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通信是关键手段</h3><h3><br></h3><h3><br></h3><h3>战术数据链是传递战术数据的链路。它有三个基本特征:</h3><div>一是战术性,即是战术级用户之间的通信;</div><div>二是数据性,即是数据形式的通信;</div><div>三是链路性,即是按链路协议进行的通信。</div><div> 目前战术数据链已发展成为可传送数据、数字语音、图形、图像、文本等多种格式信息的“战术数字信息链(TADIL)”。战术数据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数据链路;二是数据系统。从前者看,它是一个通信系统;从后者看,它是一个信息系统。战术数字信息链是战术数据系统间战术信息交换的主要手段,采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应用协议,实现陆基、机载和舰载战术数据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它是最大限度发挥战术系统效能的系统,由系统与设施、通信规程和应用协议组成。</div><div>战术数据链内容涉及数据链组成、结构、功能、环境、消息标准、波形协议、信号发送、故障检测、网络管理、数据链操作等内容。</div><div>美军主要数据链列表【机密级】</div><div>常用战术数据链</div><div><br></div><div>TADIL A/ Link 11</div><div>TADIL B/ Link 11B</div><div>TADIL C/ Link 4</div><div>TADIL J/ Link 16</div><div> 北约增强型11号链/ Link22 </div><div>可变报文格式(VMF)</div><div>陆军战术数据链路1(ATDL-1)</div><div>过滤性JTIDS报文规范(IJMS)</div><div>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div><div>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 </div><div>宽带数据链</div><div><br></div><div>公共数据链(CDL)</div><div> 战术公共数据链路(TCDL)</div><div> 高整合数据链(HIDL)</div><div>微型/小型无人机用数据链 </div><div> 战术情报广播系统TIBS</div><div>卫星战术数据链STDL</div><div>卫星战术数据信息链J S-TADIL J</div><div>JTIDS距离扩展 JRE </div><div>专用数据链</div><div><br></div><div>防空导弹系统专用数据链:</div><div>“爱国者”数字信息链PADIL</div><div>导弹连数据链MBDL </div><div>美海军陆战队专用数据链</div><div>陆基数据链 GBDL</div><div>连际数据链 IBDL</div><div>点到点数据链 PPDL </div><div> E-8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专用监视控制数据链SCDL</div><div>LAMPS舰载直升机数据链</div><div>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EPLRS</div><div>态势感知数据链SADL</div><div>协同作战能力CEC</div><div>自动目标移交系统ATHS</div><div>改进型数据调制解调器IDM</div><div> </div><div>为了满足战术信息传输的需要,美国等北约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和装备“战术数字信息链路”(TADIL),简称数据链。数据链是一种按规定的消息格式和通信协议实时传输格式化数字信息的战术信息系统。在美军近几场局部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中,数据链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三军联合作战中进行实时或近实时指挥控制、战场态势信息分发的主要手段。</div> <h3>L16数据链的示意图</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数据链的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其应用目的,从逻辑上讲不是很严格。例如,用于各军兵种多种平台之间交换不同类型信息、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的数据链一般称为通用数据链,包括Link 11、Link 16等;专门为某个军种或某种武器系统(如防空导弹)完成特定作战任务而设计、功能与信息交换形式较为单一的数据链则称为专用数据链,如“爱国者”导弹数据链;用于情报、监视与侦察(ISR)等数据传输的ISR数据链,等等。</div><div> 随着网络中心战概念的实施,现有数据链已无法满足传输声音、图像等大容量数据的需要。为此,美军正在研制各种新型数据链,如ISR数据链、网络数据链、弹药数据链以及激光通信数据链。</div><div> 通用数据链:Link系列为主</div><div> 实际上,美军将数据链称作TADIL,Link是北约的叫法。目前应用的Link系列数据链主要有Link 4/11/16等,正在研制Link 22。Link 11与Link l6(尤其是link 1 6)目前仍占据数据链的主导地位。在20 1 0年以前,美国空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的所有作战飞机都将加装Link 16,在“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系列产品中也将装有Link 16及Link l1/22,因此Link 16用户将会激增。