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h3><h3> 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格言,被印在《梁家河》封面的显著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份守望,其实也是一门大学问。</h3> <h3> 梁家河很幸运,因为他直接养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间接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生,才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被放大到需我们仰视才见的革命圣地,并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知和认可。</h3> <h3> 其实,在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梁家河,只不过其他的梁家河并没有在历史的尘埃中,荡涤出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的初心始终,导致被时间淡忘了而已。</h3> <h3> 一句歌词唱的非常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h3><h3> 从迈入社会的第一步起,我们很多人初心一致,都是怀揣伟大梦想,满怀报国报家之志而盛装出发的。</h3><h3>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变迁,还有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的初心开始发生变化或转移。</h3> <h3>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别于大众,就是从踏入梁家河的第一步起,始终坚定务实为民的信念,不忘初心,把在梁家河工作生活七年的丰富经历,深深植根入日后的价值取向,甚至贯穿于整个人生的每个阶段,从而造就了一代伟人、一代领袖和一代统帅。</h3> <h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h3><h3>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阅读《梁家河》,她就会告诉了我们一个伟大的真理:只要专注一个信念,坚持一个真理,就一定会保持初心不变、实现人生价值。</h3><h3> 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但是,我们普通人却很难做到,也根本做不到。</h3> <h3> 看完《梁家河》,对照自己的人生经历,就会从中发现,其实人生相似的地方很多,而人生的走向则差别巨大。</h3> <h3> 比如,象我这样的这一代人,正赶上社会价值观停留在多子多福的年代,兄弟姊妹众多、家中劳力缺乏、常年入不敷出,衣不蔽体是不分四季,食不果腹是生活常态,别说吃肉,就是白米细面在记忆里似乎也未曾有过。</h3> <h3> 好在,我的青年时代赶上了改革开放。虽然我初中毕业,但也侥幸地谋到了在政府工作的机会。</h3><h3> 可以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个时刻,也是我人生最为辉煌的颜色,正可谓:心中怀有凌云志,胸抱每有济世情。</h3> <h3> 那个时候,我不可谓不勤奋,走路去距离乡政府十余公里外包村从不叫苦,反而把工作做得进退有度,第二年乡长就把我从后山调整到前山、从小村调整到大村包村。</h3><h3> 那个时候,我不可谓不敬民,收取“三提五统(村提留三种收费,乡统筹五种收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粮油入库补贴,看着他们边川左借(方言:指在周边四处借钱),尽力设法争取政策减免或通过种养增收,以至于经常能够在农家享受到喝糖茶(在自制茶泡出的茶汤里放红糖、白糖或糖精)的待遇。</h3><h3> 那个时候,我不可谓不努力,以初中文化程度坚持给县区广播站投稿,年终被评为“全区优秀通讯员”,并获得六十元奖金。</h3><h3> 那个时候,我不可谓不敬业,自学成人高中、进修党校大专、随之本科毕业、进而研究生结业,那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赢得了发展的机会,并顺利考取了省招乡聘合同制干部。</h3><h3> 同时,我也进入了组织的视野,得到了社会的信任,让我从临时工、合同工,到当股长,再当副乡长……。</h3><h3> 那个时候,我的满腔抱负似乎正在一点点实现,我进步的曙光似乎也正在缓缓变亮变暖。</h3> <h3> 但是,在某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我可能是遇到了不该遇到的人,也许是遇到了不该遇到的事,竟然遭遇了个人生涯中的第一次低谷。</h3><h3> 那时候,无论我工作怎么努力,始终都得不到肯定,仿佛总有一直无形之手扼着我的喉咙,求生有希望、求死说不出。</h3><h3> 时间一长,我也就越发的开始怀疑人生,总认为领导对我有偏见、同事对我有意见、社会对我不公平。</h3><h3> 久而久之,我开始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工作也打不起精神。</h3> <h3> 如此一段时间之后,我偶然在回老家山路上的溪水边,看到潺潺流水迂回奔流而坚韧不屈坦然前溢。</h3><h3> 顿时我幡然醒悟,人生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绝不能在从政这一棵树上吊死,不是有人说过人生四处有青山么!</h3> <h3> 于是,回到单位,我不再纠结于谁对我的意见和看法,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开始重操旧业,捡拾我刚参加工作时的爱好,利用我的创作特长,坚持给各级媒体写小说、写散文、写新闻稿件,在创作过程中和稿件发表的喜悦中,以及在与文友的见地对接中慢慢调整心态,在时时感受到风和日丽的同时,真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是,时间不久就被组织重用为文联主席。</h3> <h3> 现在回头想过,假设我在那个特殊时期能够接触到伟人的足迹,能够看到《梁家河》这本书的指引,那当时我的面前绝对不会是一地鸡毛,而是梁家河那片满目绿洲。</h3> <h3>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更多的人是自己在给自己创造机会。</h3><h3>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么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凭着自己是北京的知青、革命前辈的儿子,还有那高远的视野、勤奋的品质、渊博的学识,如果投机取巧一点,最少也会找到回城的机会,或者寻个更加轻省的生计。</h3><h3>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却凭着他对人民的情怀、对事业的操守,对群众的情感,把梁家河人民的困难视作自己的困难,扎根梁家河、情系梁家河,硬是把梁家河这个家经营得有盼头、有精神、有向往。</h3><h3> 正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有爱小家的情怀,成就了他后来干大事、治大国的格局。</h3> <h3> 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一点点挫折和问题,往往不会从自身找问题或找出路,要么怨天尤人、要么意志消沉、要么自暴自弃。</h3><h3> 对待这些问题,我终于从《梁家河》里找到了答案。</h3> <h3> 今后,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家河。</h3><h3> 这个梁家河,不一定色彩斑斓,但一定要不忘初心;不一定波澜壮阔,但一定要荡起涟漪。</h3><h3>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党和国家的事业装在心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我也要守望梁家河而所学到的一门大学问。</h3><div>(2018.05.24完稿,2018.05.25改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