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凉粉

飞雪迎春

<h3>青衣凉粉</h3><h3>文/赵贵平</h3><h3>妩媚青衣舞霓裳,</h3><h3>冰肌如玉口含香。</h3><h3>萦耳一曲十五贯,</h3><h3>眨眼只剩八珍汤。</h3> <h3>青衣凉粉</h3><div>文/赵贵平</div><div> 你吃过凉粉,吃过青衣凉粉吗?肯定没,这是我三天三夜才想出个名字。</div><div> 一日,偶见戏迷群主王老师圈内晒出凉粉美图,且云觅得正宗浑源凉粉,如何如何鲜香味美。王老师是公益人又是美食侦探,自然引得众戏迷围观。文末尾又附了一句是林慧霞婆婆开的店,让我这个爱戏又爱吃粉的人更来了兴致。</div> <h3>林慧霞何许人也,朔州大秧歌青衣演员,新秀。爱秧歌的都知道,这个小姑娘二十来岁,个子高,扮相好,唱腔美,身段俏,深受戏迷喜爱。听说嫁给了一个浑源帅后生,婆婆又会做凉粉,一家人于近日在民福街开了个浑源凉粉店。</h3><div> 几次欲慕名前往凉粉店,均因天阴下雨未能如愿。终于等到一个艳阳天的下午,约了王志强老师和嵋屏大诗人一道前往,一来是品尝正宗浑源凉粉,二来主要还是想一睹青衣风采。</div> <h3>青衣是戏曲中旦角的一种,官名叫正旦,因扮演的角色通常是端庄正派的中年女性人物,穿着青色褶子裙而得名。青衣的表演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唱功繁重,往往是剧中一号人物。</h3><h3>台上的青衣女子,青衫鼓荡,水袖轻扬,亦真亦梦。曾有人说:青衣是梦,是男人的梦,也是女人的梦,是一个人的梦,也是一代人的梦。</h3><h3>林慧霞身高有一米七多,端庄优雅稳重,知书答礼,表演唱功均扎实,是天然的青衣,有赞美她的诗句:唱念做打见真功,天才本为梨园生。出道短短的几年内,她已经能独挑秧歌青衣大梁,在《明公断》中饰演了秦香莲,《金水桥》中饰银屏公主,《卷席筒》中饰嫂子,《八珍汤》中饰二娘,如此等等,喜看梨园一颗新星正冉冉升起。</h3><div><br></div> <h3>车子七拐八拐进入一条小巷,终于寻到了凉粉小店,许是提前得到了我们要来的消息,远远就见林慧霞春风满面地在门口张望了。</h3><div>小店不大,招牌也不显眼,里面却十分干净整洁,几张长条桌横着摆开,客人屡来屡走,看起来生意还不错。小林的老公,婆婆都在,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并麻利地为我们切凉粉,做夹肉饼。因为之前常去剧团,跟小林也非常熟悉了,她边收拾桌子边与我们聊天。她说,小店开业才没几天。今年剧团演出少,收入也不多,刚好婆婆又年轻又有些手艺,就开起了凉粉店。现在年轻人大多吃不了苦,更羞于大庭广众下做小买卖,但从小林身上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她虽说已小有名气了,却没有架子,一言一行朴实的很,卸了妆的她更像是一个农家妹子,一束素兰。抬头再打量婆婆,的确很年轻,笑乎乎的,慈眉善目,看上去顶多四十几岁,一口地道的浑源话与我们交谈着,‘’今儿个俺们还有粉皮哩,先让您儿们尝尝,再吃凉粉‘’,王老师打趣地说:您这多大岁数了倒当了婆婆,我看也就三十七八。婆婆听了,嘴角更是乐开了花。</div> <h3>小林是个孝顺的孩子,从我们一进店,她就对婆婆妈长妈短地叫着,一会儿问,妈,粉够不够,碗洗好了,一会儿又告,妈,香菜切好,客人结帐多少钱。这一点我印象极深,也十分感动,当下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口口声声叫婆婆妈的,又如此亲切自然,多数女人一般是结婚时婆婆一沓子见面礼勉强换一声妈,结婚之后钱也换不来了。</h3><div> 呀,看这扯了半天,还没说这‘’青衣凉粉‘’呢。说话功夫,三大碗诱人的粉皮就端上来了,果然名不虚传,色香味俱佳,微微发青的粉皮,爽滑筋道,柔媚清香,上面覆有豆腐干丝,鸡蛋丝,黄瓜丝,香菜,辣椒油,色气非常好。凉粉有多好吃啊,有宋建国老师的诗为证:凉粉晶莹诱胃肠,如珠如玉散馨香。腐干切片胡油赤,鸡蛋擦丝椒辣黄。我为等这顿凉粉午饭也没吃,一顿狼吞虎咽,自然是:凉粉未及细品尝,眨眼只剩半碗汤。</div> <h3>小林说,经常有人慕名来吃凉粉,下午还刚走了几个。是啊,来这里的人,多半是戏迷,迷戏自然就迷演员,与追星族差不多。当下戏曲还是不受重视,如若有一天大秧歌火了,名角会比歌星火,那时候的凉粉店还不被挤破门槛?我想这是一定的。传统艺术博大精深,传承了几千年,魅力可想而知,现在消沉只是在积淀,等待薄发。</h3><div> 我在想,大秧歌处于非遗保护期,生存艰难,受众群体少,市场弱,能否寻求一种文化与美食结合的出路呢?比如侯凡粗粮馆办的戏迷大舞台就很火,既推动了经营又为戏曲生存提供了舞台,小林的浑源凉粉也能否走这条路呢?用‘’青衣凉粉‘’这个招牌是否可行?</div><div> 离开小店,天色已暗。大家在谈论着凉粉,我却还在想,柔媚的青衣与爽滑的凉粉结合在一起是怎样的味道,传统文化与美食文化碰撞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