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徽州古城、六安皖西大裂谷小探 (2017.3.)

姚励成

<h1><b>徽州古城外打探路,得一好心人指点,还将我们一行人带进古城,免了100元的门票,在老城里悠哉半日。</b><b>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 </b><b>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b></h1> <h1><b>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b></h1> <h1><b>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quot;八脚牌楼&quot;,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quot;东方的凯旋门&quot;。</b></h1> <h1><b>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b></h1> <h1><b>徽州古城的老街老巷,记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b></h1> <h1><b>在皖南十多天基本是阴雨绵绵的,终于等来了久违的阳光。沿着徽州绿道来到附近的灵山,著名的徽州古道之部分的灵山古道,淹没在黄灿灿的油菜花海中。</b></h1> <h1><b>灵山古道,历史上为徽州区蜀源、灵山、呈坎三村, 东往徽州府,北上宣州、芜湖的官道,现为村民们生产劳动的乡间便道。</b></h1> <h1><b>离开徽州,随意在山区里行走,发现了另一千年古村-北岸。</b></h1> <h1><b>始建于宋朝的北岸村四山环抱、河水流畅、古民居紧紧相连,吴氏宗祠镇居中心。</b></h1> <h1><b>百年风雨廊桥横跨北溪河上。</b></h1> <h1><b>北岸村虽非旅游景点,倒显静雅宜人有积淀。</b></h1> <h1><b>行车将近400公里,从皖南来到皖西六安市。小憩一晚,第二天来到皖西大裂谷踏青吸氧。</b></h1> <h1><b>皖西大裂谷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原名避王岩。源于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六安地区流动作战的史实和民间传说。</b></h1> <h1><b>这里的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开, 两厢峭壁撑天对峙, 中间是一条长约2公里的蜿蜒石阶, 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回廊, 隔涧相对, 洞内两旁野花香草点缀其中, 清溪跌宕, 水滴似珠,林中鸟啼, 裂谷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围, 令人神思遐想、惊叹神斧天工。</b></h1> <h1><b>相传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为躲避清军围堵,发现了这一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于是率领残部,藏兵于此。</b></h1> <h1><b>大裂谷两条行走线路,一是园区铺就的石阶路,一是原生险路,最窄处就是一个竹竿的走道,好在两边石壁上安置了铁链、抓手,手脚并用、连爬带拉,我们又挑战了一把自己,和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走过这段险路。</b></h1> <h1><b>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就发生在此地。现仍保存有许多革命遗迹。</b></h1> <h1><b>皖西大裂谷中脚下的路,路边的景。看似危险,走起来很刺激,只要腿脚尚好,值得体验。</b></h1> <h1><b>安徽初探结束在皖西大裂谷之行。第一次游安徽,印象不错,喜欢这里的文化、历史、建筑、风光、食物、风情、老乡.....还会再游皖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