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的重要性

晨风

<h3>  作为“贷款三查”的关键一步,按照风险舆情判断,贷后管理重要性大于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未产生信贷资金的实际投放,贷后管理则与信贷资金的安全,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很可能引发重大信贷资金损失。从利与弊的角度考虑,信贷资金的实质性风险,大于贷前调查和审查。所以,贷后管理工作属于重心之中的重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所在。如果丧失“八大底线”,将会为整体信贷安全带来巨大损失。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严查信贷资金流向</h1><div><br></div><div> 很多客户经理的通病,便是根据贷前调查债务人提交的与贷款用途相关的“购销合同”中约定的信息,将信贷资金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债务人交易对手,至于信贷资金的最终流向,便不再关心。其实,这是错误的。</div><div><br></div><div> 债务人为了掩盖自身经营风险,往往向金融机构提交的“购销合同”,或多或少,存在不定量的水分。一是很多“购销合同”多用于购买原材料,通过对债务人当前生产总规模验证,原材料甚至是债务人两年生产经营所需的量。二是往往客户经理也会推算出债务人提交的“购销合同”约定事项,逻辑关系不成立,却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会在审批环节拍着胸脯说:“借款人经营良好,具备偿债能力!”却自始至终也未清晰得知债务人真实的年度生产销售状况。三是债务人提交的“购销合同”交易对手是一家公司,货款结算却支付给个人,这种交易合同,十有八九是“假合同”。</div><div><br></div><div> 所以,贷款发放以后,要尽量追查信贷资金最终流向,如果发现信贷资金流向不明,或者信贷资金回流,一定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能提前收回的就提前收回,不能提前收回的,要制定短期还款计划,督促借款人尽快结清贷款。千万不要放松警惕,防止信贷资金形成最终损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遵循五级分类认定标准</h1><div><br></div><div> 五级分类认定不等同于信用评级,要遵循五级分类坚守的五大原则“风险原则”、“真实原则”、“审慎原则”、“灵活原则”、“及时原则”,所提取的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信息,一定要把事实账务掌握清楚。所采用数据一定要与债务人实际经营数据相符。并判断哪些不利因素对信贷资金整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div><div><br></div><div> 建议客户经理按月收集债务人与五级分类相关的材料,进行一次初分,每季度采取一定最终五级分类认定。综合因素考虑判断,是否维持原五级分类认定标准,还下降一个等级。如果债务人从“关注”降至“次级”,建议客户经理不惜一切代价,提前清收贷款,并全面收集债务人资产信息,应对债务人的形势变化无常,为采取诉前资产保全、法律诉讼作全面准备,谨防不测。</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注重债务人公示信息变动情况</h1><div><br></div><div> 贷款发放后,很多债务人选择变更法定代表人、股权变更,作为银行很难察觉。甚至,很多债务人变更以后,实际控制人也进行了内部变动。在银行原董事、股东、法定代表人有权签字人均进行了变更,并且变更以后,不在银行作印鉴变更。这种情况,足以说明债务人在有意躲避债务,随着自身的生产经营的利和弊,左右自身的偿债意愿。</div><div><br></div><div> 建议客户经理时刻关注债务人公示信息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债务人频繁(1次以上)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股东、财务负责人等信息,建议及时采取风险预警,并采取贷款提前清偿措施。</div> <h3>  贷后管理较于贷前调查,工作较为繁琐,也更为谨慎。不但要处置好银行和客户的双边关系,还要时刻注重信贷资金的安全。其中的利弊权衡,需要客户经理善于自我总结经验和灵活运用。最后一句话,贷后管理一定要有自己工作底线,控实红线既是底线,一切围绕信贷资金安全进行风险防控,做到尽忠职守。</h3>

债务人

信贷资金

贷后

五级

贷前

客户经理

购销

变更

贷款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