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丹霞地貌,赏客家文化,漫步古村落,连城任你行(下)

Wu

<h3>  福建土楼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驰名中外。</h3><h3> 在龙岩就有著名的永定土楼群,距离培田古村落3个多小时的车程,与永定土楼相距7公里就是漳州的南靖土楼群,两座土楼群都是客家土楼全盛阶段的杰出代表。</h3><h3> 大约十年前去过永定土楼,那时安静的土楼现已充满喧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南靖田螺坑土楼群</b></h3> <h3>南靖土楼群有几百年的历史,坐落在绿地环抱的山谷间,桃园般的古民居风光。中间方楼是步云楼,右上方是和昌楼,左下方是瑞云楼,右下方是振昌楼,最下方是文昌楼。</h3> <h3>据说如此选位是遵循了中国风水文化,步云楼为“扑虎”位,和昌楼为“螃蟹”位。据专家考证,五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史学家、地理学家称这五座土楼为《周易》金、木、水、火、土的杰出代表。被旅游业戏称为‘’四菜一汤‘’。</h3> <h3>五座土楼都是土木结构,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不需一枚铁钉,鉴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能伸能屈,抗震效果极好。</h3> <h3>土楼墙体厚实严密,可防止台风的侵袭和土枪土炮的攻击,同时还具有隔热的效果,且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是世界上大型生土夯筑建筑艺术的代表。</h3> <h3>这是步云楼外景。福建土楼多为一二层不开窗户,一层设为厨房(烟、火可防白蚁),二层是粮仓或兵器库(干燥),三层以上为卧室并开窗,也可凭以射击,增强防卫性,如此设置真有其科学性。</h3> <h3>各土楼的名字都有其深意,步云楼: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瑞云楼: 瑞云即祥云,吉祥富贵之意。和昌楼:意为和气昌盛 。振昌楼:取其“奋发昌盛 ” 。文昌楼:是文运昌隆之意。 </h3> <h3>步云楼建于1796年,占地 1393平方米,进入大门是宽敞的天井,土楼高 3层,结构采用内通廊式。这种结构也是客家土楼的重要特点:在注重家族聚合团结的同时,也通过一间一进的卧室小空间,给个人生活以最大限度的独立自由。</h3> <h3>每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h3> <h3>在这种圆型土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h3> <h3>淳朴的民风,千古依旧的土楼神韵。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h3> <h3>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每家的孩子孝不孝、好不好,都会有口碑的,还起到了教育约束作用。</h3> <h3>快到午饭时间了,游客渐少,土楼中的人家回归他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看忙着家务的老人,在古老的背景中,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h3> <h3>赶往下一站裕昌楼的途中,可以看见:这五座土楼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的美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裕昌楼</b></h3> <h3><font color="#010101">在一条潺潺溪水旁,依山屹立着一座朴实苍老雄伟的圆型土楼,这就是著名的裕昌楼。</font></h3> <h3>裕昌楼被誉为福建土楼之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土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外墙表面斑驳龟裂,给人以老拙苍劲之感。</h3> <h3>裕昌楼原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五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搬走,现如今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了。</h3> <h3>土楼直径54米,每层54间,五层共269间,据说土楼人家对数字2、6、8、9比较偏爱,认为这些数字是吉利数字。</h3> <h3>最有趣的是,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楼内回廊木柱便开始从左向右倾斜,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顺时针方向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倾斜,且最大倾角达15度。</h3> <h3>看起来摇摇欲坠,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已经受了700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因比,裕昌楼也被称为‘’东倒西歪楼‘’。