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闷热出战,暴雨摸底,初战告捷,凯旋回归。5月25日下午3:30,教育局三楼会议室,局各科室站长刚刚领取了征迁任务带领各自征迁小分队整装待发。教育局征迁大军十八个小分队和全体党委班子成员共计40余人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征迁指挥部鼓楼办事处杜鹃社区王家岗村,我是其中之一,后勤办小分队的征迁大兵。</h3><h3> 第一次参与征迁工作的我,有一点忐忑,有一点兴奋。因为传说中的拆迁总是拔钉子的刺人活儿,但不管他们是花儿还是刺儿,第一次做这个总是具有一些迷人的挑战性。</h3><h3> 战士们跟着社区的引路员,一会儿各穿各巷,各进各垸,四散花开了。我们离开社区一路紧跟着社区的石书记,终于在朱家垸找到了我们的引路人兰队长,心里松了一小口气,我们剩下的路就是兰队长带了。</h3><h3> 兰队长自己也是被征迁户,当小队长的他,看得出来他是一位老实有热心的人。我们后勤办小分队先在兰队长家落下了脚,但他不是我们小队的包保对象。坐定下来,我们先是打听了我们包保的四户的情况。兰队长很热心,他的妻子和儿媳妇又是搬椅子,又是热茶水地招呼我们。接着就掏出手机寻找我们包保对象兰盛海和兰盛彬的电话。天气特别闷热,蚊子嗡嗡乱飞,身上汗咸咸的往外渗,一个征迁对象还没看到,大家心里都跟这天气差不多,急需一阵凉风。</h3> <h3><br /></h3><h3> 下午4:00,对象一兰盛海电话说正在城区做事晚一点就回家。对象二兰盛彬在外打工说得知征迁正做火车往回赶。对象三朱齐加(任务表上叫朱加胜,是小名)的老母亲在家,老人家八十多岁,聋,不管经,没电话,联系不上。对象四朱齐胜住在村外别处,也没有电话,兰队长说知道他的住处,我们打算驱车带来兰队长去找。</h3><h3> 下午4:30,对象一兰盛海回来了。我们的小分队的包保领导杨宏文同志和分队长周从江同志带领我们进了兰盛海的家,我又有一点激动,这一脚踏进门,标志着我们小分队的征迁工作正式进入了战斗模式。兰家装修得很漂亮,内装修跟城里比不相上下,我心想这一家可能不好拆。没想到情况比我预想的好很多。兰盛海同志比较开明,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两个女儿,大的打工,小的兰羽在城东中学读九年级。他只是不停地问"拆了之后到哪里去住呢?""我们的房子才装了年把儿,眨眨盘熨帖。"我们的杨局长耐心地跟他们家讲政策,讲形势,讲发展,讲实际,讲前景,他们一家听了乐呵呵,积极配合我们搞摸底,开开心心签了字。出门的时候,兰盛海的老婆指着杨局长说:"如果将来我们不满意,我们只找你这个戴眼镜的哥!"呵呵!</h3> <h3> 我们离开兰盛海家,教育局副局长杨宏文同志和后勤办主任周从江同志与主人家深情道别。</h3> <h3> 我们入户朱齐加,遇其八十多岁老母亲一人在家,退而再往。</h3> <h3> 朱齐胜的老屋</h3> <h3> 下午5:25,我们这一行人去对象三朱齐胜的新屋。门锁了,扑了一个空。我们返回村部去,询问朱家电话,村王主任说我们的另一个对象朱齐加(对象四)刚刚回来了。我们又折回朱家岗寻找朱齐加。</h3> <h3>后勤办主任周从江带队入户</h3> <h3> 下午5:49,朱齐加家。他家三个孩子,一个老母亲。两个女儿出嫁了,儿子等着要结婚了。家里别处没房子了。这个貌似复杂一点点了。几番思想工作,几点形势分析,他们也配合做了摸底工作。这时他的哥哥朱齐胜也回来了,哥哥比弟弟情况简单一些,一层的楼房,基本没住,配合比较积极。顺利摸完底准备出门,天色暗了下来,外面一团漆黑,暴雨如注,倾盆而泻。</h3> <h3>朱齐胜家摸底签字</h3> <h3>朱齐加摸底签字</h3> <h3> 下午6:00,离开朱家岗。顷刻间,路面成河,裹着泥水衣裙冲在雨里,心里却异常的舒爽。</h3><h3> 征迁第一天,带着任务,也带着信心。带着政策,也带着感情。带着疑虑,也带着希望。</h3><h3> 明天,征迁在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