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西路101号

萍水相逢

<h1>长江西路101号,我最熟悉不过的门牌号了。1973年11月,我中学毕业就跨进了这扇大门——“上海铁合金厂”。2年的技校学生身份,15年的职工身份,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耗在了这块土地上。</h1> <h1>1990年,应该是她鼎盛时,我离开了。命运有时真像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错过了工厂的鼎盛期也逃过了她的衰败期。大约10几年前,工厂因为是三废企业和耗能大户而被关闭,几千职工被重新安置。所幸我逃过此劫。</h1> <h1>离开长江西路101号近30年。再去,已不是“上海铁合金厂”了,而是老新潮的叫“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h1> <h1>30年后看到的景象。不但钢花早已熄灭,电炉不见踪影,高高大大的厂房也千疮百孔。</h1> <h1>但钢铁厂冶炼车间特有的开放式建筑架子还在。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厂房都成这样了,依然雄风犹在。</h1> <h1>乘老厂组织5.12老职工返厂之机,我也踏上了久违了的这片土地。寻访30年前我所记得的铁合金厂。</h1> <h1>费尽周折将能进的厂房兜了个遍。努力在一场荒芜中,回忆她曾经有过的辉煌,在一片废墟中,定格她即将消失的凄美!</h1> <h1>一车间(听说后来各车间升格为厂,我怕弄错,还是沿用以前的叫法),电炉没了,操纵室还在。</h1> <h1>当年的热土(真是滚烫的土地),生长出绿色植物。</h1> <h1>在当年一车间的地盘,发现有电影摄制组驻扎,不晓得是拍战争片还是灾难片,心想这导演好有眼光👻👍。</h1> <h1>正是这堆废铁,被导演相中。</h1> <h1>钢铁厂的行车,是厂房的标配“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这会都闲置报废了。</h1> <h1>记忆中这跨厂房是12号炉。是离我们技校最近的冶炼车间。</h1> <h1>西头的厂房还剩些细细桁架,略微比杂草树木高出一截。</h1> <h1>机动处电工组。从来没进去过。现在四面穿风。</h1> <h1>金工车间,我技校毕业,学生意的地方。2年学做车床,笨加胆子小,感觉没满师过,不会独立操作。但我老喜欢这里的师傅师兄师姐额,有才有艺、有情有谊。</h1> <h1>人去楼空的空壳。但这只壳子可以说是长江西路101号里所剩的最正气也是最大气的壳子了。</h1> <h1>我的机床位置,每天还能有阳光洒落。💖💞🎈</h1> <h1>肆无忌惮的爬山虎艺术地将玻璃窗描绘成3D效果。</h1> <h1>日出到日落,窗户的颜色会变化。学生意时从不经发现工场间还有这样漂亮。</h1> <h1>楼梯间的涂鸦,给厂房留下点生气。</h1> <h1>大着胆子,顺黑咕隆咚的楼梯到楼上看看。这副景象还是蛮心酸的。</h1> <h1>原来的车间书记主任办公室。仿佛就在眼前,我缠着书记在送我读书的报名表上写上“同意”,命运从此发生改变。我站在门口猜想,我离开后,它的命运发生过怎样的改变?</h1> <h1>金工车间的外墙,夕照红墙,不能说她不漂亮!💗</h1> <h1>老金工车间,只剩断墙残壁。</h1> <h1>利用好这里的残垣断壁,给闺蜜来张人像摄影,这景还真有柬埔寨吴哥窟的米道!</h1> <h1>这里曾经是修变压器的工场间,特立孤行在厂区主干道旁。</h1> <h1>回来看看为它拍的照片,总觉得它有凤凰涅槃的梦想!</h1> <h1>自然生长的爬山虎,为锈色铁门添上绿色。绿化,现在是不用植来,不用忙,自然生长绿色旺。👍</h1> <h1>2车间的办公楼。这张照片我本来可以修得再清晰点的,但门口有几滩红漆,一清晰就扎眼了,咯就上原片了。</h1> <h1>二机修办公室。因为里厢的电话分机号码是49,所以车间职工就将这里称作49。那么多年过去了,全厂的电话分机我只记得49。记得,还因为这里曾是我先生的职业生涯一部分,还是我儿子成长的一个小驿站。(儿子从厂里的托儿所接出来,到49歇歇脚,后面的浴室汰把浴,一家门高高兴兴回家)😄</h1> <h1>二机修的工场间。</h1> <h1><font color="#010101">钢铁厂男人历来是主角,一旦职工被重新安置,像男厕所这样的设施也随之废弃。放放消防器材倒确实因地制宜。</font></h1> <h1>这跨厂房,实在认不出以前是啥地方。好像高炉的方位。</h1> <h1>从路基判断肯定是冶炼车间,破败的很厉害了。</h1> <h1>这跨厂房还蛮正气的,不晓得是检修还是原料车间。屋顶上的绿布又是哪个摄影组布的背景。</h1> <h1>一段绝路阻隔了我探访606号炉。那就远远望一望吧!我记得这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最先进的铁合金电炉。站在乱石堆和小白花丛中,我真想在杜普雷大提琴《殇》的伴奏下,朗诵一首诗,题目就叫《606号炉永生!》</h1> <h1>这是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保留的物件。原来的湿法除尘器。</h1> <h1>除尘功能没了,仅供观赏。</h1> <h1>工厂停业后,经过十几年的沉淀,这里的空气确实好多了,终于也能见到蓝天白云了。</h1> <h1>原来的原料输送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h1> <h1>回到厂门口,想看看我工作了8年的技校。无奈大门封闭,只有一面爬满青藤的高墙,偶尔露出的几块玻璃窗透着微光。驻足仰望半分钟。</h1> <h1>以下小景,全部摄于厂区。点点滴滴总关情。</h1> <h1>不知哪位工友遗忘的。</h1> <h1>工厂的路灯,曾为3班倒的工友点亮上岗的路。也为我读技校时实习送样子照亮过夜路。</h1> <h1>我们那时的安全帽是藤条编的,透气轻便。后来升级为塑料了。随着工厂转型,安全帽的用途也转型了。😞</h1> <h1>现在厂区绿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除了无处不在的爬山虎,还有就是随处可见的夹竹桃。</h1> <h1>初夏的水塔,成了绿色巨人。塔顶檐下还有个硕大的马蜂窝,高高在上也没人敢去捅它。</h1> <h1>2018年5月12日,回老厂看看,技校老师去得不少。借此美篇,顺便向我们的学生问个好!</h1> <h1>最后加几张贺正良、马士坚、刘可俊等先生提供的老厂当年风姿!时光流逝抹不去昔日的记忆,洒满青春的热土已是一个沉淀沧桑的老人,凝固着时代变迁的足迹,让铁合金厂在工友们的心里永远是美好的。</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6年6月25日,14点45分,303号炉出铁钟声响起,这是铁合金厂炼就的最后一炉铁!没有任何仪式,这里从1958年10月点燃的炉火,就此永久熄灭。长江西路号101号再也不闻出铁钟声!即使有万般不舍,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结局。她的退出不是因为她不够优秀,她是被时代所淘汰的。(鸣谢马士坚先生提供的珍贵照片,右下红色日期题在照片上,也刻在铁合金厂工人心里)。</span></p> <h1>这张集体照,背景是大电炉,人群中有我的技校老师,有我的技校同班同学,也有我教过的学生。我的左手边是师姐,右手边是我雨儿的托儿所老师。这样的景,这样的情怎么可能忘却!三生三世都记得长江西路101号。</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