</div><div>Link4 是50年代末研制的非保密数据链,主要用于海军对舰载飞机的指挥引导,后来经过2次改进,主要产品是Link 4A/4B/4C。目前装备Link 4的平台主要有E-2C、E-3预警机,F-14、F/A-18战斗机,EA-6B、ES-3电子战飞机等。</div><div> Link 11 是70年代投入使用的,用于舰船之间、舰船与飞机之间、舰队与海军陆战队之间、舰队与陆地之间的双向情报交换,主要产品是Link 11A/B。装备Link 1l的有美国海军航母、巡洋舰、驱逐舰:两栖战舰,E-2C、E-3预警机,S-3 A、P-3 C反潜飞机等。</div><div> Link 16 于80年代问世,通信容量、抗干扰力和抗毁性大大提高,应用范围从单一军种扩展为三军通用。Link16是美国和北约部队广泛采用的一种具有扩频、跳频抗干扰能力的战术数据链,也是美军用于指挥、控制和情报的主要战术数据链,具有通信、导航和敌我识别能力,可提供重要的联合互通能力和态势感知信息,主要装备美海军战舰、空军战斗机、预警机以及陆军防御系统等。Link 16终端包括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终端和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两代产品。MIDS虽是新型终端,但与JTRS以及“软件通信体系结构”(SCA)不兼容,因此,美国JTRs计划还将增加新的波形,预计2007年开始生产并交付与JTRS兼容的MIDS终端。</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机载ISR系统的宽带数据链</h3><h3><br></h3><h3><br></h3><h3>Link 22 是北约国家共同开发、用以取代Link 11的下一代数据链系统,也称北约改进型Link 11。它是一种保密、抗干扰的超视距战术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海上舰队,可在陆地、水上、水下、空中或太空各平台之间,进行电子战数据交换以及指挥控制指令与情报信息传递。为了在信息格式上与Link 16兼容,Link 22采用了由Link 16衍生的信息标准以及Link 16的结构和协议。Link 22采用时分多址方案,在高频和超高频频段采用跳频模式以提高抗干扰能力,通过情报自动化网络管理技术提供更好的互操作性及更优异的性能。预计Link 22将在2015年前取代Link 11。</h3><div> ISR数据链:数据传输速率高</div><div> 虽然Link系列数据链能够有效传输信息,但数据传输速率无法满足ISR图像传输的要求。因此,美国国防部于80年代开发出通用数据链(CDL),并于1991年命名为ISR标准数据链。CDL数据输率高达274兆比特/秒,一般在10.71兆比特/秒左右。目前,CDL已装备U2侦察机、战术飞机侦察吊舱等各种主要的ISR平台。</div> <h3> 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终端</h3><h3><br></h3><h3><br></h3><h3>多平台通用数据链(MP—CDL) 由于CDL终端之间存在互操作问题,因此美国空军正在实施MP—CDL计划,目的是在网络化环境下提供经济可承受且作战有效的视距、宽带、空一空与空一地的数据链路。MP—CDL工作在Ku波段,将来可能扩展为X波段和Ka波段,理论传输速率为10~274兆比特/秒,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它采用“网络广播”和“点对点”工作模式。当采用网络广播方式工作时,可以同时向32个(最多50个)用户发送信息;采用点对点工作模式时,可在2个平台之间进行高速数据交换。MP—CDL将在机载与地面ISR平台之间提供网络中心数据链路,成为军方装备的第一个完全网络化的CDL。在改进的“联合星”和新的E一10飞机上都将装备该数据链,其地面站将作为全球信息栅格的网关。</h3><div> 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又称“鹰链”) CDL与MP—CDL适合于“联合星”及“全球鹰”等大型战略装备,但不适用于小型战术平台。为此,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实施TCDL计划,开发成本低、重量轻、支持多种战术ISR平台的数据链。TCDL与CDL兼容,相互间可以实现近实时链接与互操作。TCDL是美国海军构筑网络中心环境下先进ISR网络的重要装备,目前,P一3C巡逻机、RC一1 2侦察机、AH一64D与UH一60直升机以及“猎人”战术无人机都装有TCDL,“先锋”、“捕食者”、“影子一200”战术无人机以及MH一60R直升机也将装备TCDL。</div><div> </div> <h3><br></h3><h3>“未来作战系统”中的精确攻击导弹(PAM)和待机攻击导弹(LAM)</h3><div>通过弹药数据链传输信息</div><h3><br></h3><h3>小型无人机数据链 手持发射无人机比战术无人机级别更低,通常配备背负式地面站,代表产品为塔迪兰光谱链路公司的MRS一2OOO背负接收系统。MRS.2000为远程接收站的替代品,是一种全数字化、坚固耐用、便携式的智能计算机,用于搜集和分发来自无人机的视频图像和遥感数据。MRS一2000工作波段包括C波段、L/S波段和Ku波段,有效距离从8千米(使用全向天线)到48千米(使用定向天线)。美军“先锋”无人机已配备MRS一2000,并在伊拉克战争中成功使用。另外,该公司研制的“星链”(STARLINK)微型数据链终端,用于实时传输、显示微小型无人机收集的图像及其他信息,重量仅400克,与MRS-2000兼容。</h3><div> 弹药数据链:向多功能发展</div><div> 为了与武器平台之间沟通瞄准信息,精确弹药也需要装备数据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AGM一62“白眼星”导弹研制的增程数据链(ERDL)是较早一代的弹药数据链,可以传输从导弹发射到击中目标期间的视频图像。