</h3> <h3>土楼原由五姓人家集资,建筑为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既平等共享,也体现了土楼人家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h3> <h3>裕昌楼与田螺坑土楼不同,祖堂不在大门对面的一层,而是在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祖堂有三个门:正门为喜门,喜事、祈神由此进出;左为生门,祈愿孩子平安有作为,由此进出;右为死门,办丧事由此进出。</h3> <h3>祖堂前面用鹅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与众不同。</h3> <h3>裕昌楼的五层分别为,一层灶间(厨房),二层粮仓,三层老人居住,四层年轻人居住,五层存放棺材(官、财)。</h3> <h3>现在土楼一层大多改为商铺了,店主们经营着各种茶叶、笋干等当地土特产。</h3> <h3>真是前场后店,一路所见大多是老人们忙着晾晒笋干,年青人看店销售。</h3> <h3>现做现卖,木锤酥糖。</h3> <h3>沿着这小溪上的石墩我们离开了裕昌楼,前往塔下村去吃中饭。</h3> <h3>漳州著名侨乡--塔下村,依山傍水,幽静漂亮,这里也有土楼,只是我们还要赶往永定土楼,只能短暂停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承启楼</b></h3> <h3>在前往永定土楼的路上,我们见识了造型各异的土楼。</h3> <h3>看着被新居包围着的土楼,真有点担心,年轻人还会愿意继续住在土楼中吗?有生命的土楼还能坚持多久呢?</h3> <h3><font color="#010101">时隔十年,又见承启楼。那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让人难以忘怀!</font></h3> <h3>据传承启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土楼王。</h3> <h3>承启楼是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地人如此形容承启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h3> <h3>承启楼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由四个同心圆的环形建筑组合而成。从这石门框走进外环,即主楼。</h3> <div>外环4层,高16.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环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环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div> <h3>全楼共有三百多间房,若要在每个房间都住上一宿,也要花近一年时间,可见承启楼的规模之巨大。</h3> <div>鼎盛时期,全楼居住80多户,600余人。有人比喻说:谁家娶个新娘,若一天认识一人,要花二年时间才能认识全。</div>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环单层,砖木结构,旧时楼主一方面崇文重教,另一方面又不让女孩到楼外的学堂与男孩一起读书,于是在这里办起男女共读的私塾。</font></h3> <h3>据说建造这座土楼的资金是从海盗死刑处理地挖出来的,有整整八麻袋白银呐。</h3> <h3>第四环为祖堂,单层,比第三层稍低,使全楼形成外高内低、逐环递减、错落有致的格局,中间为天井。院内游客满满,只好在门口看一下离开了。</h3> <h3>整座土楼内四通八达,各种功能齐全,,满足客家人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建筑的实用性。</h3> <h3>相传在建造过程中,凡是夯墙时间均为晴天,直到下墙枋出水后,天才下雨,承启楼人有感于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启楼称作“天助楼”。<br></h3> <h3>承启楼门前的对联上写着:“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这正是楼名的深意。</h3> <h3>承启楼右侧是侨福楼,由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因从这座楼中走出了11名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h3> <h3>左侧是世泽楼,长方形土楼,始建于1565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h3> <h3>土楼太知名了,处处是人。当你刚要按下快门时,不是多了一个自拍杆就是多了半个人身,当你再次按下时,可能又会受到过往人群的碰撞,在这只有快速抓拍或避开嘈杂,有时都没了继续游玩的兴趣。</h3> <h3>若不是长焦,那有这份宁静?!如果能在土楼住上一晚,一早一晚间就可体会原汁原味了。好想念培田古村落,喜欢那种走在安静的小村中,陶冶情操的感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古田会议会址</b></h3> <h3>走进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干净漂亮。进入古田会议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好山好水好风光。