出演《花田错》中的春英、《宝莲灯》中的灵芝而得名,被桂林地区科班会演评为"三好学生"。1986年调入桂林彩调团,又因饰演《半把剪刀》中的接生婆表现尚佳而名噪一时,荣获三级演员称号。二孙女罗宝玲,原平乐中学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只是生不逢时,正当高中毕业国家取消高考制度,罗宝玲到平乐二小当了一名代课老师。罗宝玲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从一个代课老师一直做到教导主任职务,深受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爱戴。让平乐人记住罗宝玲的,还有她那高超的乒乓球技艺,六十年代未,罗宝玲曾代表县队多次夺得桂林地区乒乓球赛女子单打前三名;七十年代初期,她曾担任平乐县青少年乒乓球集训队教练,为平乐培训了一批能打善战的乒乓球苗子,至今仍为大家称道。三孙女罗宝珠同样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任平乐一小代课老师,后通过自考获得大专企业管理毕业证书。因工作需要调入上海工业基地、江苏大屯煤电公司做了一名财会人员。工作中罗宝珠精通业务、坚持原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次获得上级表扬和奖励。</h1> <h1>&nbsp;罗运普从广东罗定一路走来,历经满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唯新中国和平乐这方热土让他心存感激。罗运普妙手回春的医术和他以善为本的医道,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也获得了政府的肯定,自平乐解放以来至"文革"前期,罗运普连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参政议政。1958年,罗运普为自己的人生归途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他选择了平乐这方风水宝地。毕竟故土难离,决心已定他专程回了一趟老家,拜会了族人表明了心志,买来了一批树苗种在村头的道路两旁,又从家乡带回来两株桂花树和茶花树,算是慰籍思乡之心结。</h1> <h1>因医术高超,罗运普曾被招入平乐镇卫生院工作,后因年事过高和身体健康问题才离开工作单位。晚年的罗运普躺在床上仍坚持给上门求医的患者疗伤,仍然是分文不取。&nbsp;1973年4月,罗运普因病去世,享年83岁,一代名医驾鹤西去,留下一段医者仁心的美丽传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