现代弹药数据链的功能更多,使飞机能够控制飞行中的弹药并重新瞄准。对远程武器、尤其是待机时间较长的弹药,数据链的应用越来越多。除了具有飞行中重新瞄准能力,弹药数据链还具有ISR功能。例如,英国“风暴影子”巡航导弹就利用超高频数据链进行作战毁损评估。</div><div> 洛·马公司正在为“未来作战系统”研制的非直瞄发射系统(NLOS—LS)包括精确攻击导弹(PAM)和待机攻击导弹(LAM)。其中,LAM的滞空时间达30分钟、射程110千米,不仅能够摧毁目标,而且可以通过数据链传输目标情报。LAM的数据链选用“士兵无线电波形”(SRW),在1.2兆赫时的传输速率为900千比特/秒~2.4兆比特/秒,在4兆赫时的传输速率为8兆比特/秒。这表明,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非数据链路”能够而且正在提供所需的链接能力。</div> <h3> </h3><h3>目前10多个国家、19种作战平台安装了L16数据链终端</h3><h3><br></h3><h3><br></h3><h3>网络数据链:链接各种平台</h3><div> “网络数据链”(NDL) 较高的频率是提供ISR所需高数据速率的有效办法。NDL的工作频率在2吉赫以上,主要用于地面环境,将各种地面平台尤其是“未来作战系统”联成网络。作为“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一集群1”(JTRS Cluster 1)现代化的一部分,波音公司正在研制该系统。</div><div> “网络飞行数据链”(Inter/lntra Flight Data Lin k,IFDL) 是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专门为F/A一22“猛禽”战斗机开发的,供其在飞行中传输态势信息、自动(不必采用无线电呼叫)共享目标与系统数据,具有较低的被截获概率。</div><div> 定向网络波形(DNW)技术 是波音公司于2004年公布的战区移动定向通信技术。它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工作频率15吉赫,每条链路数据速率200兆 比特/秒,通信距离250海里,可同时与 另外6个节点通信。与其他下一代波形 一样,它也使用IPv6和移动自组网或网 状网络,避免了使用分散网络带来的平 台问题。DNW可使战区中的士兵从不 同来源(如指挥中心、战斗机及无人机) 接收所需的各类信息。</div><div>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TNT) 在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的资助下,由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开发。TTNT是下一代 数据链的代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首 先,它与Link 16互不干扰;其次,容 量次于移动自组网能力,克服了网络计 划编制方面的诸多问题;第三,最多可 以包含2000个成员,可以看作大型网 络。最近的测试表明,其网络容量高达 l0兆比特/秒,信息延迟为1.7毫秒,网 络管理协议更新速率和新用户进入移动 自组网的时间均为3秒,作用距离l21 海里,每个用户可以使用的通信容量为 2.25兆比特/秒。</div><div> 激光通信数据链:带宽足够用</div><div> 激光通信的容量高达吉比特/秒量级以上,可谓“无限带宽”,预计在1O年后用于军事。例如,美国“转型卫星通信”系统(TSAT)将在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高空载人飞机/无人机之间提供高达10吉比特/秒的激光链路。为了利用TSAT传输的信息,美国空军正在实施“多通路激光空间终端”(MALST)计划,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终端技术将建立基于固体激光通信的10吉比特/秒星际链路。</div><div> 同时,美军还在开发机载激光通信终端技术。该终端可接收在轨卫星的信息,然后将其传输至战术级别的机载设备,以比目前射频系统更高的速率向用户提供ISR数据。</div><div> 数据链管理提上日程</div><div> 随着数据链应用的增加,数据链管理问题已提上日程。数据链管理方案能够对数据链和网络服务进行自动化智能控制,提高作战效率。</div> <h3>网络平台通信管理器(IPCM)</h3><div> 这种多数据链管理方案由L一3通信公司开发,在2004年8月美军举行的远征部队试验演习期间做了演示。IPCM可以实现对数据链和网络服务的自动化智能控制,支持多平台通用数据链、多任务战术通用数据链与航空通用传感器,以及未来的网络中心协同瞄准计划、JTRS、多任务海上飞机及战术机载侦察系统。利用IPCM技术,可以连续监视与地面站关联的飞机位置,预测保持TCDL“鹰链”链接所需的数据传输速率及平台天线的变化,可以大大减少数据链中断率,明显改善无线网络的性能、宽带数据链的链接以及数据链的可用性。</div><div> 数据链自动报告系统(DLARS)</div><div> 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美国空军指挥作战实验室联合开发。它可利 用Link 16链接自动报告系统,发布战区作战管理核心系统各数据库的近实时信息,为机组人员提供飞行任务支持。在2004年联合远征部队演习第3阶段的演示中,DLARS系统使装备Link l6数据链的飞机可以与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的空军作战中心共享数据,并将实时任务信息从飞行员那里传递给空战规划人员。 </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