</h3> <h3>一排红色标牌上,记录着风云激荡的峥嵘往事,讲述着从这里走上‘’党指挥枪、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h3> <h3>古田会议是建党建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古田同井冈山、长征之路、延安和西柏坡一样,是重要的红色旅游圣地。</h3> <h3>在这片茂密树林掩映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数里之外便赫然跃入眼帘,树林背后不远处是高耸而立的笔架山,当地百姓称之为“毛公山”(因酷似毛主席卧睡睡姿而得名)。</h3> <h3>我们到达古田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已下班,看着穿着红军军服的人们不断走出景区,猜想上班时这里可能还有一些表演,可惜没能看见。</h3> <h3>这座小院就是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后改为和声小学校址。小院外的草地上坐着几个身穿白村衫学生,也许是讨论着学习之事。</h3> <h3><font color="#010101">古田会议会址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址内庭院空阔,依次为前院、中门、下厅、正厅。</font></h3> <h3>左右两侧为厢房,步入中门,正厅是古田会议会场,主席台设于左侧。</h3> <h3>古田会议会场的陈设非常简单,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就是讲台,几排长条凳摆放整齐就是坐席,厅前的廊柱上张贴着红军标语。</h3> <h3>夕阳尽染古田,光芒中红旗闪闪发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汀州</b></h3> <h3>汀州又称长汀,自古以来,汀州就是福建五大州之一,历史地位堪比福州、泉州、漳州。</h3> <h3>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汀州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h3> <h3>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 <h3>自宋至清初,外地商人、工匠来者日多,作坊、商店逐年增加,城市人口剧增,清朝中晚期,汀州城基本定型,成为闽西当时最大的城市。</h3> <h3>数百年来,店头街都是汀州的热闹所在,见证着汀州的繁华历史。</h3> <h3>想当年,多少赶考的考生聚在此地,追功名谈理想。现如今,往事依旧,繁华不在。</h3> <h3>古街上,守着一家小店,平静生活的人们。</h3> <h3><font color="#010101">古城墙是汀州人引以为傲的建筑,已有1200多年历史。现保留下来的城墙将古城的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因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的一句话“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山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我们来到了汀州,最美山城在哪里?莫不是这景?我想百年前所言一定是真,只是现汀州古城已面目全非,放眼望去和内地小县城区别不大。</h3> <h3>只有当你走过大街小巷时,才会发现不少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古迹。</h3> <h3>惠吉门,文天祥曾在此抗击元军并赋诗,纪晓岚任汀州试院主考官时,常独自在华灯初上时夜游至此,观赏两岸江景。</h3> <h3>五通门,一座不大的城楼,据传当年朱熹便是从此门进入汀州府,在汀州留下了宝贵的足迹。</h3> <h3>也许是中午时分,城墙上碰不到几个人。</h3> <h3>济川门屹立于繁华街头,夜间只关不锁。宋代知名文人黄庭坚常在此饮酒赋诗,如今城门上刻写的“济川门”三字正是出自他之手。</h3> <h3>看同行多么执着,还在寻找最美山城的足迹。</h3> <h3>走在汀州,不仅感受自然朴实,更多是当地人的悠闲生活。</h3> <h3>茂盛古树间透出斑斑光影投射到古城墙上,满眼沧桑,带着些许厚重的历史感。</h3> <h3>古城墙连接着满目苍痍的老城门,不大的门洞中车辆川流不息,我们走过时真是提心吊胆。</h3> <h3>古老的大戏台至今还在为汀州人民服务着,傍晚时分,在这里歇歇脚,磕着瓜子、喝点客家米酒,听着戏,悠哉悠哉!</h3> <h3>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宋代,供奉护海女神妈祖神像。198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font color="#010101">前后殿檐两侧为石雕龙柱。前殿明间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后殿明间正厅为方形藻井,使用双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到汀州古城的中心地带,不知哪个街旁就会有个古迹。有人这样评价汀州:‘’有历史的地方,纵使繁华落尽,依旧神韵不减‘’。的确,在汀州是要细细的发现,慢慢的品味,才能领略汀州府的盛世。</font></h3> <h3>当我们问当地人,汀州的美景在哪里时,他们说,灯火亮起,夜色下的汀州古城是最美的。看来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到了对的地方。</h3><h3><br></h3><h3>注:从漳州土楼去泉州,然后再去厦门,也是不错的选择。</h3>